所见所闻 DIARY

过去与现在的相互脚注

左:策展人侯瀚如;右:广州时代美术馆馆长赵趄与《艺术界》执行出版人曹丹。

在“自治区”的画册中陈侗写到:“最美好的自治时代是在过去而不是现在”。据说研讨会期间,有“黄边站”的研究员问陈侗:“徐坦前几天和你讨论时,你又说‘这两年才体会到自治的味道’,这不相互矛盾?”。

如果能够勾连起大概十年前,策展人侯瀚如在光州双年展开展的“替代空间”和在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时策划的“广东快车”,也许陈侗的怀思不难理解。恰好在20年前的巴黎,侯瀚如在自家“巴黎典型的斜斜的小过道”做起了展览,13个月里每个月请13位艺术家进行创作,复印请柬邮寄朋友;而今天于广州时代美术馆发生的“自治区”,19日晚八点开幕前的20分钟,参与开幕式的人群就已经将十九楼的电梯至美术馆一楼入口间的过道挤满。也有人下午刚好有从国际单位艺术中心开幕的“未来展”过来,但觉时间尚早,便在美术馆一楼的“学而优”书店里安静地看书;只是临近开幕时,书店相对平和的气氛也逐渐被其中相遇的熟人的寒暄所打破。

或许“替代空间”今天获得了更为丰富与成熟的内容,由“替代”转为“自治”。然而,“替代空间”、“广东快车”与“自治区”的关系,除了隐含着某种对记忆与身份的思考沉淀的线索外,也似乎成为了一种对曾经那些未命名的激情加以怀念的布置。

左:策展人卢迎华与英提·格雷罗(Inti Guerrero)与评论家克莱尔·毕肖普(Claire Bishop);右: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

时代美术馆馆长赵趄开幕时就说到:这次展览就像个大团圆。“团圆”是指侯瀚如、时代美术馆建筑的设计师库哈斯与央美美术馆馆长王璜生的重聚,就如同05年第二届广州三年展“三角州实验室” 的场景再现一般——现在后两者也因其他的展览或公干回到了广州。然而19日晚上的现场还隐约吐露出某种现在与过去对话的感觉 ,似乎 “广东快车”的“幽灵”在其中徘徊:参展的中国艺术家都曾经在某种“广东主体性”或相关概念下被讨论;但更新的是,“自治区”容纳着更多非地缘政治的内容。九十年代的广东确实具有某种无需多想未来的“运动”感,与之相互无声脚注着的“自治区”,因而有着某种意义上纵深的维度:仿佛是这些“广东艺术家”从歇退的“运动”感中,因应着各自相异的经验,或渐趋向静水流深,或已转向寻找新的脚注。

或许还需提及,开幕式当晚到场的还有“另一次长征, 90年代中国观念艺术 ”的策展人玛丽安娜•布劳娃(Marianne Brouwer),她与友人这几天正在广州进行一个关于戴汉志(HANS VAN DIJK)与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而21日,参展艺术家Rigo 23与广州恩宁路学术小组合作,创作将会在“自治区”展览后期展出的作品(注:恩宁路为广州经典老街,骑楼旧铺,面临政府拆迁,街坊邻里近年来逐渐聚集起自下而上为旧城区保育的声音)。恩宁路老街坊提笔写起一副对联,上联:一江春水绿;下联:为筹荔枝红。“自治区”作为一个成熟的概念被提出,竟让人有些遗憾:荔枝终究慢慢红了。

左:正佳美术馆的韩飞与艺术家陈侗;右:艺术家曹斐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尤洋。

左:香港PARA/SITE空间总监Cosmin Costinas;右:《艺术时代》执行主编康学儒与亚洲艺术文献库研究员翁子键。

左:艺术家黄小鹏与艺术家徐坦;右:策展人姚嘉善(Pauline Yao)与曹丹。

左:艺术家孙庆麟,郑国谷,陈再炎(阳江组);右:策展人玛丽安娜·布劳娃(Marianne Brouwer)与艺术家汪建伟。

[[img:8]]

左:艺术家杨诘苍(左二),“方所”书店创办人毛继鸿(左四)及友人;右:中央美院美术馆学术部策展人蔡萌,卢迎华以及中山大学传播学者杨小彦。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