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32 results for: 徐坦

  • 采访 INTERVIEWS 2024.03.07

    储云、丁丁

    黄柏然

    1月中旬,艺术家储云及丁丁成立的外部空间推出展览“生活之路”,展出艺术家包括程新皓、刘广隶、武雨濛(Cici Wu)、徐喆及徐坦。这是自2023年8月外部空间在草场地创建之后的第二次展览,与首展“无能的人”一样,同属于“沉沦三部曲”系列。本文中,储云和丁丁以此次展览为契机,分享了对外部空间未来方向的思考,讨论“沉沦”的动机和意义,以及艺术与当下现实的关系。“生活之路”将持续到4月15日。

  • 专栏 COLUMNS 2024.02.03

    给段建宇的十个问题

    编辑部

    1. 春节前你最后看的一场展览是什么?

    陈侗的个展,陈老师精力无限,刚写完一个小说(在印刷之前已经发给很多朋友看,让大家提意见),前段还为广州室外艺术节排练了舞台剧(讨论孩子学什么专业好),他的书店还有文学频道,有定期的文学读书会,陈老师在用各种方法传播文化,他做事情灵活、变通、接地气。

    2. 春节后你计划看的第一场展览是什么?或者接下来最期待的展览是什么?

  • 所见所闻 DIARY 2021.03.11

    Last Dance

    张允菡

    每次前往台北当代艺术中心(TCAC),我总是习惯从旁边的小巷子穿出,猜看看转弯时会看见什么人聚集在门口。今天也不例外,正要往门口走去,和林明弘坐在骑楼吃面的杨俊突然大声地叫住我。即使不久前才碰过面,他仍一如往常地用他特有的方式问候:“嘿,怎么样?”闲聊几句后,我穿越门口拥挤的人群走进去,先碰到平常忙得见不到人的邓兆旻,然后又被迎面走来的Frankie(苏珀琪)向外推,边推边念说快去跟隔壁面摊老板点餐,别让他们无聊,今晚餐点都是TCAC买单。

  • 专栏 COLUMNS 2021.02.24

    多余的自由

    采访 / 郭娟、杜可柯

    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个人都认为黄小鹏最适合的是在大学教书,但广美没有给他这个机会。2012还是2013年,学校把他开除了,也没有什么理由,小鹏属于外籍老师,学校随时可以让你走人。这件事对他来说算是个打击。他在教育里有成就感和乐趣,而且他很爱广州这个地方。他也确实能影响到年轻人。

    我在美院读大一的时候已经想退学了,小鹏来了才继续下去的。我

  • 专栏 COLUMNS 2021.02.21

    转向新的教育场景

    采访 / 卢川

    第五工作室

    我于2008-2012年在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黄小鹏是第五工作室的主持老师。我虽是第二工作室的,但他的课堂比较开放,没有很强的课时概念,随时可以加入,所以我很多时间都在第五工作室活动。他对那些对艺术感兴趣、对现场讨论的问题感兴趣的人持有最大的宽容态度,也会邀请他的选修课学生参加五工作室的展览活动。他也会对学生做的事情给出认真的回应和批评。在这种没有太多规划、条框的环境下,我们会有更多自组织、自发的心态去做一些事情。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0.10.13

    被打断的饭局

    林叶

    食物可谓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它直接关于生命的延续,也是构成世界这个巨大的关系网络的一种根本性触媒;食物既体现了差异性以及等级关系的变化,也奠定了分配与管理的权力核心。展览“被打断的饭局”试图以“食物”为切入点,通过一系列艺术作品涉及的议题,从多个维度理解世界。

    展览以博伊斯的作品《精神食粮》(Food for Thought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0.02.10

    饥饿地理

    徐瑞钰

    当展览中有众多的屏幕黑下来的时候,人们也再度被提醒展厅一直是作为社会关系现场的空间。被丛峰描述为“空间电影”的《地层

  • 专栏 COLUMNS 2019.03.16

    错位的身体:在城市建筑与艺术的交汇处

    安静(Lee Ambrozy)

    新的空间实验浪潮正在当代艺术、建筑和日常经验的交汇处涌现,北京、上海、广州等“巨型城市”的艺术家将居住在都市飞地的心理和生活现实转化为艺术。虽然在装置艺术这一媒介中,空间处理似乎是意料之中,但中国巨型城市的各种条件促成了一条有趣的进化轨迹。本文将讨论近年发生在北京的三场展览和一个项目,建筑、空间、身体与空间的关系,以及既存的材料或条件在其中均被作为商品处理。此处的空间是从最宽泛的列斐伏尔意义上来理解的——从有机都市到基建空间

  • 所见所闻 DIARY 2018.06.17

    成为少数

    张涵露

    宋冬指涉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以及银川自认中国地理中心的《世界的中心》(2018)是观众进入展览遇见的第一件作品,其金字塔的形状稍稍遮蔽了后方玛杰提卡·波图奇(Marjetica Potrč)的《银川:农居》(2018)。中心与边缘的焦虑——弥漫在整个西北地区上空的情绪——在这个定调性展示空间的作品关系中有意或无意被揭示出来。实际上更能定调整个展览的,是二楼墙上正对美术馆入口来自普拉巴卡尔·帕克布奇(Prabhakar

  • 采访 INTERVIEWS 2017.12.04

    徐坦

    张涵露

    今年八月开始,艺术家徐坦在广州开启了一系列题为“正在到来的生活世界?”的对谈,这系列对谈是“关键词研究:革命”的一部分,谈话的对象是多位他认为其工作可能具有革命性的青年艺术从业者和行动者。对于“革命”的关键词研究还包括与更资深的艺术家的对谈,以及未来将开启的与科学和技术人员的对话等。在本文中,徐坦和艺术论坛中文网聊了聊这个项目在发起和进行过程中的一些观察和体会,尤其是关于社会范围内“革命”之概念的变化和语境更新,文中一些内容后加人名与括号表示是徐坦的这位对话对象所提到的观点。

  • 所见所闻 DIARY 2017.03.27

    广州对冬天没有记忆

    李筱天

    广州对冬天没有记忆,经过几次入冬失败,好像直接进入阴沉、潮湿的回南天,一段日子见不到阳光,街上都是落叶。三家画廊选在了3月17日下午开幕,前一天,朋友提醒我要规划好逗留的时间和路线。我在怡乐路下了出租车,自从博尔赫斯书店及其艺术机构、录像局搬离后,这条路就剩下广州画廊,和行踪隐秘的副本制作。过马路时,我看见广州画廊的新经理张立往楼上张罗饮料,这位年轻的艺术家新近结束了在河源老家的儿童画班生意,至此,广州画廊的运营团队几乎都由艺术家组成。金乐大厦商住一体,外貌看起来价位也应该亲民,孙文浩的个展“南亭-广州-深圳-下一站巴塞尔”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9.09

    以“种子”为“奇点”

    顾灵

    开学第二天,上海还是夏天的样子,闷热,雾霾回归。赶到人民广场搭大巴前往朱家角,背着大包小包刚从北京赶来的中国艺术交流(China Residencies)的联合创始人Kira Simon-Kennedy气喘吁吁地坐在了我旁边。一路上,除了无奈看着拥堵车流,与不小心听到坐在后面的诸多媒体友人的口述八卦外,我们读着Kira从包里掏出来的几期《流泥》(concrete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6.29

    长尾

    王辛

    驱车前往广州时代美术馆的路上,窗外时不时飙过一两辆自带改装遮阳伞的电动车。四两拨千斤的改装充满民间智慧:两三伞骨延长形成流线型尾部,符合空气动力学,游走于车河中又很拉风,惹得策展人侯瀚如赞不绝口:“这比扎哈哈迪的设计牛逼多了。”这样的改装和这样的赞赏都非常之广州,让我想起两天前他对艺术家陈劭雄的评价:“不伦不类”。这诚然是种嘉许,意指多种媒介和创作方式混杂的实践;用来形容陈劭雄九十年代初在广州与徐坦、林一林、梁钜辉组建的艺术小组“大尾象”十分贴切。6月10日与12日,由侯瀚如策划/合作策划的“陈劭雄:万事俱备”和“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分别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广州时代美术馆开幕,个体与集体,边缘到机构,两番回顾,交叠出长长回响。

  • 新闻 NEWS 2016.04.13

    著名艺术史家黄专教授(1958-2016)逝世

    雅昌艺术网报道:2016年4月13日,著名艺术史家和批评家黄专先生在广州病逝。

    黄专1958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曾任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史系教授、第十届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4.04

    事件的地貌

    顾灵

    “事件的地貌”有着十分生动的英文标题:“在中国挖洞”(Digging a Hole in China),作为对“挖洞去中国”(Digging a Hole to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1.20

    语言亭

    张涵露

    近两年上海的美术馆超大型“名单展”层出不穷,而“语言亭”算是一个“喧嚣后”趋于正常化、专业化的当代艺术主题性群展,是策展制与美术馆之间的合作尝试——以往更多情况是前者与画廊系统的合作。然而美术馆群展理应比画廊群展具备更大也更必要的学术建构空间,但“语言亭”似乎并没有贯彻这一点。展览将十三组艺术家的作品按照他们对语言的运用方式分为了三类:

  • 专栏 COLUMNS 2015.05.04

    沙迦见闻

    王小雨

    第12届沙迦双年展以“过去、现在、可能”为题。在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发展中地区,这个题目算是安全保险。“过去”,意指沙迦的古老文化遗产,“现在”,则在城市化进程当中若隐若现,而“可能”是什么?双年展的口号是拒绝乡愁、卸下历史的重负——感觉可以是一切,但不要迂腐。策展人Eungie

  • 新闻 NEWS 2014.10.30

    中法艺术公园落户广东

    网易报道:中新网北京:适逢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50位中法艺术家将用200余吨埃菲尔铁桥拆卸后的钢铁为主要材料,制作艺术品打造一座中法艺术公园。

    这座占地20万平方米的中法艺术公园由法国文化中心和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联合主办,落户广东顺德,定位是南中国地区最大的国际公共艺术交流平台。艺术家在开放的空间里创作,采用跨界方式,用雕塑、影像、装置、油画、水墨等多种手法,让中西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联姻,并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碰撞,给人无限思考与想象的空间。

  • 新闻 NEWS 2014.05.13

    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公布最新艺术家名单

    五月十三日,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公布了最新艺术家名单。参展艺术家和团体如下:曹斐, 陈界仁,陈劭雄,陈彧凡&陈彧君,程然,耿建翌,格兰•弗瑞 (约翰•林戴尔) (Gran Fury (John Lindell),黄博志,岩崎贵宏 (Takahiro Iwasaki),贾淳,特雷勒沃•卡雷勒侬&奥利维•科克塔-卡雷勒侬 (Tellervo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4.06

    贵气与积极

    杨北辰

    从去年开始,“西岸”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频繁出现的一个关键词,在不同时间以不同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龙美术馆西岸馆、余德耀美术馆,徐汇西岸艺术品保税港仓库等等,即使有如“功甫贴”一般稍带“负面”色彩的新闻,但似乎都在间接预示着即将发生在此处的事态有着不同寻常的速度与强度。随着艺术及其相关事件与人群在此不断地聚集与停留,随着一栋栋巨型美术馆建筑在曾经的工业遗址上拔地而起,徐汇滨江这一狭长地带开始变得越来越“真实”。北票码头,龙华机场,南浦火车站……遗址开始回魂,被注入新的资本能力,过去仿佛成为未来的起点——放眼中国,唯有上海有此种“化腐朽为神奇”、将城市自然生长与衰败的规律彻底颠覆再重新洗牌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