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 INTERVIEWS

凯伦•史密斯

 6月7日艺术团体“组织小组”在OCAT西安馆举行见面会。

OCAT西安馆于去年11月正式开馆,这是西安首家以当代艺术为核心的美术馆。自开馆至今,这里相继举办了“书与法·二”,“与绘画有关”的展览,以及各种公共教育活动。不久,夏季项目即将于7月26日拉开帷幕。Artforum中文网采访了OCAT西安馆馆长凯伦·史密斯(Karen Smith),请她讲述了日前正在筹备的项目以及西安馆的运作与发展。

我们的夏季项目是第三个展览,因为我们去年十一月份才开始。开始时,我们做的展览都是考虑西安的观众,可能稍微保守一点。一个是书法,第二个是关于绘画。所以到夏天,我们准备做一些比较靠近当代的项目,并希望能与观众有个互动。我有时用中文这个字不是特别准确,就是说“教育”人家。我说“教育”并不是想表达我们什么都知道,也没有骄傲的意思,而是想通过我们的展览项目让人们对怎么去熟悉艺术这个问题更有想法,让观众有机会认识到艺术如何跟他们的日常生活发生关系。我们这个夏天想要做到的第一点是围绕年轻人,哪怕是年轻艺术家、策展人,或者是比较年轻的非盈利机构,我们希望能把握这种年轻的精神状态。西安也是很有活力的城市,位于西安的大学很多,有一百多万大学生,我们希望他们也是我们的观众群体之一。
我们的夏季项目有两个部分。一是有策划的概念,是我们的策展计划招募,我们公开征集优秀的策展方案,是面向任何人的,但前提是最好他们都是首次和美术馆合作。这代表我们要鼓励年轻人参与,我们也会以我们的经验和判断为他们带来一些帮助。第二个部分是来自上海组织小组的项目,他们曾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做过“好玩的艺术”项目,由他们来分析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家,并和孩子一起来重新看待艺术。届时在西安也会有四个工作坊,之后的成果会在展览中呈现出来。

做展览时,我们希望不要让展览更新过快,于是恰好按照季节来做,这样也会有不同的风格。我觉得我们没必要老换展览,有必要多做些公共教育活动,我觉得这是比较有意义的事。做公共教育活动时,观众人数相对比较固定,第一次是一百多个人,从那以后,每次都六十到一百人参加。但有意思的是,每次人都不同。这是我以前没想到的。在一个当代艺术活动不多的城市里,我开始觉得对当代艺术感兴趣的人不会很多,但现在发现,每次观众都不一样,说明人是特别有选择性的,他对什么感兴趣他就来。如果做前卫艺术,声音、实验性的表演,学生比较多;其他的像书法、绘画这样的活动,社会人士比较多。在宣传上,西安本地媒体不多,只有些像都市报这样的媒体。我们现在还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合适的方式,跟当地媒体合作。

我经常看皮力被问到M+是怎样为香港本地艺术家服务。如果我们觉得M+是一个国际性美术馆,就会对他的回答很认可。任何一个国际级的美术馆,都不一定是单单为本地艺术家服务的。我们也是这样。OCAT在深圳也不只是为本地艺术家服务的。这一点很重要。如果你真的要做到一个水平,你必须要把握这个水平,要把方向定好,而会受到大家的认可,并且艺术家会愿意和我们合作,观众愿意来。因为我们有OCAT深圳馆和上海馆,有一些经验,比较好。西安也有一个美术馆,但方法上和我们不同。我们必须定好方向,去考虑我们要做的当代是怎么回事。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西安有一些不错的艺术家,我也希望把他们放到我们有方向、有学术概念的语境里,为他们提供国际化的平台。比如为什么我特别高兴我们八月底会做的“榆林”这个展览,在十八个艺术家里,有十二个是在全国被认可的艺术家,还有六位来自西安的,稍微年轻一点的非常优秀的艺术家。把他们都放在同一个展览,我觉得是一种更好的向观众介绍他们的方法。我现在也在想,怎么做一个跟西安有关的展览。还是回到这个问题:展览必须有一个说得过去的方向,一个合理的理由。

现在国内每个美术馆都面临一个预算问题。不过,由于华侨城的支持,我们还不错。虽然不是很庞大,但比较踏实。我觉得做事不是花多少钱的问题。必须得有想法,有经验,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严格来讲,我们有一个系统。每次做事,我们都会讲一个道理,为什么会做。虽然我们很小,团队人少,但我觉得我们能做很有效率的工作,是因为我们有经验,有方法。

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