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8 results for: 丛峰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0.02.10

    饥饿地理

    徐瑞钰

    当展览中有众多的屏幕黑下来的时候,人们也再度被提醒展厅一直是作为社会关系现场的空间。被丛峰描述为“空间电影”的《地层

  • 专栏 COLUMNS 2013.11.11

    丛峰评碎冰社文集《弹冰》

    丛峰

    “给这座文化的冰封之地打开一道裂隙……”——付海亮

    缘起:碎冰社,一个松散的哈尔滨艺术团体,成立于 2003 年。

    碎冰社成员现实生活中的身份有“程序员、房地产公司职员、外科大夫、心理医生、工厂打更人员、三轮车夫、摄影师、时尚杂志摄影师、老光棍,纪录片导演、诗人、声音艺术家、海外留学生甚至偷窥爱好者”,照碎冰成员刘禹的话说,碎冰社“习惯于聚敛大风刮来的人”,”这些人“因音乐、电影、摄影、文学等等而结缘”(付海亮语)。

  • 专栏 COLUMNS 2013.07.29

    丛峰评《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丛峰

    豆腐由黄豆加工而成。黄豆是颗粒状的,就像拍电影时获得的单个镜头。把一堆豆子碾磨成糊状,榨成浆,去除杂质,让它们失去个体,成为整体——就像电影在混沌中酝酿,镜头被重新切碎、取舍、组合。点卤水是将一种液体注入豆浆,使其成型的过程——如同为电影注入灵魂。自然物经过人为努力,成为更高级的存在,用以滋养大众——豆腐和电影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一堆固体颗粒,最终成为一种朴素的食物,但诱人食欲。好的豆腐有韧性,次的豆腐容易碎——好电影同样,经得住考验。小津形容自己是开豆腐店的,或者只做豆腐的时候,或许并不是随意的类比吧。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08.24

    不插电放映

    王丹华

    中午在国贸等车时,陆陆续续遇见去影展的人,天气有些阴沉,但大家看起来心情都不错。站台边不时有人派发燕郊购房的小广告,绿色的长途大巴开进开出。虽然站在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但却有一种已身处城乡结合部之感。在808路车上颠簸,沿途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少。窗外,每隔一段就是施工现场,昔日宁静的京东运河畔,早已面目全非。

    今年的开幕地点在原创艺术中

  • 专栏 COLUMNS 2012.03.02

    拒绝正装的影展

    余娟

    它是个拒绝正装的影展。西服、领带、晚礼服等等,在这儿毫无用武之地。因为它的主角是一部部朴素的地不能再朴素的影像——直面社会现实的独立纪录片、故事片以及实验片。它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把让嘉宾们安顿在高堂大宅,然而旧都一隅经济型酒店倒也正好让宾客们其乐融融、不分彼此。装模作样在此毫无市场。

  • 所见所闻 DIARY 2011.06.27

    回到影展

    王丹华

    “西班牙–中国记录电影交流展”论坛开始时,恰逢伊比利亚的“飞跃对流层”展览开幕。放映厅外,人来人往,匆匆地看了几眼画,保安就挥着胳膊让展厅内的人们都集中到前厅,参加“正式开幕”。此时,电影放映厅的门半开着,一些关注纪录片的观众正安静地在座位上翻看着手中的小册子。

    论坛开始后,参加讨论的中国导演只有丛峰坐在台上,赵亮和季丹都坐在观众席上

  • 新闻 NEWS 2011.03.28

    第五届云之南记录影像展闭幕

    第五届云之南记录影像展于昨日闭幕。本届云之南,和渊作品《阿仆大的守候》获得青铜奖。李凝作品《胶带》获幻面奖。黑陶奖则颁发给了毛晨雨的《猪脚 葡萄酒 死亡迅速》。丛峰四个半小时的《未完成的生活史》获影评人奖。画天奖颁发给了《在一起》的导演赵亮。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10.28

    梦想照进现实 [南京]

    王丹华

    当我手拿片单往南大放映室赶路时,拐角处碰到CIFF独立电影年度展的主席张献民。听说几天前他开了十几个小时的车,从北京将放映设备运到南京。但此时张的脸上看不出丝毫疲惫。从03年到如今,CIFF已经办了七年了,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只是七年征程的一小段路而已。他说五楼的电影论坛马上就开始了,我决定先不去看片,去论坛听听大家的想法。

    主持人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