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8 results for: 尉洪磊

  • 所见所闻 DIARY 2019.07.22

    共享生态

    李佳桓

    今年7月全国曝光率最高的事件,很遗憾不是香港,也不是周杰伦被刷上微博榜首,而是上海市政府于1日开始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上海成为全国第一座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的城市。该条例以500户一个的垃圾投放点取代了楼道垃圾桶,限制了每日投放垃圾的时间段,硬性要求市民将全上海市每日所产生的2万2千吨家庭垃圾分成四大类(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市政府也借机招募了超过3万名志愿者监督政策的实施。这条例乍听上去像是“生态文明的一大步”,颁布后却引来不少争议:用自上而下的政策向市民强制灌输环保意识,是否是一种吊诡的生态专政?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02.14

    尉洪磊

    郭锦泓

    长期以来,尉洪磊似乎一直致力于使用学院式的古典雕塑语言,营造一种类似十九世纪欧洲艺术中常见的精致的布尔乔亚式构图。在此次“新倾向”的展陈中,空间被完美有序地分割:看似以纯色隔板墙切分而成的方正盒子式的影像放映空间,与外部放置雕塑的长条展厅合在一起看,整体又回归到“古典沙龙”式的结构。观众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地被从入口处开始铺设于地面的条形塑

  • 新闻 NEWS 2016.12.17

    高倩彤荣获华宇青年奖特别奖,郝敬班获评委会大奖

    周六晚上,第五届三亚艺术季公布了华宇青年奖的获奖名单:生活在香港的艺术家高倩彤获得了华宇青年评委会特别奖,郝敬班获得评委会大奖。在艺术论坛中文网的一篇展评中,杨北辰认为郝敬班影像中的人物“被从不同的历史地层中拷掘出来,在蒙太奇时空内的遭遇仿佛一场幽灵间的聚会。这是一种鲜活的鬼影,影像从这些舞蹈者的肉体内部生发出来,与失落的记忆从这些肉体中被寻回几乎是同一过程。”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8.28

    尉洪磊:燕子世纪

    岳鸿飞(Robin Peckham)

    尉洪磊构建作品的方法类似柏拉图式的普遍概念:他居住的房子、消费的大众媒体、研究的艺术史都被压扁展开到一个形式与理念的平面上,最终汇集为一种创作实践。

    也许,总体而言,所有艺术家都这么做,但我们很少看到谁的工作能有如此轻松的智力上的纯粹。此次展览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在于它没有任何目的声明,观众可以尽兴猜测雕塑与其看似无厘头的题目之间的语义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11.12

    尉洪磊:肥鼠

    张涵露

    呈现此次尉洪磊个展“肥鼠”的展厅正四方、纯白,空间和作品的搭配使得观者踏进房间时便如步入了另一维度:原始部落仪仗般伫立着的荧光绿假发,近乎岩浆中出世的硕大台座与奇异雕塑,仿佛横空着陆的不明物体般的巨大圆球,以及那只从屋顶用铁链吊下来的金光闪闪的浑圆茶壶,上面刻了字母:Artist被拆分为Art is t(“艺术是茶”)。

    将我们的日常

  • 采访 INTERVIEWS 2013.08.02

    尉洪磊

    杨北辰

    艺术家尉洪磊的个展“任何事物都是极其重要的”正在魔金石空间展出。在这个个展中,艺术家展示了自己最新创作的细腻且富于想象力的雕塑与录像作品。我们特此邀请尉洪磊深入探讨个展的创作经验,及其对于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

    当时我想做这个展览的时候,就像这个名字,我选择了一些生活中遇到的物品,它们几乎从未影响过我,但后来又再次出现、回到了我的生活中。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2.10.19

    尉洪磊:相约下次生命

    杨北辰

    挽歌与祭器,似乎可以成为对于“相约下次生命”的诗性描述。然而哀悼之物被艺术家整理为作品,进入展示的程序与节奏,便几乎带给当代艺术的生产机制一个颇有意味的诘问:我们如何重新回到既定边界的“外侧”开展工作?外侧,意味着取消个体的知识包裹与对外部现象的敏锐嗅觉,甚至放弃想象力的过度驰骋,而将艺术品重新化身为某种“点对点”、心灵对心灵的直接邀约。如同尉洪磊从北京寄往地球另一侧阿根廷Salitral

  • 杂志 PRINT 2011年12月

    安静 | Lee Ambrozy

    安静(Lee Ambrozy) 是《Artforum》杂志中文网站Artforum.com.cn编辑,也是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讲师。她最近编辑并翻译了《艾未未的博客》(MIT出版社,2011)。



    1 “我的共产主义:海报展” (上海桃浦当代艺术中心; 杨振中、周啸虎、徐震、金锋、陆兴华、丁力、石青、Philippe Pirotte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