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35 results for: 小野洋子

  • 所见所闻 DIARY 2021.11.25

    安全港

    Ysabelle Cheung

    在M+特别预展当晚,本土艺术家和艺术赞助人——以及一些遵照香港严格的防疫政策履行完访港手续的国际艺术界人士——小心地鱼贯进入这座总面积达65000平方米、堪称全球最大的当代艺术博物馆之一的粗野主义(Brutalist-style)建筑内部。

    从最早

  • 杂志 PRINT 2021年9月

    开幕:李爽

    特拉维斯·杰普逊

    “我被困在潮水般永不停歇的动荡之中”,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李爽这样描述她目前居无定所的状态。2020年,为了筹备在Peres Projects举办的个展,李爽从中国来到柏林。随即疫情在全世界爆发。从那时起,她就一直滞留在欧洲,放弃了短期内回国的可能性。

    这种停滞状态使得她之前对幽灵和数字化存在形式的性质,以及身体在虚拟和实体空间中的一

  • 新闻 NEWS 2021.06.09

    Yoshi Wada (1943-2021)

    实验声音艺术家和多乐器演奏家Yoshi Wada于5月18日在纽约家中去世,享年77岁。Yoshi Wada最为人所知的是他与激浪派(Fluxus)团体的合作,他以风笛和其他通过自制乐器产生的持续共鸣而闻名,他的作品被称为“interart”,结合了音乐、行为和雕塑,且通常以刺耳的音量表演。

    1943年,Yoshi

  • 新闻 NEWS 2021.05.17

    玛丽·贝丝·埃德尔森(1933-2021)

    女性主义先驱艺术家玛丽·贝丝·埃德尔森(Mary Beth Edelson)于4月20日去世,享年八十八岁。作为开创性的女性主义杂志《异端》(Heresies)的创始人和纽约首间女性运营的画廊A.I.R. Gallery的早期成员之一,埃德尔森一生倡导女性权利和人权。通过拼贴画、绘画、素描、行为和摄影等多样化的艺术实践,她成功地挑战了1960和70年代占据主导地位的父权结构,为此后几代女性艺术家铺平道路。

  • 杂志 PRINT 2021年5月

    特写:为了亚裔生命同样攸关

    奇廷泫

    摄影作品也许永远会受到尺寸调整的左右,但《忐忑》(Apprehension)是那种无论在哪看到都能够保持同样强度的图像之一。画面中央是一个放大的年轻亚洲男性的脸,他像握住一根短棍一样握住电话听筒,额头上有深深的抬头纹,一绺头发垂在眼前。两根延伸到眼角的凌乱发丝看起来像是裂痕,仿佛预示着某种即将发生的解体或破裂。被来自画面下方的不明光源照亮的脸庞呈现出强烈的光影效果。他的肌肤是充满戏剧感的玫瑰色和金色,让人想起二十世纪中期艳丽色情的通俗插画,或是与世俗戏剧融合的巴洛克宗教绘画。“过熟”,我想到了这个词。有什么东西即将坠落。

  • 杂志 PRINT 2020年5/6月

    生命的速度

    保罗·B·普雷西亚,艾琳·迈尔斯,小野洋子,亚历山德罗·瑟格德, 查尔斯·雷,卡洛琳·A·琼斯,斯图尔特·施雷德,宋慧慈,Ridykeulous,劳伦·哈尔西,汉娜·拜耳,安德莉亚·泽塔尔,约翰·凯尔西,海克·盖斯勒,托马斯·彼尔德、艾德·霍尔特、奈莉·基连与希拉·佩顿吉尔,布莱恩·依诺与彼得·萨维尔,弗兰西斯科·维佐尼,吕克·图伊曼斯,莫莉·瓦诺克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12.16

    最她妈的至高点小组

    Hiji Nam

    西奥多·阿多诺声称:“只有蠢蛋才把神秘主义当成正经学问。”对于那些反对浪漫主义、拥护理性主义的人来说,占星术向来与疯子的呓语无异。阿多诺认为,“思想……退化为魔术”是晚期资本主义的症状之一。如此看来,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占星术依然健在甚至愈发蓬勃也就不足为奇了。由荒川医(Ei Arakawa)与周璀玥(Sarah Chow)组成的 “最

  • 专栏 COLUMNS 2019.06.23

    抵抗的根基

    杜可柯

    继“立体主义在亚洲”(2005-2006)、“现实主义在亚洲”(2010-2011)之后,“觉醒”标志着日本、韩国、新加坡三国机构和策展人在协同整合亚洲现当代艺术史上的又一次努力。在2014年日本文化交流基金会为筹备此次展览组织的前期研讨会上,备选主题是“文化反叛”,四年之后,展览成形,关键词变成对抗意味没那么明显的“觉醒”。但当初讨论的基本出发点并没有太大变化,仍然是要通过构建亚洲内部的比较艺术史,重塑欧美主导下战后艺术的全球叙事。

  • 新闻 NEWS 2018.11.02

    阿尔弗雷多·夏尔获第十一届广岛艺术奖

    广岛市立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日宣布,生活在纽约的艺术家、建筑师和电影导演阿尔弗雷多·夏尔(Alfredo Jaar)荣获第十一届广岛艺术奖,该奖项致力于表彰那些在创作中探讨人道主义议题的艺术家。广岛艺术奖建立于1989年,每三年由广岛市颁发。作为奖励的一部分,夏尔将于2020年在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一次展览。

    夏尔

  • 采访 INTERVIEWS 2018.02.05

    黄永生

    李博文

    黄永生在广州画廊的展览“最慢的风”中的几件作品有明确而强烈个人意味的叙事:因香港版《叮当》(即《哆啦A梦》)配音演员林保全辞世,黄永生在影像装置《魔术道具》(2016)中消除了叮当的形象,只留下孤独的大雄(野比);《近况》(2017)中的一张张照片记录的是香港TVB电视台新闻主播每一天在电视上的端庄却显得刻板的形象;《一天的长度》(2017)以类似幻灯片的形式展示了艺术家好友自杀的那一天中世界各地的人们拍摄的照片。这些情感充盈的完整叙事娓娓道来,逼迫观者向自身提问:这关我什么事?已为此次展览完成了大量写作工作的黄永生在此为我们再一次自述。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8.01.14

    李维伊

    杨紫

    “让我们谈谈我们自己。”——每当说起这句话,“自己”即刻退远,供我们凝视、把玩、宰割、研究。它死去了,成了一句总结性的表述,以不容置疑的句号结束。在展览“个人陈述”的结尾,李维伊将自己的脸印在丝巾上,让一对情侣头套着两张松垮的画皮拥吻,模拟自己的形象如何在别人的眼中退远,被肆意想象和调侃。这是近于残酷的幽默。

    李维伊似乎想要证明:即便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11.15

    好景不常在

    顾虔凡

    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将展览选址于一处已经搬迁得只剩空壳的小型办公楼,建筑周边百废待兴,悬而未决的拆除令随时会来,甚至可能发生在展期之间。

    “转换”与“呼应”,在这个展览中尤为重要鲜明。洗手台的镜子边上是钟嘉玲的四张纸本水粉小画《抓》(

  • 新闻 NEWS 2016.09.09

    小野洋子录音室专辑将再版发行

    《滚石》杂志报道:美国印第安纳州独立音乐厂牌Secretly Canadian日前宣布将再版发行小野洋子1968年至1985年期间的所有录音室专辑。共计十一张重新灌录的唱片将在未来几年中陆续出版,其中《Unfinished Music No. 1: Two Virgins》(1968)、《Unfinished Music No. 2:

  • 新闻 NEWS 2016.07.25

    文化批评家约翰·格鲁恩(1926-2016)去世

    《纽约时报》报道:曾为《纽约先驱论坛报》、《纽约杂志》、《纽约时报》、《Vogue》、《Artnews》、《建筑文摘》、《舞蹈杂志》等媒体撰稿的文化批评家约翰·格鲁恩(John Gruen)去世,享年87岁。

    约翰·格鲁恩1926年出生于法国,随家人先后辗转于柏林和米兰,最终定居纽约。他身兼作曲家、自学成才的摄影师、作者等多重身份。

  • 杂志 PRINT 2016年1月

    “国际波普”和“全世界走向波普”展

    大卫·乔斯利特 | David Joselit

    波普“是此刻的降生”:达西·亚历山大(Darsie Alexander)和巴瑟勒莫·瑞安(Bartholomew Ryan)两位策展人在他们于沃克艺术中心(Walker Art Center)策划的线索庞杂且野心勃勃的展览“国际波普”(International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10.03

    15个房间中的艺术

    钟若含

    “我在纽约呆了十年,回上海没怎么参加过这里的活动。今天被朋友拉来,没想到这边的开幕人这么多这么热闹”,摄影师廖逸君说。两个星期前上海的三个艺博会和数不清的大小展览开幕还没让“走断腿”的人们缓过神来,紧接着月底龙美术馆的“15个房间”展便以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小野洋子、布鲁斯·瑙曼(Bruce

  • 杂志 PRINT 2015年3月

    科钦-穆吉里斯双年展

    穆塔扎·瓦里 | Murtaza Vali

    虽然科钦-穆吉里斯双年展(Kochi-Muziris Biennale)才办到第二届,但有关两地的悠远传说,却赋予了双年展厚重的历史感:科钦,这座仍存于阿拉伯海的港口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国际贸易和多元文化交流历史;而穆吉里斯则是传说中一座毁于灾难性大海啸的古老港口,人们最近仍根据在邻近的Pattanam挖掘出的考古遗迹,推测着其曾经的所在地。由于双年展尚年轻,策展人自然感觉有必要强调其所在地域的历史。不过,如何使该策略既不落于重复,也不落于造作,却是个棘手的命题。对此,双年展主题“涡旋探索”(Whorled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12.24

    大新月:六十年代的艺术与激荡 ── 日本丶南韩丶台湾

    周沫

    东亚前卫行为艺术史作为一项学术研究似乎鲜有耳闻,但是这个课题有着相当的重要性。上世纪60年代对于全球很多地区都是一个多事之秋, 东南亚也不例外。二战中,韩国和台湾相继被日本侵略,这段殖民历史使日本在两地日后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包括现代艺术的萌生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三地在战后深受美国势力影响,更是在冷战期间成为其在亚洲的重要盟友,构成了一个与共产主义相对峙的“大新月”区。如此的联系让欧美前卫艺术进入该区域,本次展览所呈现的主题便孕育而生。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9.21

    第十二届里昂双年展

    黄含康

    "其间...突然,然后"(Entre-temps…brusquement,et ensuite)展名构造出第十二届里昂双年展的非既定具体概念。借此,艺术总监特里•拉斯拜尔(Thierry Raspail)和冰岛策展人冈纳尔•科瓦兰(Gunnar B. Kvaran)把聚光灯照向近年活跃于当代艺术舞台的主题"新叙事"(new narratives)。

  • 新闻 NEWS 2013.05.21

    2013年里昂双年展公布艺术家名单

    近日,里昂双年展公布了艺术家名单,共有五十名艺术家将围绕讲故事的主题展出作品,这些艺术家包括Neïl Beloufa, Trisha Baga, Helen Marten, Anicka Yi, Paul Chan,也有昆斯、小野洋子、马修•巴尼等。新闻稿表示,展出的“百分之八十的作品都是为2013年双年展特别创作的,都是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