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68 results for: 张培力

  • 所见所闻 DIARY 2023.06.09

    漫长的疗愈

    杜可柯

    “你看这些观众,十几年前很难想象会有这么多人来美术馆看当代艺术展览,这就是十年经济发展的结果。”UCCA馆长田霏宇坐在美术馆入口处的大台阶上对我说,我们身边有小朋友正尖叫着在台阶上爬上爬下。

    的确,哪怕和疫情前相比,798园区也变得整洁很多:马路更宽,更平整,尘土飞扬的工地和大卡车越来越少,店面越来越精致,UCCA门口步行街上还能看到尺寸可爱的无人售货车,只要有人过去就自动停,扫码就可以买面包和甜品。

  • 新闻 NEWS 2023.03.12

    OCAT上海馆宣布暂停运营

    2023年3月12日上午,OCAT上海馆正式宣布暂停运营。作为OCAT馆群深圳区外的首家分馆,OCAT上海馆于2012年9月29日成立,专注于媒体艺术与建筑设计方向,由艺术家张培力担任执行馆长。建馆十年来,OCAT上海馆进行了包括展览、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公共教育、出版、收藏的一系列工作,成为上海艺术生态的重要参与者。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2.11.21

    耿建翌

    杜可柯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的展览“他是谁?”是2017年耿建翌逝世以来的第一场大型回顾展,通过九十余件跨越不同媒介的作品全面梳理了艺术家三十年来的创作生涯。在展览架构上,策展人凯伦·史密斯和杨振中(艺术家张培力担任此次展览的特别顾问)并没有采用严格的时间或主题线索组织作品,而是选择深入耿建翌的观念迷宫,让那些贯穿其整体实践的主要问题能够从不同的时间节点和材料中自然浮现。

  • 所见所闻 DIARY 2022.11.16

    愿你活在有趣的时代

    btr

    今年的上海艺术周让我想起三年前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愿你活在有趣的时代”。这不仅是因为在油罐艺术中心看了埃德·阿特金斯(Ed Atkins)的展览“无用之物”后所激发的记忆蒙太奇,而且更像是在见证一连串带着后见之明看或许并不太过出人意料的现实事件后,顿悟般看清了这句暧昧不明如同谶语般的祈使句被解签后的样子。

  • 新闻 NEWS 2021.04.23

    UCCA Edge将于5月22日在上海落成开馆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宣布,位于上海市静安区的UCCA Edge将于2021年5月22日正式落成开放。UCCA Edge占地5500平方米,位于盈凯文创广场,名字中Edge一词源自所在大厦的英文名。建筑空间由纽约SO – IL建筑事务所创始人之一刘静担纲设计,拥有1700平方米的展厅、户外环绕式开放露台、大堂、报告厅和艺术商店。UCCA

  • 专栏 COLUMNS 2021.02.16

    代谢

    采访 / 郭娟、杜可柯

  • 采访 INTERVIEWS 2019.11.19

    张培力

    杨杨

    展览“关于强迫症的年度报告”是继2014年张培力应邀赴美版画工作室驻留创作后,艺术家与仁庐的再度合作。延续之前的合作方式,在空间创始人Jung Lee的引荐下,张培力在过去两年造访了美国和意大利当地的工作室,并从中获得新作的启发。此次展览中,通过完整翻制自己全身的骨骼与器官,张培力进行了当前科技发展条件允许下对身体最极致的观看,并重新权衡了技术时代生命的定义与归属。在这座前身为荣氏家族房产的三层小楼里,依次有序地陈列着艺术家“身体”,重启有关生命流转的隐喻。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5月6日。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11.10

    步履不停

    林叶

    1995年7月,中国正式提出加入世贸组织申请,中国经济进入了迅猛发张的阶段,城市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所有人的生活都被裹挟进这股摧枯拉朽的经济大潮之中。理解城市生长的最佳方式或许不是通过数据或表象,而是用具体的、个人的身体实践去领会。多伦美术馆的展览“步履不停:1995-2019中国当代艺术的城市叙事”就可以理解为一个通过个人实践领会城市生长的现实样本。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09.09

    微纪元

    高晓雪

    此次题为“微纪元”(Micro Era)的展览上展出了艺术家曹斐、方迪、陆扬和张培力的影像作品——“微纪元”抽取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指涉灾难之后,留存下来的众生失去历史感之相。其中,曹斐和方迪的作品之间构成了一组有趣的对话关系,两组作品都回应了当下人口高度流动,科技、物质空间日新月异的现实。方迪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巴新)扎根工作了三年,工作之余,他是一个好奇的人类学研究爱好者。在影像作品《部长》(2019)中,

  • 专栏 COLUMNS 2019.06.23

    抵抗的根基

    杜可柯

    继“立体主义在亚洲”(2005-2006)、“现实主义在亚洲”(2010-2011)之后,“觉醒”标志着日本、韩国、新加坡三国机构和策展人在协同整合亚洲现当代艺术史上的又一次努力。在2014年日本文化交流基金会为筹备此次展览组织的前期研讨会上,备选主题是“文化反叛”,四年之后,展览成形,关键词变成对抗意味没那么明显的“觉醒”。但当初讨论的基本出发点并没有太大变化,仍然是要通过构建亚洲内部的比较艺术史,重塑欧美主导下战后艺术的全球叙事。

  • 所见所闻 DIARY 2019.03.28

    March!前进?

    陈嘉莹

    3月21日清晨,上海艺术圈已经渗透着亢奋情绪。这一天全球昼夜均分,气象轮转。收音机广播意外播报了政府对上海这一开幕季盛况的预告,观点简单明了:各大美术馆竞相推出外国艺术家的展览,本土艺术家与艺术行业人才储备却略显欠缺。这成为我去往外滩美术馆采访 Tobias Rehbeger 的前奏。这位拥有无数品牌合作经历的金狮奖获得者,仍穿着弯腰露出半个屁股的垮裤,对着镜头说到:Welcome

  • 新闻 NEWS 2018.11.16

    华宇青年奖公布2018年入围艺术家

    周五,华宇青年奖公布今年的20位/组入围艺术家名单,他们是:

    崔洁

    方迪

    冯冰伊

    冯骏原

    郭城

    李继忠

    李维伊

    刘昕

    刘张铂泷

    马海蛟

    彭可

    蒲英玮

    谭荔洁

    童文敏

    王旭

    未来主人

    杨季涓

    易连

    曾家伟

    朱建林

    最终,华宇青年奖将于

  • 新闻 NEWS 2018.08.07

    釜山双年展公布艺术家名单

    釜山双年展公布了其2018年展览的艺术家名单。艺术总监克里斯蒂娜·里库佩罗(Cristina Ricupero)和策展人约尔格·海泽(Jörg Heiser)挑选了来自34个国家的65位参与者。本次展览的主题为“和而不同”(Divided We Stand),展期为9月8日至11月11日。本次釜山双年展将跨越两个展示场所:釜山当代博物馆与前高丽银行所在的建筑。

  • 所见所闻 DIARY 2018.05.05

    蜀道

    缪子衿

    首届ART CHENGDU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开在靠近春熙路的成都远洋太古里地铁广场上。两顶白色帐篷被命名为“A馆”和“B馆”,呈现 了31家画廊以及多个媒体及品牌合作伙伴。参展画廊的构成、数量、展位大小与分布并不像Art Basel或Frieze这般相对成熟的国际艺博会有体系。不过如此比较或许有失公平,于2014年创办的“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也是在近两年才发展出定位分明的板块及具有实验性和公共性的特别项目。正如一位藏家所言,“毕竟ART

  • 专栏 COLUMNS 2018.02.14

    鲁明军:2017年最佳展览

    鲁明军

    2017,注定是个多事之秋。十九大开幕前夕,北京市政府全面铺开胡同整治行动,几乎所有沿街开放的营业机构都被强行关停和封门,位于箭厂胡同的五金咖啡书店也未能幸免,旁边的非盈利艺术机构箭厂空间则碰巧因为有正在实施的杨振中个人项目《栅栏》“掩护”,而幸运地“躲过一劫”。《栅栏》也因此被赋予了另一层现实意涵。杨振中原本探讨的是观看与权力这一经典

  • 新闻 NEWS 2017.12.09

    黄炳、朱昶全获华宇青年奖

    12月9日晚上在三亚,第六届华宇青年奖得奖艺术家揭晓,获得评委会大奖的为香港艺术家黄炳,摘得评委会特别奖的为生活工作在杭州和上海的艺术家朱昶全。“华宇青年奖”将给予获奖艺术家在专业领域持续的支持和资助,包括个人作品和艺术家项目的实施及展览,以及相关的策划、宣传和文献出版等。

    本次华宇青年奖共有

  • 新闻 NEWS 2017.12.07

    耿建翌(1962-2017)

    2017年12月5日晚,知名艺术家耿建翌因病逝世,享年55岁。

    耿建翌1962年生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1985年毕业于杭州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系油画专业。1986年他与张培力、宋陵、王强、包剑斐等艺术家发起艺术团体“池社”,成为中国最早的观念艺术团体之一。1993年,耿建翌成为中国最早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之一。他于今年上半年获得AAC年度艺术家奖。

  • 杂志 PRINT 2017年12月

    2017年年度最佳

    刘秀仪 | Venus Lau

    1 “鬼怪与幽灵——历史的影子”(Ghosts and Spectres——Shadows of History),新加坡NTU当代艺术中心,Ute Meta Bauer和Khim Ong策展.

    鬼魂常用以比喻无人谈及或哀悼的历史创伤。展览中的作品用此手法指向亚洲战后历史的内伤,表述这些记忆中的幽灵。新加坡艺术家何子彦(Ho Tzu

  • 采访 INTERVIEWS 2017.11.18

    张培力

    李宁

    张培力在掩体空间的个展“没有网络”中展出了他新近创作的声音装置《不宜久留的场所》,巧妙地运用了掩体空间所处的段祺瑞执政府旧址中防空洞的地貌和历史背景,并在漆黑的空间中设置了一条试图控制观众,并让其丧失安全感的体验路径:观众进入空间后电磁锁会将门自动锁上,即时开启五分钟倒计时的声音系统,不断提醒观众剩余的时间,与此同时,观众的身体只要稍作移动,昏暗的灯光会亮起,停滞不前则灯光熄灭。艺术家利用灯光、声音做为媒介,同时透过人的经验差异和空间环境的历史语境转换,揭示出作品中声音倒计时背后由群体设置的系统,由此展开个体和系统之间关系的讨论。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7.10

    掩体•对白

    王文菲

    如其名称所示,据传位于段祺瑞执政府旧址的掩体空间建于日据时期,曾为冈村宁次司令部的防空洞。在历史变迁中,这个“掩体”似乎从未物尽其用,曾经沦为仓库,如今成为一个非营利艺术空间。在京城的心脏地带,它坐落在具有体制血统的建筑群中间,在“非公莫入”告示牌的掩护下躲避着众人的视线,却又通过举办展览而宣告了自身的存在。或许,这个空间的历史、地理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