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75 results for: 曹斐

  • 新闻 NEWS 2019.08.07

    蓬皮杜策展人马容元将担任首尔Mediacity双年展艺术总监

    首尔市立美术馆(SeMA)宣布,马容元将担任2020年9月开幕的第十一届首尔Mediacity双年展艺术总监。明年也是该双年展成立20周年,展览将会“关注于在艺术、媒体和城市肌理之间锻造新基础。”SeMA馆长Beck Jee-sook表示,她希望即将到来的展览会成为“双年展的新篇章,与全球其他城市同步,超越边界和时间观念。”

    马容元现

  • 新闻 NEWS 2019.07.31

    苹果与曹斐等艺术家合作增强现实项目

    苹果携手纽约新美术馆,推出一系列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艺术项目。七名受邀艺术家包括尼克·凯夫(Nick Cave)、娜塔莉·杜尔伯格(Nathalie Djurberg)和汉斯·伯格(Hans Berg)、曹斐、约翰·乔尔诺(John Giorno)、卡斯滕·霍勒(Carsten

  • 采访 INTERVIEWS 2019.07.20

    山河跳!

    缪子衿

    双胞胎艺术家组合山河跳!(黄山、黄河)于七月初在UCCA沙丘美术馆为观众带来表演讲座“浪淘沙FM”以及“军傩”仪式。作为群展“敢当:当代神石注疏”的平行单元,她们的行为表演在展厅内外实现,具有场域特定性。活动从秦皇岛山海关的陨击痕迹出发,延续了组合一贯以批判视角反思并改写民间传说的创作手法。山河跳!的实践具有通俗化、文学性、物质化、数字化、可参与性的形式,在观念上引导观众重新思考性别、劳工等社会政治议题中被忽视的刻板印象,由此区别于传统中占卜师所发挥的趋吉教化功能。

  • 专栏 COLUMNS 2018.07.07

    被弃用的词

    张晴、安多英

    当一位美国评论家问高名潞,为什么在他1998年参与共同策划的中国当代艺术群展“由内向外”中出现的女性艺术家如此之少时,他回答说:“因为我只考虑中国当代艺术,没有想到女艺术家的问题。”五年后,在他策划的另一次群展“墙”上,高名潞展现出了某种试图矫正的姿态——一部分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入选展览。不过,在展览出版物中,他仍急于指出,这些女性艺术家本身的性别并不意味着她们就是女权主义者:“西方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的根本关注点是政治权力和权力话语问题。而中国的女性艺术还没有发展到女性主义艺术的阶段。将来也许会,但也可能根本不会发展到这个阶段。"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8.04.23

    艺术赞助人

    杨诗涵

    乔空间与油罐艺术中心项目空间举办的“艺术赞助人”展由乔志兵发起,组织了36位艺术藏家和赞助人共同参与,一人展示了一件或多件私人藏品,赞助人从以往的“幕后推手”角色走向了幕前。展览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却是首个在中国以艺术赞助人为主角的展览。在展览的号召下,这36位藏家似乎形成一个共同体,展览让赞助人之间有交流的机会,换句话说,它更像是一个平台而非传统的展览。此展览让一般观众能在公共领域观看到藏家的私人收藏。展出的大多数作品都是赞助人近期的新收藏,因此可以窥视他们的收藏趣味,其中很大一部分为新锐艺术家的作品,也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赞助人开始关注年轻艺术家,以收藏支持、扶持他们。

  • 所见所闻 DIARY 2018.02.13

    以艺术的名义……

    张涵露

    深双的海报在展览开始之前就为其后分沓而至的批评声音打下了伏笔:空地上搭起的脚手架被剥除任何实际功用,成为了一个视觉符号“装置”,上面模仿城中村——本次展览的主题与场地——的美学,不整齐地钉着一块块手写的展览中英文信息的破木板。装置看起来被聚光灯打亮,远处是城市夜景。这张缺乏图像素养、充满猎奇意味的海报,精确地捕捉了展览将庞大而复杂的生态以及多方力量化约为混乱而扁平的叙述的趋势。

  • 杂志 PRINT 2017年12月

    2017年年度最佳

    刘秀仪 | Venus Lau

    1 “鬼怪与幽灵——历史的影子”(Ghosts and Spectres——Shadows of History),新加坡NTU当代艺术中心,Ute Meta Bauer和Khim Ong策展.

    鬼魂常用以比喻无人谈及或哀悼的历史创伤。展览中的作品用此手法指向亚洲战后历史的内伤,表述这些记忆中的幽灵。新加坡艺术家何子彦(Ho Tzu

  • 所见所闻 DIARY 2017.03.28

    秀中之秀

    Cristina Sanchez-Kozyreva

    “这个房间里的人比德州马尔法整个镇的人都多。不过——差不多一样国际化,”齐纳提基金会(Chinati Foundation)总监Jenny Moore跟看起来心情不错的Jay Jopling开玩笑说。

    周一晚上,我们聚在西营盘的巴厘岛风格餐吧Potato Head,庆祝Theaster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3.21

    “.com/.cn”

    Samantha Kuok Leese

    我们在讨论后英特网艺术的时候,我们指的到底是什么?对于策展人克劳斯·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和彼得·埃里(Peter Eleey)来说,这在部分意义上是个地理问题。此次展览上,他们挑选了来自中国和西方艺术家的十八件作品,探讨地域差异和多样性如何受到数码时代的影响,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当代艺术实践。

    本次展览代表K11艺术基金会和MoMA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11.20

    野上海

    Cristina Sanchez-Kozyreva

    上周我在上海见证了历史性的时刻——特朗普时代的到来。虽然美国大选在大洋此岸同样引起了反响,但与其说是冲击,不如说只是小小震动。毕竟,中国及其过热的艺术市场距离这场风暴中心有万里之遥——即便特朗普以非常否定的态度反复提及“Shyna”,证明中国处在他的关注范围中心。

    就在不久之前,拥有大量的艺术家工作室,地下运动及展览空间的北京还稳居中

  • 新闻 NEWS 2016.11.15

    2016年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第十届艺术家奖揭晓

    2016年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第十届艺术家奖评于11月15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合作举行新闻发布会暨论坛,并揭晓本届“最佳艺术家奖”、“最佳年轻艺术家奖”和“杰出成就奖”,三个奖项分别由曹斐、何翔宇和徐冰获得。

    第六届CCAA-CAFA联合论坛“美术馆如何选择艺术家——中国艺术机构收藏非本土艺术与外国艺术机构收藏中国艺术”于颁奖礼后举行,讨论中西方美术馆对于艺术,特别是非本土艺术的展览与收藏的不同标准。

  • 新闻 NEWS 2016.07.27

    第三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公布展会信息

    7月26日,第三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报告厅举行。

    本届双年展将于2016年12月2日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正式开幕,由李振华担任总策展人。双年展以“时间/无间”为主题,由五大主要版块构成:“空间中的动画”、“特别放映”、“动画与音乐会”、“推荐展映”和“讲与谈”。

    “空间中的动画”作为本届双年展的主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7.25

    林载春:榴莲忘返

    邓丽雯

    一位艺术史研究者在“榴莲忘返”开幕当晚转发给我一篇媒体报导,并问道:“这是一个玩笑吗?几幅这样的画能算作品吗?”这种“不在场”式的疑问和批评很正常,因为即便在场的观者也可能一头雾水。除了以“榴莲和葱”为主题的四幅油画,现场还充斥着宣传旗帜、易拉宝、海报、花篮、迎宾小姐、司仪、榴莲甜品、画廊门口的对联等等,这些在当代艺术展览开幕上罕见的铺排与阵仗在“林载春精品油画展”里一应俱全。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4.27

    曹斐个展

    顾虔凡

    身份问题(包括女性,中国,甚至细化到地方性的广州)似乎并不对曹斐造成太大困扰。开幕演出上,舞台成了刺激食欲的广式烧腊餐厅,PS1的穹顶投影着各种旋转的食物。她与10年前曾有过合作的本地中国城乐队Notorious MSG一起蹦跳,先是打扮成穿围兜的点心妹,把包子抛向观众,之后又戴上状元帽,一身红火的唱起了《上海滩》——在纽约的曹斐扎入文化符号的陈列和身份的刻板印象当中,好像在说,既然避免不了标签,那就干脆尽兴的出演。

  • 新闻 NEWS 2016.04.04

    克劳斯·比森巴赫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十字勋章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首席策展人兼PS1馆馆长克劳斯·比森巴赫(Klaus Biesenbach)日前荣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十字勋章(Cross of the Order of Merit from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颁奖仪式在德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总领事比里塔·瓦吉纳(Brita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4.04

    事件的地貌

    顾灵

    “事件的地貌”有着十分生动的英文标题:“在中国挖洞”(Digging a Hole in China),作为对“挖洞去中国”(Digging a Hole to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1.19

    流动客栈

    刘倩兮

    温暖如春却暴雨连连的周日,从潮湿污浊的下东区地铁站出来,沿着嘈杂的德兰西(Delancy)大街一路向西,拐进也许是曼哈顿最后一块极具诱惑并充满各种可能性的“风水宝地”。上世纪80年代,相对便宜的房租让一大批画廊与画商瞄准了当时还是贫穷混乱代名词的下东区,而如今,城市中产化的步伐向南渗透,冲破德兰西大街,盘踞在中国城的核心区域。显然,菜市场、锅贴店和街心公园的广场舞没能阻挡住新一轮的割据。而比尔·维奥拉(Bill

  • 专栏 COLUMNS 2015.10.18

    “广东帮”:一个始于1993年的机构实践个案

    王景

    2010年开始,陈侗使用“广东帮”(CANTONBON)作为他位于广州的两个空间,即博尔赫斯书店(1993-)和博尔赫斯书店艺术机构(2007-)的总称。这篇文章着眼于“广东帮”自1990年代以来,陈侗及其机构实践在全球化当代艺术框架下致力于支持当地艺术家及本土艺术创作的个案。

    “广东帮”自成立之初的定位就不仅限于成为地方性的美术馆或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10.03

    15个房间中的艺术

    钟若含

    “我在纽约呆了十年,回上海没怎么参加过这里的活动。今天被朋友拉来,没想到这边的开幕人这么多这么热闹”,摄影师廖逸君说。两个星期前上海的三个艺博会和数不清的大小展览开幕还没让“走断腿”的人们缓过神来,紧接着月底龙美术馆的“15个房间”展便以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小野洋子、布鲁斯·瑙曼(Bruce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09.04

    异花受粉

    安静(Lee Ambrozy)

    “我看不懂,鄢醒跟我说让我一直看,简直像个谜”,一位一脸困惑的年轻艺术家在匆匆走入第二间展厅时对我说。好不容易,我们这一小撮人到达了鄢醒——这位时刻都可能进入表演状态并且劲头十足的年轻艺术家的个展“贼”的现场。展厅外聚集的人数并不多,但却形形色色。人们在麦勒画廊的内院里享受着北京今年最后的夏末时光。

    如果单纯从社交媒体的角度看,这次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