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6 results for: 李富春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3.27

    双飞艺术中心:不刻意,不忘记之桃花源随风而逝

    顾灵

    双飞艺术中心是一个九人组合:杨俊岭、张乐华、孙慧源、李富春、黄丽芽、崔绍翰、林科、李明、王亮。九年前他们是杭州中国美院新媒体系的同学,玩到一起之后就自然形成了一个无组织无纪律的组合。双飞的命名,和达达一样,给人一种无从考证的印象。不过和达达宣言式的运动姿态不同,双飞是松散而随意的。最近他们在上海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空间SNAP搞了一场个展,名叫“不刻意,不忘记之桃花源随风而逝”;2010年,他们做过一个叫“不刻意,不忘记”的个展,也是在那时出品了耳熟能详的《当代买卖》MTV,为流行歌曲《爱情买卖》的旋律填了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歌词。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12.08

    明天的奇迹

    凌濛

    “这并不是真正的派对,而是一个年轻人藉由当代艺术反思流行文化的展览。”天娱传媒十周年“明天的派对”当代艺术展的新闻稿中如是说。头一天接到这个展览的媒体邀请,我便在网上搜索了能看到各种预热的消息,此次展览将自己定义为一个“规矩破坏者”,并大胆质问“明星和艺术家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流行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的界限在哪里”等问题,俨然一场对擂,一副要开战的架势。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场娱乐工业向当代艺术的挑衅。总之,预想中的“明天的派对”会是一场激烈又刺激的论战与交锋。媒体邀请函上写的签到时间是9:30-10:20,我还在想,难道这是要掀起一阵“早派对”的时尚吗?带着种种疑问与期待,我在睡眼惺忪中出发了,活动的地点是尤伦斯艺术中心。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2.28

    ON | OFF

    Angie Baecker | 贝安吉

    “ON | OFF”荟萃了来自中国内地五十位生于1976年以后的艺术家的作品,1976正是中国社会集体意识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毛去世,文革结束。与新博物馆的“比耶稣还年轻的一代”(Generational)类似,这个规模庞大的展览从观念和实践上,以决定性的手法,对中国年轻艺术家的创作进行了梳理。策展人孙冬冬和鲍栋的构思起始于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常被“年轻”和“中国的”这样的标签所遮蔽的缘由,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3.11

    “丛林” 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管窥

    景晓萌

    站台中国声势浩大的“丛林”群展超越了展览的范畴,更像是一个小规模的当代艺术博览会:绘画、装置、摄影、video等一应俱全,单单从庞大的参展艺术家名录上就可以发现,展览尽可能多地邀请了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其中尤以青年艺术家为主。

    展览没有固定的主题,不过仍然可以看出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生力量更强调个人态度在社会中的介入,而不仅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10.20

    2008年皮埃尔·于贝尔奖提名展

    景晓萌

    皮埃尔·于贝尔奖的目的在于资助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此次展览包括该系十位学生的优秀作品,涵盖了影像、装置、综合材料等多种媒介。新媒体不止于媒介的创新,获得本次提名的年轻艺术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人性、欲望以及人与周遭环境相互关系的探寻,而没有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求新求异。

    李富春的作品利用人类骨灰作为创作材料,当直视这些灰烬时,人们从主动的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02.08

    《查房》——什么是旅馆 [杭州]

    刘畑

    查房这两字曾经是破灭很多青年春梦的噩梦,不过这次的《查房》,是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的在校生自发组织的一个展览,地点就选在杭州西湖大道边的一家青年旅馆。虽然如今的年轻人几乎不可能担当过查房的职责,也几乎不会被可怜的被查,但是在面对这个名字时,还是不由会拿出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和理直气壮来。

    走入旅馆,典型的青年旅馆风格:原木地板、原木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