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46 results for: 李明

  • 所见所闻 DIARY 2011.06.13

    在“不在场”

    窦子

    与往日没有特别不同,只是今天Gmail彻底打不开、马路上警车特别多,不过策展人王一妃表示展览标题不在场“只是一种巧合,并没有预先的设计;不在场其实源于我个人的一种状态,在人群之中总有一种不在其中的感觉。”对于一个85后年轻策展人的第一个展览,今天的开幕人气很旺,碰到了很多年轻艺术家和画廊同行,朱朱、Josef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3.15

    泄密的心

    卢婧

    本次展览汇集中、美、泰、日等多国地区的当代艺术家各自新近的新媒体艺术作品。

    作为中国该领域资深艺术家冯梦波仍然坚持将艺术与游戏结合的方式,参展的互动录像游戏装置《游戏结束:长征》由15年前的同名画作改编而成。红军战士手持可口可乐罐头作武器从雪山草地一路到外星球,长途跋涉中的革命热情以魂斗罗与超级玛丽似的电子游戏出现,仿佛某种保留节目的政治波普在新媒体这一媒介中再次重演。充斥消费娱乐文化符号的纽约艺术家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10.20

    2008年皮埃尔·于贝尔奖提名展

    景晓萌

    皮埃尔·于贝尔奖的目的在于资助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此次展览包括该系十位学生的优秀作品,涵盖了影像、装置、综合材料等多种媒介。新媒体不止于媒介的创新,获得本次提名的年轻艺术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人性、欲望以及人与周遭环境相互关系的探寻,而没有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求新求异。

    李富春的作品利用人类骨灰作为创作材料,当直视这些灰烬时,人们从主动的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8.21

    李明个展:日记

    艾婉安

    个展取名“日记”,意在以个人视角记述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日记的私密性使得艺术家更随心随性,不受规矩之羁绊。然而,日记的公诸于众暴露了创作者的复杂心态,正如李明所说,“他(她)担心有朝一日日记被别人偷窥或本身他(她)就希望日记要被人偷窥”。在这种自相矛盾的心思下,日记形式就少了原本的率真,而多了丝伪装。

    “日记”突破了传统的纸本媒介,采

  • 杂志 PRINT 2008年9月

    服务美学

    Steven Henry Madoff

    过去一百年,随着工业主义过渡到后工业主义,第一世界国家的企业纷纷从商品生产向服务贸易转移,手工制造业被赶到远离市区的廉价劳动力集中地。在此期间,艺术家的态度和创作手法明显经历了多次考验和变化。Helen Molesworth 在她2003年的文章《职业道德》中重点阐述了以上转变的意义。她描述了艺术家的创作气质,手法以及相对其他行业工人的社会合法性如何与经济两大引擎及其驱动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史学家Benjamin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02.08

    《查房》——什么是旅馆 [杭州]

    刘畑

    查房这两字曾经是破灭很多青年春梦的噩梦,不过这次的《查房》,是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的在校生自发组织的一个展览,地点就选在杭州西湖大道边的一家青年旅馆。虽然如今的年轻人几乎不可能担当过查房的职责,也几乎不会被可怜的被查,但是在面对这个名字时,还是不由会拿出一种探索未知的好奇和理直气壮来。

    走入旅馆,典型的青年旅馆风格:原木地板、原木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