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8 results for: 李牧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3.11.15

    分散话语

    李佳

    近年来在国内,关于社会参与式艺术的展演和讨论,似已进入一个相对低迷的时期。如今可能很少有人还记得2011年《艺术界》(LEAP)杂志的刊首语曾有“艺术介入社会之年”这般期许,也很少有人再提及2000年初期碧山、许村、石节子这些曾一度引发泛文化圈甚至大众媒体关注的艺术乡建案例及其激起的种种争议。像“每个人的东湖”(2010-2015) 或

  • 采访 INTERVIEWS 2016.06.10

    李牧

    姚梦溪

    艺术家李牧2012年回到江苏徐州推进“仇庄项目”,整个项目为期一年多,制作了8位艺术家的十组现当代艺术复制品,其中包括安迪•沃霍尔、索尔•勒维特等人的知名作品,散落在村庄各处。2013年李牧首次针对项目收入及花费,邀请艺术家那颖禹参与表演。这次他受邀参与项目“行动的机构”,在上海歌德学院开放空间呈现“仇庄项目——持续的演讲”,其中他将项目言说的权利完全交给他人,由志愿者自行理解并分享给观众。同时李牧也在民生美术馆进行了相关的放映与对谈,在艺术家那颖禹的“逼问”下,通过回忆展开对于“仇庄项目”的反思。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11.03

    朱家角三日

    陈熹

    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突然取消了对本次“朱家角当代艺术展”的财政支持,原因是一条关于节俭举办文化活动的上级文件。但精力爆发不肯放弃的策展人安妮还是寻找到香港共同艺术基金会的创始人吴燕这位肯出资的金主,同时还找到一家名为“巨佳”的景观设计公司单独来赞助石青的作品。但经费还是比原来紧张得多,所以展览规模有不少缩减,绝大多数北京的艺术家都没能来参加——在这种时候,李牧说:“花钱就是为难别人。”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03.05

    “组织”一场茶话会[上海]

    卢婧

    (注:本文因作者身体原因,发布时间较晚,‘茶会’推迟上演---)

    “组织”(ZUZHI) 是赵骏园、徐喆、陶轶和李牧在2009年在上海成立的四人艺术团体。春节前夕的一个周六下午,他们邀请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作家、媒体工作者等近20人,在其工作室举行了一场茶话会。工作室外的走廊里弥漫一股“上海药皂”的气味,大家围坐在桌旁分享彼此的工作近况。

  • 新闻 NEWS 2011.10.28

    2011今日艺术奖入围展即将开幕

    今日美术馆报道:今日美术馆与瑞信于今年7月6日联合主办了“瑞信 2011今日艺术奖”(CREDIT SUISSE Today Art Award 2011)。经过4个月的作品征集及评选阶段之后,共有6位艺术家入围,他们是:陈界仁、黄然、李牧、刘韡、汪建伟、郑国谷。这些入围艺术家的作品将于10月29日起在今日美术馆展出,获奖者会在2011年12月公布。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8.11

    学习方法

    卢婧

    “学习方法”想要强调的是作为学习者的艺术家,所谓的“手感”可能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由艺术家各自的认知模式与创作经验逐步形成的个人语言,也指平时写字、奏乐、创作时能体验到的“随心所欲”的顺畅感。

    策展人特意挑选带有窗户的区域来展示李杰(Lee Kit)的作品《Hotel Grand

  • 采访 INTERVIEWS 2011.04.03

    苏文祥

    杜可柯

    从2009年到2010年,北京草场地的泰康空间在他们51平米大小的展厅内举办了一系列个展,取名“51平米”。参展艺术家都相对年轻,大多数是艺术圈的生面孔,部分人展览经验很 少,但这个系列引起了批评界广泛关注,极大改变了北京年轻艺术家生态。《艺术论坛》在“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4.07

    51 m2: 16位年轻艺术家

    杜可柯

    如果在今天做艺术家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变成千万营生中的又一种求生方式,那至少这种方式跟“生活”的距离最难界定。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五点之前做螺丝钉,五点以后找“自己”,职业艺术家却要以“自己”来保证“工作”的独立和独特。这种由无数可辨度或高或低的特殊“个体”组成的特殊“群体”以及该“群体”的劳动成果究竟具有多大说服力(或者,魅力)?

    要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