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21 results for: 竹子

  • 杂志 PRINT 2023年4月刊

    天气允许

    斯凯·阿兰达蒂·托马斯

    在现代主义想象中,观众与艺术品的相遇应该是纯粹且没有阻碍的,不受任何可能打断审美体验的因素干扰。对机构来说,这意味着消除展览制作中所有偶发事件的痕迹——例如体力劳动和日常官僚事务。如果要打破这一假象,对艺术和观众来说意味着什么?提醒观众艺术背后的隐形劳动——如布展工人和展览设计师、粉刷工和电工、叉车操作员和影音技术专家——以及思考劳动、土地和当地工人阶级的生活如何融入一场为展览观众设计的活动中,这些又意味着什么?第五届科钦-穆吉里斯双年展(Kochi-Muziris

  • 杂志 PRINT 2022年夏季刊

    耐用品

    恰兰·芬利森

    1968年,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LACMA)的十三名黑人保安员和展厅导引员在馆内主持了一场黑人文化节。这场与“黑非洲的雕塑”展(The Sculpture of Black Africa)同期举办的文化节作为一次成功的社区宣传活动,受到了高度好评,使其主要组织者威廉·赖特(William

  • 专栏 COLUMNS 2022.03.22

    混生的秘仪

    李典峰

    “在我们的身边既有神圣的典礼也有邪恶的仪式。我相信,我们生活并行走在一个未知的世界里,这个世界里有洞穴,有阴影,也有生活在微光之中的居民。人类有可能沿循进化的轨迹逐渐倒退。我相信,有种令人畏惧的传说还未死去。”——亚瑟·梅琴[1]  

    经历墓穴中的厮杀与逃亡,推开厚重的石质大门,站在宁姆格褔(Limgrave)引导之始的赐福点,初入交界地(Lands

  • 专栏 COLUMNS 2022.02.04

    回家

    张晴

    上个月,我的外婆去世了。她前不久刚被诊断出结肠癌晚期;他们决定不做治疗。因为疫情,我无法前去探望——就连申请了关键目的签证去新西兰的我妈都没能赶上见她最后一面。我妈通知了我外婆去世的时间;告诉我她已经被火化,以及,她走得很平静。我记得我内心几乎没有任何波澜,平静到我自己都开始怀疑,我原来这么冷酷无情吗?

    我最后一次见到外婆是

  • 所见所闻 DIARY 2018.11.14

    蓬皮远渡,只见成都

    李姝睿

    在和“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团队联络、定行程的过程中,包含展览信息的邮件一封一封地到,关键词一个一个浮现:蓬皮杜、方所、全球都市、延展智慧……但这些大词明显没有“成都”的表情明确。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8.07.06

    土地:张洹和厉槟源

    吴建儒

    展览“土地”以交错陈列的布展形式,把张洹和厉槟源两位年龄相差20岁的中国行为艺术家的作品,用“当代中国土地与身体的关系”这一特殊框架联系起来。不过仔细考察每件作品可以发现,土地的元素不过是两人作品中都重复出现的背景,两位艺术家对行为艺术的认知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张洹参展的

  • 所见所闻 DIARY 2017.03.28

    秀中之秀

    Cristina Sanchez-Kozyreva

    “这个房间里的人比德州马尔法整个镇的人都多。不过——差不多一样国际化,”齐纳提基金会(Chinati Foundation)总监Jenny Moore跟看起来心情不错的Jay Jopling开玩笑说。

    周一晚上,我们聚在西营盘的巴厘岛风格餐吧Potato Head,庆祝Theaster

  • 专栏 COLUMNS 2016.08.16

    民间政治建筑和乐观建筑

    Marcelo López-Dinardi

    2015年7月18日,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Alejandro Aravena)被任命为2016年第15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总监,同时负责展览策划。而随着展览开幕临近,他的角色似乎又慢慢变成了单纯的策展人。尽管可能只是一种文字游戏或者程式化的命名方式,总监和策展人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与策展相反,这届双年展是在总监指导下完成的 。这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5.14

    叶世强

    Cristina Sanchez-Kozyreva

    尽管叶世强(Yeh Shih-Chiang)在作品中刻意简化构图成分,他的笔触仍带有强烈的感染力。本展览以他生前最后二十年的创作为核心,为观众呈现二十八幅氛围宁静的大型山水画。他同时使用水墨和油彩、纸本和油画布进行创作,甚至在许多作品中将构图延伸到画面的最边缘,为观众打开进入他个人世界的窗户。他在1949年从中国南方游历到台湾,并再也没有离开过。在远离城市的环境下,他学习了古琴演奏,并创作了一系列受禅宗影响的作品,与他具有反既成体系倾向的意识形态相辅相成。他对隐居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在《雁群芦苇》(Grey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10.05

    厉槟源:水源地

    杨紫

    厉槟源在湖南老家的一片竹林完成了新作《测试》(2015)。他将拖鞋放在地面,爬到一枝竹竿上,试图用身体的重量压弯竹子直至地面,捡拾起鞋子。在几次尝试后,他的项目以失败告终。他的身体悬置在半空,手脚攥住难以拉弯的竹子,脸朝天空,看不到自己与身后地面的距离。他叫起来,周围并无人理睬他。后来,他摔倒在地上。在作品呈现的影像中没有被记录的是,他昏迷了几分钟,被发现他的人送进了医院。厉槟源曾说,他的作品是在“严肃地开着玩笑”——对这一短语最直接的解释,是他的身体需要为了一些看似毫无意义的行动承担风险,有时这种风险甚至殃及生命。

  • 采访 INTERVIEWS 2014.10.20

    史建

    姚梦溪

    “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文献展”是OCAT上海建馆以来的首个建筑展,作为策展人,史建有意将受到时代挤压后被埋没的作品呈现出来,使其重新得到正视与研究。正是由于至今尚未澄清和纾解的历史和文化积怨,才产生了这般“抽空”的现代性转型时代,他认为这是迫切需要被跨越的界限。展览持续到11月30日。

    我界定“久违的现代:冯纪忠、王大闳建筑

  • 采访 INTERVIEWS 2014.01.20

    巴尔提·卡尔

    宫林林

    巴尔提·卡尔(Bharti Kher)中国的首次个展正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展出。在这个回顾展中,卡尔展出了自己艺术家生涯中的多个重要系列作品,如“混种”以及女性雕塑系列等。我们特此邀请她探讨“轻罪”中的具体作品,以及其作为女性艺术家在创作中的个体语境与工作方式。展览将持续到3月30日。

    “轻罪”虽然是我在中国的首次个展,我考虑的却并不是所

  • 采访 INTERVIEWS 2013.11.19

    阳江组

    宫林林

    “不立法:阳江组个展”11月8日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拉开帷幕。用阳江组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次整合,将在不同地域展出过的作品整合到一起就成为一个新的东西。展览里的九个项目时间跨度上超过10年,阳江组带来了《资本论足球》、《你去看书法还是去量血压》等曾在上海首展的作品,也带来了关于赌球的《今日猛于虎》、探讨文字起源的“芭蕉林”和新作《不立一法》。开幕的第二天我们采访了阳江组的三位成员。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3.16

    存在 --- +关注年轻艺术家群展 2013

    卢婧

    这是上海当代艺术馆的策展人王慰慰继2011年的“+关注”之后,今年再度策划的同系列青年艺术家群展。11年的群展有56位年轻艺术家参与,其中包括音乐人、机构工作者及艺术团体;这一次的展览中只有7位年轻艺术家参与,每位有近300㎡的可用空间,机遇与考验并存。

    小龙花、张云垚、廖斐在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06.18

    青山绿水好时日

    全珊珊

    6月9日早晨6点,在3个小时睡眠之后,我和两位分别从上海和香港飞来的朋友踏上从厦门市区去南靖土楼的旅途。车子从厦门老市区经过,城市的一切都还未完全醒来,只有卖海鲜的早市呈现一片忙碌的景象,一股浓烈的海腥味从车窗外飘进来。颠簸车途最适合昏睡,等到再次睁开眼时,车子已经行驶在蜿蜒的山间公路上,望出去是满山遍野的绿色,郁郁葱葱地追随着我们,偶尔出现村庄的踪影,但又很快地消失在视野中。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2.05.16

    马文:空中墨花园

    贝安吉(Angie Baecker)

    在展览《空中墨花园》(2012)中,马文(Jennifer Wen Ma)展现了她近期的艺术实验,探索了墨的有机特质。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于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King Nebuchadnezzar II)为了缓解王妃思乡情绪而建造的神秘空中花园。而马文则采用墨汁涂抹过的叶子来建造这件塔形结构。在展览期间,这些植物将继续沿着狭长的展厅延伸生长,从厚厚的墨层下不断长出新鲜的绿叶。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2.22

    外立面工程

    Robin Peckham

    随着上海世博会进入倒计时,艺术圈的某些角落开始像两年前秘密抵制北京奥运会一样站在反省批判的立场抵制世博。虽然这场小规模群展与其他相对隐蔽的项目比起来,并没有大张旗鼓地拒绝近年来上海城市肌理发生的种种变化,但它就这座处境奇特的大都会从过去到现在的演进过程提出了一系列很有意义的观点;上海,这座曾经一度沦为半殖民地的城市,如今在美学、政治和控制的相互关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11.16

    击打每日

    Doretta Lau

    在《击打每日》(A Blow to the Everyday)中,策展人长谷川佑子选择的作品,将都市生活的普通面进行夸张变形。日本艺术家萩原健一(Kenichi Hagihara), 小泉明郎(Meiro Koizumi), 大久保彩子(Ayako Okubo), 田口行弘(Yukihiro Taguchi), 高谷史郎(Shiro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02.23

    如何抚慰失败者

    任兰

    2009年2月15日,邱志杰个展“破冰——南京长江大桥计划之三”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幕。

    在外展厅,一艘铁锈色的船头在破碎的冰面上呈下沉之势,绕到背面,内部被茂盛的盆栽植物所占据。经过甬道,进入主展厅,三千余平方米的大厅被营造成一间巨大的船之内部,沿梁柱立起由废旧枕木所建构的龙骨板,大幅地面为锈色钢板所覆盖,无数,至少感觉上是无数的作品散布大厅内。邱志杰有画作题名为《人类一旦面对伟大的事物他的自我就会摇晃》,观众在他的个展现场恰恰也容易产生类似的摇晃或者晕眩。

  • 杂志 PRINT 2008年12月

    2008年度十佳

    Philip Tinari |田霏宇

    Philip Tinari(田霏宇) 是《Artforum》的特约编辑和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系列刊物《掉头》的主编。今年他为北京的PKM画廊策划了《癫狂北京》的展览,为柏林的Esther Schipper画廊策划了《CYLWXZ》展。

    1)《吴山专:国际红色幽默》(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

    这是这位最受忽视的中国观念艺术家的首场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