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36 results for: 维他命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3.22

    徐坦:语言工作室

    蔡影茜

    徐坦的这个项目在OCAT举办的时候,项目的名称已经改变,但是大部分对这个项目略有所知的人,仍然习惯于以“关键词学校”相称,原因可能是“关键词”比“语词”更容易理解,“学校”有着比“工作室”更长久的认知。从“关键词”到“语词”,从“学校”到“工作室”,表面上是一个独立项目进入美术馆体制之内所必须的转变,似乎只有召唤“语言”,才能更好地烘托出“类语言学”或者说“类科学”的解读。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3.10

    黄汉明

    吴建儒

    黄汉明的作品总让人联想起那些熟悉又陌生的电影情节,他略带笨拙和做作的演技,卖力地模仿电影中的不同角色,似乎总想把观众带到某种似是而非的电影情节之中。简单来说,黄汉明 (Ming Wong)的影像作品确实是关于身份问题的探讨,尤以他作为一个新加坡艺术家的自我身份追问最为突出,他选择了不同的电影片段去重新演绎,将这些经典电影中关于“我是谁”的发问,进一步转化为“他们是谁”甚至“我们是谁”的终极探讨。这是一个在观看黄汉明电影片段中的一个思路,实际上,

  • 杂志 PRINT 2010年12月

    2010年度十佳

    丹尼尔•伯恩鲍姆 | Daniel Birnbaum

    1.狄亚基列夫和俄罗斯芭蕾舞的黄金时代,1909-1929(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策展人Jane Pritchard和Geoffrey Marsh)

    关于这位伟大的舞剧制作人,天才的舞蹈家瓦斯拉夫•尼金斯基(Vaslav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10.24

    后视图 [伦敦]

    David Velasco

    星期三早上,十一点不到,一小撮收藏家和他们的随从们蛇行穿过VIP卡亭、VIP快速通行道等一系列VIP专用“障碍物”,进入摄政公园内由Caruso St John设计的大头房子。少数几个早起参加Frieze博览会暖身运动的成员之一艺术顾问Thea Westreich说:“这就是我们锻炼方式。”策展人的健身操,艺术顾问的有氧运动。

    一旦进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7.30

    曹斐:旅程

    吴为

    十年对于艺术家而言可以是一个沉淀、蜕变的过程,艺术家曹斐将她十年来的创作称作“旅程”,今年年初,她在北京尤伦斯做过一次演讲,内容是关于艺术家本身的生活,以及她观察世界方式的形成。近期,“旅程”第二幕在广州维他命艺术空间上演,维他命搭建的三个放映空间(黑盒、客厅、装置)循环播放着曹斐的影像作品,从1999年创作的《失调257》到2009年的《人民城寨的生活》。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3.27

    与视觉无关的旅行

    吴建儒

    作为香港唯一参加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白双全带着他的作品在广东美术馆举办展览,并命名为威尼斯双年展香港馆回应展1/2,或者说,这更像是香港艺术发展局对本土艺术家的一次推广。无可否认,白双全的作品太有港味了,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探讨的往往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作品中的想象力与香港高度紧张、规范的城市节奏有着密切联系。白常常谈到自己每到一处陌生的地方,身体便会无所适从,必须四周游走,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也寻找到创作的灵感。

  • 杂志 PRINT 2009年12月

    2009年度十佳

    丹尼尔•伯恩鲍姆 | Daniel Birnbaum

    今年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丹尼尔•伯恩鲍姆是法兰克福国立艺术学院(Städelschule)院长,同时担任学院Portikus画廊总监。2010年,Portikus将举办(Rachel Harrison)和(Mathias Poledna)个展。四月,伯恩鲍姆与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11.23

    在革命的中间 [北京]

    任兰

    2009年11月15日,《中坚——新世纪中国艺术的八个关键形象》群展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开幕。

    这个具有预言和“加冕”性质的标题,以某种故意为之的挑衅态度,迅速成为圈中热议的话题。没有入选的人拿“中坚”一词开玩笑,选中的人一遍遍被媒体问到同样的问题:“你觉得‘中坚’意味着什么?

    储云说:“我觉得是一种认可,但这并不代表什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09.27

    北京,正在发生

    任兰

    在北京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各个艺术区又热闹起来。9月16日下午,在位于建外SOHO地下商铺的“这个店”,Julieta Aranda(胡里亚特•阿兰达)、Anton Vidokle(安东•维多柯尔)、 Martha Rosler(玛莎•罗斯勒)和胡昉以及“这个店”的工作人员Michael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09.17

    陈文波个展:破碎中

    孙冬冬

    陈文波在UCCA的近作展《破碎中》显示出的跨媒介意识,一直是他为之耿耿于怀的艺术追求,虽然他选用绘画——习以为常的方式与其周旋,但他依靠在直觉上的敏锐,将“视觉”问题提到绘画的议事日程中,从而有效的抹平绘画与其他媒介之间的语言错位。他在早期的“维他命”系列就已关注“拜物化”心理与视觉表征之间的联系,而常常作为中国转型进入消费社会后在当代艺术上的一个反映与例证。不过,在此不得不说,中国当代艺术贯之的历史形象与语言环境使得陈文波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过程中尚属一位被低估的画家,或者说陈文波在“视觉”研究上的非纯粹性,也直接导致了他的实践方向被当作“宣叙型”绘画的一个小的旁支,成为当时主流绘画的陪衬与点缀。

  • 杂志 PRINT 2009年3月

    储云

    Philip Tinari | 田霏宇

    储云的“香皂作品” 成了2008年中国艺术界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传奇。在这件名为《谁偷走了我们的身体》的雕塑作品中,艺术家将很多从朋友和熟人那儿收集来的旧香皂放到一起摆在一个白色底座上。这件在最近几场展览上频频亮相的作品实际创作于2002年,第一次展出是在深圳一家商业摄影工作室里,观众只有十几个人。当时的深圳还缺乏一个当代艺术圈所需的种种虚饰。最初创作这件作品时,储云把香皂视为一种“反纪念碑”,一种非物品,其之所以存在仅仅是因为有人决定不再使用它们。那时,北京和上海名气比较大的艺术家喜欢创作更具象征意义和实体性的作品,作为对这种风潮的尖锐回应,储云不事张扬的香皂方阵于六年后在被奥运浮夸大潮吞没的首都北京突然获得了一种新的、看似匪夷所思的牵引力。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01.22

    日(日)夜(夜)

    吴建儒

    在维他命艺术空间楼下的玻璃墙上可以看到展览的海报。那是一张很小很薄的白纸,双面印刷,要阅读完整的信息,必须透过光线使正反面的图像产生重叠。这一切使我对展览充满想象:或许这将是一段体验光或时间的艺术旅程。真正进入展览空间后才意识到,试图在艺术史或者艺术批评中寻找词汇去回应白双全的作品是徒劳的,一旦抛开了这种考量,心情便逐渐变得轻松;沿着光,寻找他的作品,阅读他那精致的文字,甚至有一种被宗教般的博爱和温暖包围着的感觉。这时候我开始明白,白双全其实是依靠直觉而非经验生活的人,他的作品更是如此。

  • 杂志 PRINT 2009年1月

    2008 光州双年展、新加坡双年展2008和第三届横滨双年展

    Philip Tinari|田霏宇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1.15

    和“生活”凑在一起

    胡铨

    从广州的赤岗菜市场二楼到北京永安里建外SOHO西区的地下一层,维他命空间(Vitamin Creative Space)给人的感觉总是大隐隐于市。对于习惯混迹于北京艺术圈的人来说,可能不屑于CBD这个以商业区域聚散来来突出主流的概念,因此位于CBD的建外SOHO就成了一个主流和边缘暧昧不清的地方。

    胡昉/张巍,维他命主持人,好比中国的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1.10

    冬天里的一把火

    任兰

    上周末可能是岁末北京小圈子最忙的一个周末。从表面看来,北京当代艺术活动的热度和北京的气温、国际艺术市场的温度呈反比。

    11月6日,周四,中国美术馆的“与UBS对话:企业收藏论坛”。嘉宾名单比实际产出远为吸引。出于某种神秘的原因,这些杰出人士未能擦出火花,他们只是或长或短地汇报了自己过往事迹。包括凤凰卫视主持人曾子墨在内的中央美院艺术收藏与投资研究生课程班的学员列席了论坛。

  • 所见所闻 DIARY 2007.11.07

    回到未来 [北京]

    Mathieu Borysevicz

    上周五早上在北京798艺术区的地标AT咖啡店,有人哝哝嘀咕:“我听说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要来啊。”当然,中国当代艺术所发出的各种嗡嗡之声早就流传开而且甚远,但是这确实也是一个让人招魔的可能性。我们隔壁一桌子,美国Hammer美术馆的策展人Ja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