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2 results for: Aby Warburg

  • 所见所闻 DIARY 2022.04.27

    甜梦

    凯特·萨顿(Kate Sutton)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当贝壳放在耳边时会认真聆听的人,另一种则不是。由塞西莉亚·阿莱曼尼(Cecilia Alemani)策展的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主展览“梦想之乳”(The Milk of Dreams)就是为前者而生。这场用利奥诺拉·卡林顿(Leonora

  • 杂志 PRINT 2020年12月

    艺术家的艺术家

    穆尼拉·阿尔·索尔,卡德·阿提亚,乔·贝尔,赫尔南·巴斯,达拉·比恩鲍姆等

    强森·希拉塔/Jason Hirata

    辛尼·施拉德/Sydney Schrader(Gandt,纽约)

    施拉德的《环面》(Torus,2020)让我进入了一种彻头彻尾的怀疑状态。作品在一个温暖的周二展出了几个小时,十几个灰色折叠餐桌在皇后区阿斯托里亚的一条街道两侧摆成两条平行线。作品的标题让人联想到围绕作品走一圈的环形路径,或者一个咖啡杯的拓扑结构,再或者一个人体,后两者在我环绕作品移动时都出现在了艺术品上,尽管它们“并不属于作品”。让我感到吃惊的是作品的简单和清晰,甚至影响了周围环境。

  • 所见所闻 DIARY 2020.09.20

    关怀疗法

    冯优

    9月3日是尤利娅·施托舍克收藏(Julia Stoscheck Collection)的杰里米·肖(Jeremy Shaw)个展的开幕,这也算是今年柏林艺术周和双年展正式开始前的预热。因为疫情防控措施,开幕当天JSC门口不可避免地排起了几十米的长队。今年的艺术周不能像往年一样随意,想要进入各个画廊和机构必须先出示时段预约证明,填写供防疫追踪用的个人信息表,戴好口罩,消毒双手,备好自己的耳机或是拿上一次性耳机罩。作为今年欧洲少数能够成功举办的实体艺术盛会,这也是自由散漫惯了的柏林观众在规则上必须做出的一点妥协。

  • 所见所闻 DIARY 2019.10.27

    顿时让我们不知所措

    张纹瑄

    同样作为实践者,艺术家与策展人的关系令人尴尬且害羞。照理是共同打理家业的手足关系,却总是一不小心变成员外与正房的关系或,员外与侧室的关系或,员外与婢女的关系。因此,当看着策展人们罗列起来谈各自的实践,对于坐在台北市立美术馆视听室红沙发椅上作为艺术家的我而言,有种角色互换后诡异的奢侈感受。

    CIT19(Curators’ Intensive

  • 杂志 PRINT 2015年夏季

    双重攫取:琼·乔纳斯的艺术

    帕米拉·李 | Pamela M. Lee

    如果说“回顾展”暗示着某种特定的怀旧情怀,那么众所期待的琼·乔纳斯(Joan Jonas)在今年夏天第五十六届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亮相,则已全然颠覆了回顾展所含括的一切标准原则。乔纳斯在双年展美国国家馆上带来的纽约展,并非对其全部艺术创作的陈列汇总,乔纳斯那标杆性的、影响着一代代艺术家的创作手段和敏锐度,在这一展览中再次获得了提炼与升华。在装置、绘画、录像、行为表演形式的揉杂中,观者如浸染于咒语般的视觉和听觉韵律和碎片化的宇宙镜像中。在这种氛围下,无论是形式和内容间、或是人性及其他者的对立都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相互关联。在本文中,艺术史学者帕米拉·M·李(Pamela

  • 杂志 PRINT 2014年11月

    莫莉・内斯比特(Molly Nesbit)的《艺术史中的实用主义》

    克里斯托弗・伍德 | Christopher S. Wood

    《艺术史中的实用主义》(The Pragmatism in the History of Art),作者:莫莉・内斯比特(Molly Nesbit)。匹兹堡和纽约:Periscope Publishing,2013年。128页。

    在《他们的常识》(2000)中,莫莉・内斯比特将立体主义的线条解释为“一种对工业语言的拥抱。”她指出,艺术之所以切换到这一方向是因为法国雕塑家/艺术官员欧仁·纪尧姆(Eugène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10.16

    “瓦尔堡的遗产”

    贺婧

    围绕乔治·迪迪-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和阿比·瓦尔堡(Aby

  • 专栏 COLUMNS 2014.01.02

    吴亚楠谈《想象博物馆时代的艺术画册》

    吴亚楠

    在(被复制的)图像变得唾手可得,并且过于习惯观看他(们)或我(们)用其所完成的展示的今天,也就是自摄影术出现起被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称之为“想象博物馆”(Le Musée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3.09

    灾难/世界末日

    吴亚楠

    “灾难/世界末日”(Disaster/The End of days)似乎明示了两位策展人的双重“野心”:探寻、续写沃霍尔后作为艺术史题材的灾难创作,并为其定义像启示录一般新的创作语言“百科全书”。为此,在画廊内四个纵向空间中并列呈现了二十八位艺术家的三十七件作品,覆盖了事件、政治-历史、个人记忆等多个方面,颇有纵览的意味。

    就像迅速

  • 杂志 PRINT 2011年9月

    舍本逐末: 戈什卡·马库加(GOSHKA MACUGA)的艺术

    迪特·若斯查特|Dieter Roelstraete

    作为研究的艺术,作为艺术的研究:这是当代文化的一股强烈的新力量。它的发展,部分原因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变革所推动的,在这场变革中,学术性的方法论和知识生产日益受到重视。伦敦艺术家高什卡-马库加(Goshka

  • 杂志 PRINT 2009年4月

    第二届都灵三年展

    尼古拉斯•卡利南 | Nicholas Cullinan

    作为第二届都灵三年展的缪斯,忧郁与其说是一个主题,不如说描述了一种情绪。本届三年展由丹尼尔•毕尔鲍曼(Daniel Birnbaum)策划,副标题为《土星的五十个月亮》(50 Moons of Saturn)——每位参展艺术家分得一枚月亮——一共三个展场。整体看下来,这次三年展可以说是最近用情绪取代概念的展览潮流之代表。去年在斯德哥尔摩现代博物馆的群展《日食:黑暗时代的艺术》(Eclipse:

  • 杂志 PRINT 2008年12月

    2008年度十佳

    Daniel Birnbaum

    Daniel Birnbaum是 法兰克福美术学院院长及其所属的Portikus画廊总监。第二届都灵三年展的策展人,展览2009年2月1日前结束,52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双年展于2009年6月开幕。

    1) 亚历山大•克鲁格、《古典意识形态的新闻》(Suhrkamp/Insel)

    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