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Y世代之歌”展览现场,2015-2016.

上海

Y世代之歌

OCAT上海馆 | OCAT Shanghai
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
2015.12.06 - 2016.02.22

在“Y世代之歌”的现场,艺术家郭熙张健伶随意挑选了两个包裹在进门左侧的展场摊开,内有约翰•列侬戴过的眼镜,一些航海途中演员的漫长独白,以及十倍速慢放的影片,关于他们旅行中见到的奇景:海妖或人鱼。这些包裹是他们寻找“新世界”的旅途中,从远方寄回、作为“新世界”确实存在的证物。而两件影像作品回应着他们《大航海》(2014-)创作计划的总体基调:以低限、日常可及的材料,表演出陌生的、属于外延世界的可能。

“Y世代之歌”可以说是针对中国年轻一代艺术家创作的一次调查。其主题聚焦在新媒体与后网络的交叉口——不过此交叉口与其说是个共同发言的场所,倒不如说是个相互诘问、表达差异之处。许多创作者的方向不尽相同,有时你甚至会感到,“Y世代”的成员各自透露出的精神年龄之间似乎有明显可感的鸿沟。譬如说,相对于这场群展的其他参展作品而言,郭熙张健伶双人组合所关注的“新”并非是材料或艺术类型上的“新”:他们思考着关于想象力的无限可能这一命题,更接近一类延续现代性思路的创作实践。策展人张尕以半反光、半透明的塑料板,将关于航海的湛蓝光芒衬托起一旁三组模拟生命的物件,这个布置所在意的也许更多是作品在场的视觉效果。回到内容层面,需要指出的是,比起“墙外”的情况,展览中的作品似乎更多的是用一种似是而非的方式表陈“后网络”在广义政治上的替代方案:苗颖对墙内网络民主的细腻阅读,得出的是“俗气”(tacky)的美感以及自我解嘲。

我们也许可以拿沈莘的作品做个对比,她的《巨人的肩膀》(2015)以动态捕捉的平台呈现各种对于垄断、监控和新自由主义的批评。“你盯着一个精致小巧的屏幕看东西,看到的总是比以前的画质更差的版本”。一切都在变得更差,左派批评家Mark Fisher的猴形化身,以其一贯尖锐的口吻评述着“资本主义网络空间所生产出的意识条件”。这件作品反映的是与新兴媒介有关的创作所真正关切的问题:新自由主义式的图像流动所促成的“紧急”状态。在所谓的“墙外”,许多后网络的创作者正以各自的观点为“加速主义”(acceleratism)——有些人说,这是第一个以网络博客为现场的哲学流派——提供的“新”的可能性进行批评或者辩护。这些创作所表达的已经不再是种对于未知的可能性的期待,或者说,对后网络艺术而言,他们对于未知的期待必须进入一种知识的议程,而不仅仅是重复苹果专卖店的陈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