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赵要, No. 7, 2010, 木头, 泡沫塑料, 漆, 塑料包裹, 塑料瓶 铁线73 1/2 x 43 x 47".

北京

孙冬冬年度三展览

多场地 | Various Locations
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详情参见博物馆、画廊指南。
2011.03.26 - 2011.11.30

2011年末,Artforum网站邀请了世界各地不同的学者、评论家等业内人士,与读者分享他们的年度最佳展览。以下是来自北京的策展人、评论家、《Leap》杂志展评编辑孙冬冬的年度最佳。该栏目的英文链接和更详细的内容,请点击:

“出格:中国录像艺术的开端1984-1998” (广州时代美术馆,2011.03.26至2011.05.04)
“出格”原本是2010年年底在Boers-Li画廊开幕的一个主题展,而后又受邀在这座新成立的美术馆再次展出。瓦林与皮力这两位由资深策展人转型的画廊家,只用几套二手的带有浓烈体制意味的社会主义办公家具完成了对那段历史情境的隐喻。作为一个对中国早期录像实践的回顾展,“出格”展出了三类录像作品:一类是作为记录行为表演现场的手段,如上海M艺术群体1985年的行为现场,第二类是对录像本体语言的早期实践,从张培力的《30x30》(1988)到王功新的录像装置《婴床》(1996),第三类则是以叙事为主的作品,如周铁海著名的《必须》(1996)。不止如此,展览中还展出了像王蓬堵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入口行为(1993)这类激进又并不为人熟知的作品。正如熟知这段历史的田霏宇所指出的,整个展览让人想到了1990代中期在欧洲的几个相关展览,同时也在回应那些近期出现不少试图定义过去三十年的保守言论,但实际上“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远未能聚合成形。

赵要:我是你的黑夜 (北京公社,2011.06.12至2011.07.31)
即便是在不少业内人士的眼中,身兼一家艺术网站的编辑赵要的首次个展也是令人困惑的。展厅里出现的钢板、塑料瓶、保鲜膜、木板与钢筋等等多样性的材料,很难说是在表达一种对物性的迷恋,它们只是受到切割、分离、包裹、上色以及异质性的组合与衔接的形态物。而墙上的《很有想法的绘画》的绘画也只是一些在几何底纹现成布上的几何图形。与这些元素相比,地面上的汉字“啊”随着字号大小变化形成的一条字浪与从不断变色的三台电视机里传出的有节奏的弹舌声反而显得更为具象。而由此观众产生的困惑恰恰证明了赵要反思与突破概念艺术创作中存在的思维定式的必要性,他想创造的不是某个文本的证明物,而是试图将物质性的感官转换为一种信息,让自己的行动本身成为一种全新认识的形式。

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深圳OCT当代艺术中心,2011.09.10至2011.11.10)
虽然展览的绝大部分工作仍是围绕着中国的当代艺术展开的,但刘鼎、卢迎华、苏伟三位年轻策展人并没有让展览落入某种常见的对中国所谓的特殊性表征的叙述中,而是将其纳入到全球化艺术的视野中加以研究。当然,也应看到中国的当代艺术系统内部在近几年的变化为三位策展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展览并没有过多的向观众展示具体的作品,而是以文献形式去呈现当代艺术系统中个体化的、小组式或集体性的实践,但展览所关涉的“自我”与“主体性”则又呈现出具体的与多样性的面貌,这与三位策展人从2010年开始有针对性的密集采访与对话分不开的。或许,他们在样本的选择上会引发商榷,但他们对当代艺术系统内部存在的自觉性因素的关注,至少丰富了对中国当代艺术实践的视点,使得我们对他们的研究予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