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3 results for: 杨诘苍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1.03.05

    巨浪与余音

    杨天歌

    分别由上海的丁乙、秦一峰、张国梁以及厦门的林春同于

  • 新闻 NEWS 2018.09.27

    首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公布画廊名单

    首届台北当代艺术博览会今日公布画廊名单,一共90家来自全球各地的画廊参加,博览会预定于2019年1月18日至20日期间在台北南港展览馆举行。

    90家参展画廊中20%在台湾拥有艺术展览空间。本届博览会将聚焦亚洲,并呈献部份来自欧美的画廊。台北当代总监任天晋(Magnus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10.22

    罗恩格林进行曲

    Yali

    要不是接站司机拖着一口特别的湘江尾音和我打招呼,我还真不觉得自己身在长沙。特别是行车临近某地产商旗下的系列酒店——似乎大部分二线城市都开始有一个这样的“商圈样板间”,专横、暴力地纂改人们对于城市的认知和记忆,无情地驱打着本地人的乡愁。

    在出发去艺术长沙之前,我并没有从主办方处得到任何有效的媒体资料,这对于习惯在差旅途中做功课的我来说有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3.21

    土尾世界——抵抗的转喻和中国国家想象

    武漠

    作为Para Site搬迁至北角新空间的开幕展,强烈的讽喻特征贯穿在“土尾世界——抵抗的转喻和中国国家想象”当中。“土尾世界”来自广东雷州方言,那里的人们以此自嘲“天高皇帝远”的状态,然而越是这种中央权力难以触及的地域,似乎越有可能存在超越民族主义统一叙事的活力。正如展览中胡向前的《土尾世界之演讲》(2015)所显示的,艺术家以成功人士的形象回到家乡雷州的中学操场发表演讲,他“热情地”模仿着励志讲座的措辞方式和身体语言,大谈如何发挥个人力量去追求梦想,讲台下的中学生们却鲜有共鸣。

  • 采访 INTERVIEWS 2014.05.12

    杨天娜

    巢佳幸

    出生于德国,如今作为艺术史学家、独立艺术评论家以及策展人的杨天娜 (Martina Köppel Yang)策划了上海外滩美术馆最新群展“以退为进”。有意味的是,本次展览的艺术家名单成分复杂,囊括了已故艺术家,当代艺术系统以外的文人、政治家等。“以退为进”所针对的时间焦点或背景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持续发生的“传统回望”热潮,以及围绕传统媒介与艺术市场操作间错综复杂、难以梳理的关系,我们就这些问题对策展人进行了专访。展览将持续到8月3日。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12.18

    墨罐

    Lee Ambrozy | 安静

    同一个大都会,许多个世界(One Met. Many Worlds)。Met的这句标语挂满位于第五大道上的博物馆以及其正在施工中的Koch广场周边。改口号强调了大都会博物馆的全球化视野。但翻成中文,意思就稍微出现了些变化:来大都会参观,看多元文化。上周一,这座世界文化遗产重镇在援引“中国传统”的宏大叙事同时,以“水墨”为题进行了一场颇具挑衅性的尝试——Met第一场大规模中国当代艺术展。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05.08

    相遇的诗意

    王凯梅

    4月26日,集合了近三十位中外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和多件属于罗浮宫馆藏的古典铜版画的展览“从手势到语言”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开幕,同天晚上,法国总统带着本国政界商界的精英代表,以及刚刚签约的二十驾空客飞机的订单喜洋洋地抵达浦东。说政治抢了艺术的风头,或者说罗浮宫的馆藏迁就了新当选的总统,在这个晚上的上海外滩美术馆都有点体现。许多参展艺术家和宾客被请去受总统接见了,连平时总会同大家打招呼的馆长拉瑞斯·弗洛乔(Larys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2.19

    自治区

    杨北辰

    时代美术馆自去年以来推出的多项展览与活动——无论是密集、“行话”以及“行业化”的“脉冲效应”,还是注重在地实践与学术意味的长期项目“黄边站”——无不体现出其作为专业的当代艺术机构,试图通过经营自身在当代艺术多重“他治”(heteronomy)局面下的自治能力,以实现机构独立、全面且敏锐的主体价值的企图。从这个角度说,“自治区”似乎正契合这一理念的进一步舒张:以一个标准的国际化群展作为阶段的总结,为正在发生之事与可能发生之事进行可能的命名——在此意义上,“自治区”既处在当代艺术的安全框架之内,又牵扯到历史与当下众多激进亦微妙的话题。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11.06

    杨诘苍:千里江山奇妙

    翁子健(Anthony Yung)

    杨诘苍早年生活在广东的佛山和广州,自青年时便接受严格的中国传统艺术训练。1982年,作为他在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的毕业创作,他画了一幅表现大屠杀的画,画面上堆积着很多被砍下的人头,这幅不寻常的“国画”虽然多少还是符合学院「写实主义」艺术的方针,但还是遭到学系否决;整个八十年代,尤其是研习禅宗及道家思想后,杨的创作愈来愈趋向实验性,他将国画及书法解构成基本元素,反复在画面上涂上一层层的墨,这些“千层墨”绘画把任何可能的诗情画意都磨灭掉。在好些年浸淫在绘画的“死”之后,近年他又将风格突然转向具象,这时他画中表现对象明确、锐利但出其不意,他用工笔技法描绘画中最精致、最细微的各种细节,同時将精神和观念用画简练地呈现出来。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5.06

    “轨迹”

    Iona Whittaker

    本次展览聚焦六位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形式是巨型装置。通过展览的说明文字可知策展人杰罗姆·桑斯将艺术家们的创作定位为“赋有远见的艺术遗产”。这是一个筹划形成的创意群汇,每位艺术家都通过自己的角度来探索“我们是谁以及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这一命题。每件作品都颇具特色,但当它们放在一起时与这个厚重的命题以及彼此之间的关联并不是很紧密。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4.20

    表征的重负:当今亚洲抽象派

    Venus Lau

    展览开宗明义探讨抽象绘画和再现的关系。“再现” − 人生产对世界的认知 −是哲学家(从柏拉图到索绪尔)终日埋首研究的概念。具象绘画是“再现”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图像性抽离(pictorial detachment)。抽象绘画则背离再现世界,拒绝被纳入建立于相似性之上的视觉符号编码。具象和抽象之间与其说是势不两立,毋宁说是巴丢 (Alain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09.19

    外滩交易者 [上海]

    David Velasco

    林明珠在跟她的工作人员发火——或者说,起码表现的是这样的,她在厨房里大喊,摔门,不时在走廊里生闷气。对于这位对比窗画廊幕后的著名艺术操盘手而言,世界就是她的舞台,她随时可将之玩弄于股掌之间。她所举行的盛大宴会以及她对艺术的兴致勃勃早已被人熟知,从某种程度上讲,她似乎体现了--甚至可以说,她就是充满商业气息的上海艺术界的血脉与能量。巴塞尔的总监Marc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9.16

    无影脚:杨诘苍个展

    乔然

    进入“无影脚”展厅,首入眼帘的是12米长的九屏绢本工笔重彩《深液——自画像》。九屏绢本组成无际深海,绢本下方的淡色海水中似有无数眼睛,上方则充满气泡。而近黄金分割处有一男子背影,奋力踏水向上而行,似挣扎,也似宿命。

    延着上下三层展厅依次看去,有实验水墨作品,有装置艺术,还有影像资料,不同的表现介质,但具备着相似的艺术特征:抽象性、强迫性、中西方文化符号的交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