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37 results for: 于吉

  • 新闻 NEWS 2024.01.04

    王拓荣获希克奖2023

    M+视觉文化博物馆宣布,艺术家王拓(生于1984年,现生活及工作于北京)为希克奖2023得主。

    王拓的得奖作品《东北四部曲》(2018–2021)是一个沉浸式多频道影像装置,由四部影片组成,目前与另外五位入围艺术家的作品一同于M+地下大堂展厅举行的“希克奖2023”展览中展出,展期至2024年1月14日。希克奖旨在表扬出生或工作于大中华地区的当代艺术家,并向国际展示及推广此地区丰富多元的艺术创作。得奖艺术家将获颁发50万港元的奖金。其余五位入围艺术家——包括范加、苗颖、谢南星、杨沛铿、于吉——亦各获10万港元奖金。

  • 新闻 NEWS 2023.11.25

    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签署2024-2029合作续约协议

    2023年11月24日,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与法国乔治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达成新一轮五年展陈合作关系,在外交部长王毅与法国欧洲和外交部长卡特琳·科隆纳(Catherine Colonna)的见证下,西岸集团董事长李飞宇与蓬皮杜中心主席罗朗·乐朋(Laurent Le Bon),在北京正式签署2024-2029合作续约协议。

  • 所见所闻 DIARY 2023.04.08

    谁是局外人

    张涵露

    迪拜

    在阿拉伯半岛,好久没有如此频繁地被人问“Where are you from”,也好久没有在回答“China”之后,十有八九得到热情洋溢的回应。最先热烈欢迎我的,是从迪拜国际机场出来路上的巴基斯坦裔出租车司机。彬彬有礼的他告诉我,可惜劳务中介没能给他安排他的本行工作——市场营销,但驾驶出租也已知足,哪怕头两个月因为不熟悉迪拜的交通规则被罚光了工资。迪拜85%的居住人口(也有资料说95%)为外国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南亚、东南亚和非洲的流动工人;在这里我也遇到不少东欧人——来自俄罗斯、塞尔维亚、马其顿等,他们大多主动选择移居迪拜,并且对这里的生活评价很高。

  • 新闻 NEWS 2023.03.20

    M+公布第二届希克奖入围艺术家名单

    M+公布入围第二届希克奖的六位艺术家名单,包括:范加(Jes Fan,生于1990年,现生活及工作于香港及纽约)、苗颖(生于1985年,现生活及工作于纽约)、王拓(生于1984年,现生活及工作于北京)、谢南星(生于1970年,现生活及工作于北京及成都)、杨沛铿(Trevor Yeung,生于1988年,现生活及工作于香港),以及于吉(生于1985年,现生活及工作于柏林)。

  • 所见所闻 DIARY 2022.11.02

    “缓”的可能

    杨旖旎

    不同于往常三届,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对“纤维”的定义超出了媒介和材料的规定性,而将其重新解释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基本结构,具体指向编织的行为、关系的生成、迂回的策略等等。对“纤维”的这一重新定义也解释了为何展览用一次田野考察的结果作为开篇:“万物·纤维因缘”项目团队以一种人类学的方式考察并呈现了中国境内不同部族的文明如何从编织技术开始,

  • 杂志 PRINT 2022年9月刊

    二律背反

    哈尔·福斯特

    在《艺术论坛》创刊后第一个十年期间发表的所有文字里,有两段话一直让我觉得耿耿于怀。两段话都出自广为人知的采访文章,一篇是1966年十二月刊上的托尼·史密斯(Tony Smith)采访,另一篇是1970年五月刊上的伊娃·海瑟(Eva Hesse)采访,两个艺术家都在采访中将极简主义与纳粹相提并论。尽管没有给出更多解释,这样的联系却并不是一种谴责——恰恰相反。那么,其中到底暗示了什么样的关系?[1]

  • 所见所闻 DIARY 2021.11.26

    淡季

    李佳桓

    上一次写上海艺术周的“所见所闻”还是2019年,一片疫情前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现在疫情已经持续了两年,本地艺术圈乍看上去是马照跑、舞照跳,然而这之外的世界却越发地遥远了:多数持外国护照的人仍无法入境,一度弥漫艺术周的国际化氛围走向低迷。去年这个时候,我们还在指望到今年一切都能够恢复“正常”,这愿景显然是没戏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了漠然和疲惫的情绪(至少在我所在的圈子里如此)。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1.05.11

    于吉

    杨杨

    印象中的于吉似乎在工作室外的形象比在工作室内来得更加深入人心——无论是在泥泞的山间拖拽石块前行的背影(“采硫日记”项目,2016),还是潜入街边工地挑拣废弃建筑材料的脚步,艺术家将这些来自外界的经验填充在作品及其周遭空间中,虽然并不总是显而易见,但就像一块块事先预留的空地,为观众的遐想与意义耕耘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对于这样一种意义并非总是主动生产、全权把控,而是向外勾连生发的创作机制而言,回归艺术家(们)在工作室的状态和举动将带来怎样的启发?

  • 专栏 COLUMNS 2021.04.15

    集中营故事的话语形态

    刘化童

    不妨以老生常谈作为开端——“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让1949年的阿多诺始料未及的是,数十年后,这句话竟然犹如一块缠在手臂上的话语黑布,可以出现在任何纪念二战的致哀场合。如今,它浓缩成反思苦难的快捷方式,方便人们一键抒情。或许,这就是语言的宿命。话语总在传播中耗能,最终往往抵达偏离航线的另一个目的地。就如同被误传为戈培尔所说的那句名言“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阿多诺也像他的敌人那般,遭遇着荒谬的语义流变——反思重复千遍就成了口号。此刻重提阿多诺,其重要性并不体现在他所反思的内容上,而是在另一个层面上同样出现了由反思滑向口号的状况。倘若仿写他的句子,那就是:电影之后,奥斯维辛是荒芜的。

  • 新闻 NEWS 2021.04.02

    2021新美术馆三年展公布参展艺术家名单

    纽约新美术馆公布第五届三年展参展艺术家名单。本届展览名为“软水硬石”(Soft Water Hard Stone),展览日期为2021年10月27日至2022年1月23日,由新美术馆的玛格特·诺顿(Margot Norton)和洛杉矶当代艺术中心的贾米拉·詹姆斯(Jamillah

  • 采访 INTERVIEWS 2021.01.07

    Alice 陈

    李姝睿

    现在搜索“陈羚羊”这个名字,网络上的资料稀少而单一,总是反复出现的《十二花月》仿佛是她早年唯一的作品,其实在那个“一招鲜,吃遍天”的早期当代艺术系统里,陈羚羊的作品面貌丰富到一个“女性艺术家”的标签难以概括。随着2005年陈羚羊的退出艺坛公告,她的消息日渐稀少,我却一直把她当成丰富和决绝的榜样,时不时地猜测着她的人生轨迹。今年初夏,在疫情带来的彷徨中,大家一边迫切地想整理好日常生活,一边忐忑地适应着“新常态”。这时,曾经的陈羚羊、现在的Alice

  • 新闻 NEWS 2020.06.19

    林冠艺术基金会将于佳士得线上拍卖会出售部分藏品

    丹麦收藏家严思·法斯高(Jens Faurschou)将于今年夏天在佳士得线上拍卖会出售其基金会的藏品,以继续支持其位于哥本哈根、北京、威尼斯和纽约空间的展览项目。

    此次线上拍卖会将于7月3日至16日举行,主题为“世界是圆的:林冠艺术基金会收藏”(The World Is a Sphere: Art From the Faurschou

  • 新闻 NEWS 2020.02.11

    艺术家控诉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的审查问题

    马来西亚艺术家艾哈迈德·福阿德·奥斯曼(Ahmad Fuad Osman)要求位于吉隆坡的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National Art Gallery)关闭他的中期回顾展“最终,甚至艺术也不重要(1990-2019)”。在展览于2019年10月28日开幕数周后,因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董事会成员抱怨作品的政治内容,馆方移除了四幅艺术家的作品。2月9日,艺术家在他的Facebook页面上发布了一封公开信,谴责美术馆审查制度,并称他宁愿关闭展览,而不是让展览继续处于“妥协状态”。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10.01

    没有航标的河流,1979

    杨紫

    展览名“没有航标的河流,1979”为1979年这个对当代艺术有特定意味的年份罩上了一层不明朗的前景。展览入口处,黄锐的《圆明园——自由》(1979)在图像上回应了被安置在入口左手边尽头的李翰祥导演在1983年拍摄的电影《火烧圆明园》结尾处的镜头,“星星美展”中社会变革期间遗留的伤痕记忆似乎与清帝国内忧外患的苦难背景联系了起来——在这个展览里,图像间相似性构成的线索往往比线性的年代推演更加明显。

  • 杂志 PRINT 2019年9月

    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

    克莱尔·毕晓普 | Claire Bishop

    对于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最正面的描述莫过于此:大多数参展作品本身足够强大,能够扛住一个糟糕的策展框架。但出于娱乐,我们还是从最基本的说起:那个被人讨论过很多遍的题目——“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我能理解本届双年展艺术总监拉夫·鲁戈夫(Ralph

  • 所见所闻 DIARY 2019.07.22

    共享生态

    李佳桓

    今年7月全国曝光率最高的事件,很遗憾不是香港,也不是周杰伦被刷上微博榜首,而是上海市政府于1日开始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上海成为全国第一座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的城市。该条例以500户一个的垃圾投放点取代了楼道垃圾桶,限制了每日投放垃圾的时间段,硬性要求市民将全上海市每日所产生的2万2千吨家庭垃圾分成四大类(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市政府也借机招募了超过3万名志愿者监督政策的实施。这条例乍听上去像是“生态文明的一大步”,颁布后却引来不少争议:用自上而下的政策向市民强制灌输环保意识,是否是一种吊诡的生态专政?

  • 新闻 NEWS 2019.06.07

    亚洲文化协会宣布中国和香港地区奖助金得主

    本周三,非营利性机构亚洲文化协会(Asian Cultural Council,ACC)宣布本年度中国和香港地区奖助金得主,这一奖助项目将为艺术和人文领域的艺术家、策展人和学者提供专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资金支持。

    今年的中国地区得主包括:广州时代美术馆首席策展人蔡影茜、现居北京的策展人陈立、上海雕塑和装置艺术家于吉、艺术家团体鸟头、北京独立编舞家古佳妮,以及清华大学教授兼助理研究员孙诗萌。

  • 新闻 NEWS 2019.03.08

    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公布主题馆艺术家名单

    第五十八届威尼斯双年展“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公布了艺术家名单。由拉尔夫·鲁戈夫(Ralph Rugoff)策划的展览将于2019年5月11日至11月24日举行,该展览的标题自发布以来因为被误认为是古代中国的诅咒而引发讨论。

    “ ‘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 无疑将包括反映当今世界存在的不稳定方面的艺术作品,包括对重要传统的不同威胁,制度及其与

  • 所见所闻 DIARY 2018.10.30

    消费升级

    张思锐

    提到“阿那亚”或许很多人还感到陌生,但是北戴河和“最孤独的图书馆”想必无人不晓,阿那亚正是坐落在素有“京津后花园”之称的避暑胜地北戴河附近海岸的一处地产项目。在2015年阿那亚刚刚起步时,因一条“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视频得名的三联海边公益图书馆则是这个项目中最早落成的建筑之一。如今海边住宅楼、别墅、餐馆、商店林立,游客络绎不绝,孤独的图书馆也只能在社交媒体中调好角度的照片里扮演孤独,阿那亚已经逐渐建设成了一个封闭管理且自给自足的度假社区。据说,因为社区完善的配套设施,加之在人文社区理念下不断发生的文化和艺术活动,社区内的房价要比社区外面高出来一倍还多。社区入口处的标语“人生可以更美”仿佛在宣告,进了这个大门,人生就可以消费升级了。

  • 新闻 NEWS 2017.11.23

    李明获得2017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

    艺术家李明获得2017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并获得3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入围今年奖项的其他三位艺术家是陶辉(中国)、于吉(中国)、赵仁辉(新加坡),四人的作品由2017年10月27日至2018年2月11日于上海外滩美术馆展出。

    李明在展览中展示了他的最新作品《心渲染间》以及一些旧作。《心渲染间》在上海大厦进行拍摄,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