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没有航标的河流,1979”展览现场,2019.

北京

没有航标的河流,1979

博而励画廊 | Boers-Li Gallery(现SPURS Gallery)
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二号院798艺术区D-06
2019.09.14 - 2019.10.20

展览名“没有航标的河流,1979”为1979年这个对当代艺术有特定意味的年份罩上了一层不明朗的前景。展览入口处,黄锐的《圆明园——自由》(1979)在图像上回应了被安置在入口左手边尽头的李翰祥导演在1983年拍摄的电影《火烧圆明园》结尾处的镜头,“星星美展”中社会变革期间遗留的伤痕记忆似乎与清帝国内忧外患的苦难背景联系了起来——在这个展览里,图像间相似性构成的线索往往比线性的年代推演更加明显。

以1979年为开端,展览中囊括了过去四十年间中国政治、社会和艺术界诸多重要结点的视觉经验,从中美建交、邓小平访美、撒切尔夫人摔跤的新闻录像片段,到民间一波波的流行浪潮,再到“星星美展”参与者笔下的风景绘画,再到赵亮拍摄的关于“盲流”艺术家的《告别圆明园》(1995)。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条线索,即集体主义在这个国家,尤其是在艺术界经历的衍变。这也让展览结尾处匿名艺术家小组“ONS”共同创作的绘画显得意味深长。这个新近才成立的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权力覆盖和修改他人的劳动成果并共享绘画销售的分成。曾经由于相同理念自发聚集起来共同生活、创作的艺术家,现在逐渐沦为隶属同一家画廊或机构的“同事”。ONS重提“集体性”以尝试改变这种局面。

此次展览另一个特点是作品数量之巨,共邀请了60余位/组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参展。策展人鲁明军选择用图像意象划分区块,带动展览叙事。可口可乐的标志在几位艺术家的作品中均有亮相,折射出明确的图像学流变和其耐人寻味的背景——从胡建平、蒲英玮的作品来看,可口可乐甚至从文化侵入符号变成了文化输出的象征。“形式美”(包括吴冠中、施勇、余友涵、黄锐、张伟、马可鲁等人作品)和“身体—肖像”(包括于吉、王思顺、王克平、冯国东等人作品)等单元中,隶属于同一母题的、看起来类似的作品之间并未如前例那般拉开各自故事的时空层次,而坠入了时间暂且停滞的、由意象驱动的叙述系统。以抽象绘画为例,在星星美展之后——展览同年,吴冠中发表了《绘画的形式美》并引起强烈反响——多位艺术家都转向了抽象创作。这些绘画更像是潮流的惯性之体现。即便能以1980年代之后中国的市场和精神状态变革分析它们的变化,但分析的视角总是外在于绘画语言的。

不过,时间感停滞只是作品群组的属性,在1979这个年份的暗示下,带着本地成长经验的观众完全有能力将它激活。各个单元的意象和诸多件可被视为文献的作品构成一系列的浸入式的“舞台背景”,反复地触发他们的感性和记忆。游走其间,很难有谁不会对中国四十年间的沧海桑田发出感叹,这也使得展览的气质统一和完整。不过与此同时,单件作品微妙的面貌和细节也很快地消散在了图像和文本编织的汪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