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0 results for: 冯梦波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10.04

    信息雕塑公路

    郭娟

    没顶画廊迁至西岸新空间后的首场展览被命名为“信息雕塑公路”,一方面体现出策展人对于现下世界的理解角度,另一方面也展示了画廊挑选合作艺术家时的“趣味”——这点或许比展览主题本身更值得研究,毕竟,无论对“信息”的强调还是对博伊斯“社会雕塑”的指涉,甚至二者的组合,只是提示出了大致的关注方向,在深入论述缺席的情况下,很难真正给出一种观念上的刺激。

  • 采访 INTERVIEWS 2016.04.19

    陈文波

    杨北辰

    艺术家陈文波的个展“日夜场”延续了其一贯对于消费社会中非人图像的“研究”立场,在复杂的光影布置中,他试图剥离出一种纯粹几何与系统化的采样式结论,既包含着批判性视野,亦存有某种“身在其中”的困惑与思辨。在这篇访谈中,艺术家谈及自己面对、处理图像时的态度,在绘画传统下工作时采取的方法,以及如何与“现实”之间构筑起更富于挑战性的关联。“日夜场”将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持续至本月30日。

  • 采访 INTERVIEWS 2015.10.08

    冯梦波

    洪雅笠

    武汉这座城市对于标本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几乎半个中国的博物馆或科研机构所藏标本皆出自于位于武汉的标本世家——唐氏家族之手。这种渊源也为艺术家冯梦波为上海自然博物馆拍摄的“私人博物馆”系列在武汉的展出平添了某种特殊意味。2010年9月17日正午,艺术家冯梦波第一次来到旧址位于延安东路260号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自此,他将这里视为只属于他自己的“私人博物馆”,并在两年时间内,为这间博物馆拍摄了一组照片,该系列作品于2012年首次在沪申画廊亮相。艺术家对于“私人博物馆”丰富细节的把控,在今天依然透露出浓重的个人情愫。展览于武汉鼎韵艺术沙龙展出至10月18日。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12.11

    幽暗的视觉之外

    Tony Zhou

    我赶到OCT的时候,动画双年展尚未开幕。B10展厅门口排着长龙,周六创意集市正人头攒动。好不容易等到下午六点,由冯梦波创作的打碟表演《幻灯》静默地宣示独立动画双年展开幕。与静默相称,这个开幕式场所是如此隐蔽——几乎在北区最远的位置,入口埋藏在B10的转角。《幻灯》的表演形式与皮影戏之间存在着若即若离的联系,观众面对幕布上的老式幻灯,而打碟人则用声音效果与影像产生互动或疏离。晦涩的表演形式让一些原本兴致勃勃的观众陆续离场。但抛开表面的晦涩,《幻灯》与冯梦波的另一件作品——主题展里的《皮里春秋》——通过电子技术呈现“游阴曹”这类传统题材,为双年展注入了某种东方版的但丁式韵味:在未知的黑暗空间里游弋(并重返人间)。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9.25

    颠簸的相遇

    韩丽

    午后临近一点,急急忙忙赶往“思想·广场”活动现场,到了尤伦斯门口却被陆续驻足观望的人群差点挤了个趔趄。边猛地冲进大门,边回头张望,竟是明晃晃一排玛莎拉蒂!由于开讲在即,也没顾上随着兴奋的人群一同惊呼,便一头扎进已经人满为患的报告厅。

    此刻诗人欧阳江河正襟危坐侃侃而谈,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Wolfgang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2.20

    冯梦波:不太晚

    富源

    艺术和科技的边界划分常常模棱两可。二十几年来,冯梦波执着于高科技展示出乎意料艺术效果的能力。 他对政治波普和后毛主义一直没有多大热情,近几年来重新拾起了对绘画传统的兴趣。 融合了中国书法、电脑游戏等众多元素,冯的新展《不太晚》唤起了一丝现代主义的神秘色彩。 与五年前MoMa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1.12

    纸上美术馆:12位华人艺术家

    陆章

    美国人从未因反思而耽误行动,因此在其现代艺术刚刚起步的1929年,尽管空气中仍然弥漫着法国后印象派艺术的气息,刚成立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就通过其历史上第二场展览“19位在世美国艺术家绘画作品展”树立了美国艺术的身份型格;我们的风格是三思而后行,因此在中国当代艺术启动25年之后,对于身份的心理建设才开始显露完成的迹象:“华人艺术”这个概念“逢迎西方”的判罪暂时被搁置到一边,其自在的艺术合法性得到某种确证,正如本次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展览“12位华人艺术家”所呈显的那样。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8.27

    建构之维

    蒲鸿

    如果说“建构之维”对中国当代艺术尚有贡献的话,那么这种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照当代艺术的连续视角,而非其他。徐冰的版画《自留地》(1987)在今天依然让我们体会到艺术家运用文字资源寻求某种文化差异时做出的努力。汪建伟的《凝视》(2009)、冯梦波的《重启:长征》(2009)流的还是那个时代的血,一副老前卫的做派,但这也意味着与这个堂皇的展厅多少有点格格不入。至于在灯光昏暗的展厅里,满地狼藉的书籍被几台缺乏视觉美感的电风扇胡乱吹动,让人马上想到的是那句名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然后转念猜度,这应该是邱志杰的作品吧,而事实上也是除了他,没人会创作这样的作品。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3.15

    泄密的心

    卢婧

    本次展览汇集中、美、泰、日等多国地区的当代艺术家各自新近的新媒体艺术作品。

    作为中国该领域资深艺术家冯梦波仍然坚持将艺术与游戏结合的方式,参展的互动录像游戏装置《游戏结束:长征》由15年前的同名画作改编而成。红军战士手持可口可乐罐头作武器从雪山草地一路到外星球,长途跋涉中的革命热情以魂斗罗与超级玛丽似的电子游戏出现,仿佛某种保留节目的政治波普在新媒体这一媒介中再次重演。充斥消费娱乐文化符号的纽约艺术家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6.29

    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

    Defne Ayas

    在文化奥运和高科技奥运的主导下,张尕策划的这场新媒体艺术展在时间上恰好契合了奥运年。在技术合成日益凸显的当代社会和全球文化共同作用的景观下,展览意在激发并促进艺术领域所产生的全新思考模式和创作方法。新闻通稿中表明,“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是政府支持下北京奥运年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而同时,众多国际知名的文化基金会和媒体艺术机构、博物馆也支持并参与其中,其中包括纽约MOMA和奥地利的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