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8 results for: 刘辛夷

  • 新闻 NEWS 2024.03.18

    外交公寓12号设立新理事会

    自2015年12月第一个项目以来,外交公寓12号(DRC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10.06

    郭鸿蔚

    贺潇

    北京现存的替代空间/非盈利空间中,坐落在建国门旁的第一使馆区内的外交公寓12号算得上是地理位置特点最为突出的一个。外交公寓,顾名思义,自身便带有“公私兼具,中西共存”的意涵,这一特质也成为此前该空间内展出的多数艺术家项目回应“场域特定性”(site-specificity)的切入口。郭鸿蔚的个人项目“欢庆时间”也不例外。

    在此次展览中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05.27

    刘辛夷

    杨天歌

    刘辛夷的个人项目“应有掌声”通过细致的空间设计与改造,将合乎外交公寓这一特殊空间属性、但功能上又几乎完全相反的官方机构置入进来:一处尚未投入使用的中国官方驻外机构。入口处明白标识着设备“调试中”,标志牌和座椅也尚未拆封。不过,各个功能却已经明白无误地安排在了各个房间中:安检区、签证服务区、会议室、茶水间。这些功能区划被其他细节强化——办公特色的电脑、抽屉、木纹桌面,甚至包括官方机构常用的绿色植物。等候区一角的的一些表格也十分细致(艺术家从驻外领馆和外交部下属官方网站下载了这些文件),一如整个空间改造,各个细节力求仿真。

  • 所见所闻 DIARY 2018.07.20

    爱不释手

    缪子衿

    为期三天的“abC艺术书展·北京站”(art book in China)于2018年6月29日至7月1日在木木美术馆举办。第三届abC从公开招募到的165份参展申请中遴选128位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机构与创作者。当这一串数字所代表的内容实体陈列在书展现场时,你还是会对体量庞大却相对未知、地下、独立的艺术书出版生态感到震撼。

  • 采访 INTERVIEWS 2018.05.26

    李景湖

    杨北辰

    李景湖目前工作和生活于广东东莞,其最新个展“久别重逢”呈现了艺术家近期创作的系列装置与绘画作品。展览中,李景湖充分回应了珠三角地区特殊的社会与经济环境,在将“现成品”概念本土化的同时,不断延展自身对于物件及其与人的情感关联的思考。在这篇访谈中,他深入解读了本次个展,并分享了东莞独立艺术空间的发展情况,尤其是“石米空间”创建以来的经验。本次展览将在东莞会合点当代艺术空间持续到6月23日。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8.03.12

    误入歧途的自然

    缪子衿

    走进展厅,还未定睛观看任何作品,我便被扑面而来的混合刺激性气味呛到咳嗽不止。由七部划线车构成的装置《游击小队》(2018)分布在展厅各处,每个车体盛满某种可食用的双边贸易货物,地面留下食物粉末或颗粒汇成的笔直标线。车身写有简体中文以及进出口国家语种的“勘界”字样,提示经济活动的跨国性质。依照个人偏好和经济规律,刘辛夷把价格低的茶末、姜黄、海盐、辣椒粉装在大车中,把价格高的咖啡粉、麻椒、芝麻安排进小车里。压倒性的嗅觉体验让艺术家本人始料未及,然而将信息或观念进行视觉转化倒是刘辛夷向来擅长的艺术手法。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7.17

    全球定位

    李博文

    由缪子衿在乔空间及新落成的油罐艺术中心项目空间策划的“全球定位”展出了九组年轻艺术家(阿斯巴甜、何绍同、刘娃、刘辛夷、蒲英玮、谭天、于霏霏、钟云舒、朱田)的作品。几位艺术家似乎在长期实践形式、关注议题及个人旨趣方面均无明确可比性。因此乍一看来,展览是新一轮身份政治讨论的上演:“我们”聚在一起,因为“都出生在中国,但在国外接受艺术教育。”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10.24

    密室

    王宗孚 | Victor Wang

    走进上海上午艺术空间的地下室,“密室”这个展览的标题就在眼前。展览由韩馨逸、杨紫和刘辛夷共同组织,项目团队没有清晰地针对策展人和艺术家加以区分,通过合作(甚至也许是不记名的方式)他们在组织方式上打破了某种行业的陈规——但展览本身的目标是非常清晰的:批判性地考察中国语境中自我组织的形式以及集体运动可能发生的潜在空间。

    进入展厅,现场的戏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6.23

    刘辛夷:十万八千里

    玛瑙 | Manuela Lietti

    步入在空白空间展出的刘辛夷最新个展“十万八千里”,最突出的感受是一种眩目的错位感。每件作品都明显地展露出一种相当出人意表的双重特质,冲击着观者对现实的确认和感知,以及调控现实的人类认知过程背后的运作机制。展出的各件作品彼此呼应,形成了一件向社会现状提出挑战的总体艺术作品(

  • 新闻 NEWS 2016.04.07

    第十届AAC艺术中国三大奖项入围名单揭晓

    雅昌艺术网报道:第十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日前公布三项大奖入围名单。本届AAC艺术中国由黄专教授担任评选委员会轮值主席,巫鸿教授担任学术总监,“年度艺术家”、“年度青年艺术家”、“年度艺术出版物”三项大奖获奖名单将于5月16日揭晓。

    第十届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12.30

    莫负三亚

    杨紫

    三亚华宇艺术青年奖评委主席皮力在颁完奖半个小时后又拿起话筒,上了台,一句话夺回所有人的注意力。“得奖就像性高潮,”他说,“痛快一回固然好,但是没有,很多人一辈子也就这么过来了。”他的比喻带有安慰色彩,同时似乎也在提醒青年艺术家们——二十位提名候选人中只有十分之一(陶辉和杨健)捧得了由艺术家徐文恺团队精心制作的奖杯——千万不要辜负颁奖宴会厅外的三亚:蓝天白云,沙滩美酒,舒缓惬意。

  • 新闻 NEWS 2015.12.18

    2015第四届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获奖名单揭晓

    99艺术网报道:2015年12月18日晚,2015第四届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颁奖典礼在三亚举行,艺术家陶辉摘得“评委会大奖”,艺术家杨健获“评委会特别奖”。本届华宇青年奖由皮力、凯伦·史密斯、田霏宇、徐累、张培力担任终选评委,入围艺术家包括:陈天灼、关小、韩冰、林科、刘诗园、刘辛夷、陆平原、苗颖、彭奕軒、谭天、陶辉、王恩来、王思顺、杨健、楊沛鏗、于吉、詹蕤、张如怡、钟云舒及朱田。

  • 新闻 NEWS 2015.12.18

    第四届三亚艺术季在海南三亚开幕

    凤凰新闻报道:第四届三亚艺术季“时间图景”于2015年12月17日在海南三亚开幕。今年的艺术季分为“华宇青年奖”奖项评选及颁奖、入围艺术家主题展“青年的尺度”、“有此山川——多维度里的中国山水”四部分,以及没顶公司出品的“发明仪式”。展览期间将举办由“社会介入型艺术”及相关问题展开的思想交锋辩论会、青年艺术家“未知沙龙”等活动。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8.23

    刘辛夷:朝阳群众

    张夕远

    《朝阳群众》是刘辛夷利用

  • 采访 INTERVIEWS 2014.01.15

    刘辛夷

    杨北辰, 韩丽

    刘辛夷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与伦敦大学Goldsmiths学院艺术系,现生活与工作于北京。他的创作往往通过对某一政治语境的剖析而展开,试图将政治知识转化为可见可感的当代艺术话语,从中释放出艺术在“介入”之外对于政治现象的干涉可能。我特此邀请他探讨自身不同阶段的创作经历,及其针对艺术与政治关系的思考。目前他的项目“有求必应”正在地一现场展出。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12.03

    爱艺术的请举手

    宫林林

    才看到黄专老师在《别了,北京》中感慨“投资者爱的不是艺术”,又听说在上海坚持了近十年的非营利空间“下河迷仓”因财力不济暂停运营,感觉艺术和资本似乎不会再爱了。但我们马上迎来了它们又一次的高调秀恩爱——全新创办的Art021当代艺术博览会在外滩边的中实大楼盛装亮相。“021”既指上海区号,也指21世纪,几个数字点出了创办人包一峰先生和应青蓝女士以及主办单位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用意:立足本土,放眼未来。

  • 专栏 COLUMNS 2013.11.13

    唐昕谈泰康空间十年

    采访/杨北辰

    泰康十年,其实我们做这个“从复兴门到草场地:泰康空间2003—”展览的时候要呈现的就是这个事儿:一个空间,从最早的策展人用一个地方,到开始考虑什么是空间,再到带着问题去理解空间这个概念,再到找到自己的定位、理念,逐步深化这个理念,以至于到后来形成一个我们自己的思考断代的方法和体系,这就十年了 。

    非营利机构、美术馆、画廊所有这些概念中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07.04

    非此非彼

    韩丽

    下午四点二十分我们终于到达开幕现场,相比于在空间门口分散堆放的圆形装置,泰康猩红色的大门更显眼得多,但是这不妨碍它们成为此次展览中最舒适的休憩坐台。据泰康空间的推广总监窦子介绍,这次展览的布展过程有些一波三折。原本预计安装在顶楼露台空间的装置由于荷载承重限制,最后被挪至展厅门外,成为对露台公共空间的地面呼应。而另一件为本次展览专门制作的装置作品在凌晨两点才完成,运送到展厅完成布展的时间是开展前一小时。当然与某些国际大展的混乱状况相比,这些惊险似乎也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