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1 results for: 史金淞

  • 新闻 NEWS 2016.09.23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公布主题和艺术家名单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日前公布主题和参展艺术家名单。本届美术展主题定为“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届时,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315位艺术家的400多件作品将亮相于百家湖美术馆,作品形式包括视频、绘画、雕塑、装置和摄影等。

    本届南京国际美术展总策展人为吕澎,联合策展人为意大利南蒂罗尔省博尔扎诺市MUSEION现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莱蒂奇娅·拉加利亚(Letizia

  • 新闻 NEWS 2015.05.01

    肯尼亚艺术界反对威尼斯双年展国家馆

    澎湃新闻报道:今年威尼斯双年展肯尼亚国家馆的参展艺术家大多数均为中国人,肯尼亚艺术界对此感到不满,称这一事件为“威尼斯之耻”。肯尼亚政府近日正式宣布不承认这一展览。

    今年肯尼亚馆的艺术家有秦风、史金淞、李占洋、蓝正辉、李纲,双飞小组成员以及来自意大利的阿曼多·坦兹尼(Armando Tanzini)。阿莫洛(Apiyo Braendle-Amolo

  • 新闻 NEWS 2015.04.26

    第九届AAC艺术中国三大奖项公布入围名单

    雅昌艺术网报道:第九届AAC艺术中国三大奖项30位入围名单出炉。AAC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评选,以该华人艺术家(在世)在本年度(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当代艺术实践中有突出成就为基础,并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起到引领性启示和卓越的推动作用,入围名单如下(含票数并列者及评委推荐新增名单):

      蔡国强、蔡志松、丁方、何岸、何多苓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1.14

    文明第三回:江陵

    李逦菁

    旨在发起“一种在地转译和多重再生的艺术与人文实践”的“文明”计划第三回展题目源于诗人李白《下江陵》里的名句 “千里江陵一日还”。策展人戴卓群邀请八位(组)参展艺术家在2014年7月间踏上荆楚大地,从武汉出发,经襄阳、武当山、神农架、宜昌,沿三峡、荆州一线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艺术行旅。封闭的工作室创作模式转换为实地走访,并在其中找寻艺术创作的切入点,以个人的视角与方法,将广阔的地域历史、民俗风物中的万象浓缩到作品中去。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2.09.17

    向文人学习3

    袁菁

    文化已被边缘,究竟是基于怎样的心理,连续三年都要来提倡:向文人学习。如何学习?学什么?文人是谁? 这是一个玄而又玄,颇有开放性的话题。本次展览中,不少外国艺术家多半都老老实实,紧抓着具象的逻辑和中国式意味。莫妮卡•林(Monica Lin)的《在科举考试的路上》,从材料到形式再到内容都明白无误是中国式的故事:写满米字、头顶发髻的考生,一个有关蒲松龄故事的影射。或是克里斯蒂娜•施米吉尔(Christina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2.20

    北京之声: 在一起或孤芳自赏

    Lee Ambrozy

    仅从题目看,“北京之声: 在一起或孤芳自赏”就表明,这座城市在文化上的强势与丰富足以举办一场纵览一年来重要艺术潮流的展览,而今后的年度计划展也由此拉开帷幕。这次展览近乎该画廊及其艺术家的年鉴,然而,概括北京的情况谈何容易,因此这样雄心勃勃的计划也绝非易事。宋冬占据了展厅空间的作品《胡同》(2010)是对老北京街巷的浪漫阐释,而史金淞的《北皋村525号甲3》和《甲4》,取自近期艺术区拆迁中的残砖断垣。因此,这些作品之间的联系也就不言而喻了。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09.24

    重生:当多媒体遇上人民电机厂

    袁菁

    跨媒介艺术集体敲开了苏联风格的上海人民电机的大门,巨构空间之内顿时“荡胸生层云”。此次参展作家有缪晓春、D – Fuse、史金淞、陈幼坚、陈航峰、胡介鸣、宁浩等。史金淞的《戏剧•桃花散》系列延续了其早前的作品手法,凸显了“树”的结构主题(《白树》、《短松》、《五言绝句》、《诗学研究》)。一株新鲜的白色桃树,徐徐除去“衣装”,并施以火焚,现场贯穿乐音。在戏剧性的“施暴”和日常化的“伪装”后,这颗被剥掉树皮的桃花,随意地穿上艺术家和现场来宾提供的蕾丝、即时贴、商标、腰链,甚至矿泉水瓶,最终成为一株迎客梅。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07.23

    袁菁

    聚集有颜磊、草间弥生等30多名国际艺术家的《树》群展中,对“树”的诠释多变过它的叶片。

    Francesco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2.14

    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

    任兰

    12月6日,梯空间群展“断舌”开幕。想不到在艺术的寒冬,还有这么一次浩浩荡荡的群展,还有这么一次开幕饭和开幕酒。没有发放画册,也就罢了。

    “杭州残联主席”陈晓云在他的录像《狴》里,再次表现出对畸零人、鞭打和绳子的爱好,十台湖蓝色大卡车围困着一名男演员,洒水车淋下倾盆大雨,泥泞中,演员持鞭而立,不时鞭打泥地。因为标题奇特的发音:BI,我们都猜测是艺术家自己发明的字,陈晓云辩说:“有这个字,古代的一种兽,代表‘禁锢、驱赶’,就是门环上的那只。”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8.12

    史金淞新作展

    胡铨

    史金淞展览名为“琰”,从字形结构上即暗示了作品材料与玉、火的关系。

    上个世纪,布朗库西通过放大三维实体材质本身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解放了在古典学院主义禁锢下的雕塑语言——“琰”并没有超出这样的层次:位于一楼两件的作品与火有关,放置于左侧暗室里的作品是两组改装了排气管的发动机——若干排气管被接在一起且有弯管相连,形态类似人的肠道——两组

  • 杂志 PRINT 2006年11月

    第六届上海双年展

    田霏宇|Philip Tinari

    [[img:1|left]]

    2000年,上海双年展开始有意识地从地方性美术展往国际展览方向走,并逐渐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圈及其背后机构体系的一个索引。那年是第三届双年展,也是首次有国外艺术家作品亮相的一届。当时,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的作品和众多中国水墨画放在一起,以显示上海,乃至中国已经开始登上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