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2 results for: 姚瑞中

  • 所见所闻 DIARY 2021.03.11

    Last Dance

    张允菡

    每次前往台北当代艺术中心(TCAC),我总是习惯从旁边的小巷子穿出,猜看看转弯时会看见什么人聚集在门口。今天也不例外,正要往门口走去,和林明弘坐在骑楼吃面的杨俊突然大声地叫住我。即使不久前才碰过面,他仍一如往常地用他特有的方式问候:“嘿,怎么样?”闲聊几句后,我穿越门口拥挤的人群走进去,先碰到平常忙得见不到人的邓兆旻,然后又被迎面走来的Frankie(苏珀琪)向外推,边推边念说快去跟隔壁面摊老板点餐,别让他们无聊,今晚餐点都是TCAC买单。

  • 新闻 NEWS 2020.04.22

    台北双年展公布2020年参展艺术家名单

    台北双年展宣布,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39位艺术家将参加于2020年11月21日至2021年3月14日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举行的第12届展览,今年主题为“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展览原计划于10月开幕,因疫情原因推迟了一个月。

    本届双年展由布鲁诺·拉图尔(Bruno

  • 专栏 COLUMNS 2018.12.11

    自我诘问的激荡年代

    戴映萱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我阅读《东亚行为艺术史 1960-1990》时心想。

    满腔热血的青年以身力行,不向专政当权者低头,民权运动、学潮、反战示威……人民提出的抵抗声浪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艺术家亦放下画笔以替之行为创作,开始批判社会和艺术本身,并相信自己能为世界改变些什么。

    走进大卫·罗柏艺术基金会(David Roberts Art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3.09

    周休八日:姚瑞中个展

    张欣(Sheryl Cheung)

    姚瑞中自2007年起开始发展出一种独特的“山水”画风,挑战文人画在该范畴内的文化权威。他用钢笔、丙烯和金箔在厚实的手工纸上作画,仿效古人风景画中的主题和构图,但又给这些绘画注入了一系列颠覆传统文人画条框的美学范式。传统山水画偏重简约、内敛,以及画家自身纯粹的内在思考,姚瑞中的“山水”却强调设计,尽力压缩留白,他画中的山川饱满肉感,类似人体肌肉的纹理(让人联想起他1997年的具象绘画)。此次展览中他呈现了24件新山水画,将荒诞感注入经典的风景画样式之中。

  • 专栏 COLUMNS 2016.05.10

    附着时间的拾得物

    林怡秀

    “这本是终结之地,现在更是一场让人可以习惯告别的仪式

    以此开头并非虚假如果你们听见在夜晚时从身旁走过的猫步后头跟著许多低吟穿过戏院穿过住宅穿过运河此时鸽子拍翅声声催促你离开从未遇见的辉煌与未曾真的理解的落寞仅引用诗句让此地等同于幽魂说话!”
    ──曾伯豪,《运河无崁盖》

    三月中,台南的海马迴光画馆推出了一场暂时难下评论的展览“台南中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4.27

    东南偏南

    Ysabelle Cheung

    群展“东南偏南”(South by Southeast)的魅力势不可挡——展览所包含的作品不但在地域上呈现多样化:从塞尔维亚到罗马尼亚、从斯里兰卡到香港,二十九位艺术家也就“东南”这一语汇展开了引人入胜的多元文化探讨。在策展人帕特里克·D·弗洛斯(Patrick D. Flores)和安卡·维罗纳·米赫莱特(Anca Verona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1.14

    文明第三回:江陵

    李逦菁

    旨在发起“一种在地转译和多重再生的艺术与人文实践”的“文明”计划第三回展题目源于诗人李白《下江陵》里的名句 “千里江陵一日还”。策展人戴卓群邀请八位(组)参展艺术家在2014年7月间踏上荆楚大地,从武汉出发,经襄阳、武当山、神农架、宜昌,沿三峡、荆州一线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艺术行旅。封闭的工作室创作模式转换为实地走访,并在其中找寻艺术创作的切入点,以个人的视角与方法,将广阔的地域历史、民俗风物中的万象浓缩到作品中去。

  • 新闻 NEWS 2014.05.13

    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公布最新艺术家名单

    五月十三日,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公布了最新艺术家名单。参展艺术家和团体如下:曹斐, 陈界仁,陈劭雄,陈彧凡&陈彧君,程然,耿建翌,格兰•弗瑞 (约翰•林戴尔) (Gran Fury (John Lindell),黄博志,岩崎贵宏 (Takahiro Iwasaki),贾淳,特雷勒沃•卡雷勒侬&奥利维•科克塔-卡雷勒侬 (Tellervo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2.26

    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

    陈玺安

    郑慧华与立方计划空间团队的策展往往是签名式的。这不是指中国大陆常见的那种在海报上将策展人名字印得斗大的展览,而是体现在展览母题以及和展场处理手法的一致性上。他们长期关注台湾的声响文化,以及冷战与现代进程中产生的档案,并用一贯灰阶式的展场设计相对应。

    这次的“造音翻土—战后台湾声响文化的探索”再加入了包括何东洪在内的文化学者参与策展工作

  • 专栏 COLUMNS 2013.06.13

    墙如何成为政治通道?

    黄建宏

    当代政治艺术在这三十多年来的发展与变化中,越来越不只是当代艺术潮流中的一种类别,随着双年展和主题展以参与、互动、知识生产、文化生产为名的策划和讨论,逐渐地变成艺术表达中几近“时代精神”的徵候。一方面似乎在政治性的意识开发上是有所成效的,但另一方面不可讳言的是,“政治”或“政治性”也以着各种方式商品化、形式化。

    这个问题对于亚洲、南美与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04.29

    眼花缭乱

    杨芳菲

    两个月前在纽约新出版的《杜尚访谈》(Marcel Duchamp: The Afternoon Interviews)曾一度引发微博上的杜尚热,毫无疑问,正是杜尚策略性的创作思维启发了许多中国艺术家的实践。于是UCCA的杜尚展一开幕,就吸引了众多粉丝前来膜拜。两位纽约策展人弗朗西斯•瑙曼(Francis Naumann)与唐冠科(John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2.08.25

    姚瑞中:万岁山水

    杨北辰

    “万岁山水”也许无法算作完整的展览,因为依姚瑞中所言,台北现场中最重要的一件录像作品由于过度政治敏感而无法在北京展出。一位在金门的军事废墟中不断高喊“万岁”的人自然可以成为一场展览的转折点:是导向历史性议题还是退守到一处确定的美学反抗阵地?然而,这个人物其实亦现身于画作中,在临摹晚明吴季《山阴道上图卷》的《万岁山水——上卷》中,他踏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