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7 results for: 张乐华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3.27

    双飞艺术中心:不刻意,不忘记之桃花源随风而逝

    顾灵

    双飞艺术中心是一个九人组合:杨俊岭、张乐华、孙慧源、李富春、黄丽芽、崔绍翰、林科、李明、王亮。九年前他们是杭州中国美院新媒体系的同学,玩到一起之后就自然形成了一个无组织无纪律的组合。双飞的命名,和达达一样,给人一种无从考证的印象。不过和达达宣言式的运动姿态不同,双飞是松散而随意的。最近他们在上海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空间SNAP搞了一场个展,名叫“不刻意,不忘记之桃花源随风而逝”;2010年,他们做过一个叫“不刻意,不忘记”的个展,也是在那时出品了耳熟能详的《当代买卖》MTV,为流行歌曲《爱情买卖》的旋律填了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歌词。

  • 专栏 COLUMNS 2016.10.06

    映画之外

    董冰清

    泽艺影城是杭州比较有意思的电影院,孙逊去年在此创作了一批画并留了下来,而老板薛冰先生也是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的联合创办人,这次在耿建翌主持的想象力学实验室操办下,泽艺影城歇业一天供张乐华进行他的“院线映画”系列的首次创作。

    “院线映画”所在的

  • 专栏 COLUMNS 2015.06.17

    坏表演、应激与策略

    整理/陈羽丰

    2015年5月3日下午,“双飞荒蛋奖”期间,双飞艺术中心创作讨论会于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举行。与会者从对于双飞创作的理解出发,提出了多方面的评议、思考与疑问,涉及双飞与当代艺术机制间的关系,及其创作思路与可能性等一系列问题。以下为当天讨论会内容的摘要。

    参与者:富源、付晓东、和文朝、李宁、桑田、苏磊、夏彦国、杨北辰、于渺、张宗希、周翊、及双飞成员(李明、张乐华、杨俊岭、崔绍翰,林科,王亮,孙慧源)

  • 采访 INTERVIEWS 2013.03.19

    张乐华

    袁菁

    在“鸾叹情”这唯美的标题上,艺术家张乐华其实虚晃一招,教你“乱弹琴”。自2013年2月3日起至2013年3月24日,在北苏州路那幢曾经号称“远东第一公寓”的河滨大楼底层艺术+上海画廊里,街面橱窗里那些吸引眼球的中国风家具和隐藏于后部画廊里的戏谑、拼贴作品们一起,熠熠同辉。

    很多人形容我的展览“像个群展”,意思是从画风、形式到题材等各方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2.12.28

    “究竟是什么使得世界末日如此的吸引人?”

    何思衍 | Daniel Szehin Ho

    由马修·柏利塞维兹(Mathieu Borysevicz)策划的这场群展,给观众呈现了一系列关于世界末日的绘画、录像、装置以及表演作品。展览的题目取自理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的作品《究竟是什么使得如今的家如此不同又如此吸引人?》(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06.14

    艺术新经济

    张颖

    奥沙这次的《艺术新经济》展览,意图探索艺术经济下新的可行范畴。在当代艺术市场系统中,由关联定义的艺术市场体系百年来已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健的系统。通过艺术家独立的策略及概念化的作品,艺术家必须考虑到作品将如何进入艺术市场流通,或者一个艺术项目将如何包含其它可能超越现有艺术市场活动尺度的艺术家作品。展览试图探讨议题:收藏性和新的收藏方式;物质保存和其它的可能性;艺术市场现有画廊服务的新的渠道;画廊和机构系统的新提案。这个系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建立在艺术对象的物质主义和物质介入的可能性上。今天的艺术世界中,所有的创作与再创作都通过技术的手段,使得艺术的商品化程度到达一个新的高度。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10.20

    2008年皮埃尔·于贝尔奖提名展

    景晓萌

    皮埃尔·于贝尔奖的目的在于资助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此次展览包括该系十位学生的优秀作品,涵盖了影像、装置、综合材料等多种媒介。新媒体不止于媒介的创新,获得本次提名的年轻艺术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人性、欲望以及人与周遭环境相互关系的探寻,而没有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求新求异。

    李富春的作品利用人类骨灰作为创作材料,当直视这些灰烬时,人们从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