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7 results for: 李姝睿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3.06.28

    新生还者

    李姝睿

    作为第二届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获奖展览,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展出的 “新生还者”从展览手册和海报的平面设计——暗红色调令人联想到恐怖游戏《寂静岭》里的末日场景——开始,便预告了这不是一个可以轻松观看的展览。步入展厅,看到的第一件作品是安娜·曼迪耶塔(Ana Mendieta)于1975年拍摄的影像《血腥的轮廓》(Silueta

  • 采访 INTERVIEWS 2021.01.07

    Alice 陈

    李姝睿

    现在搜索“陈羚羊”这个名字,网络上的资料稀少而单一,总是反复出现的《十二花月》仿佛是她早年唯一的作品,其实在那个“一招鲜,吃遍天”的早期当代艺术系统里,陈羚羊的作品面貌丰富到一个“女性艺术家”的标签难以概括。随着2005年陈羚羊的退出艺坛公告,她的消息日渐稀少,我却一直把她当成丰富和决绝的榜样,时不时地猜测着她的人生轨迹。今年初夏,在疫情带来的彷徨中,大家一边迫切地想整理好日常生活,一边忐忑地适应着“新常态”。这时,曾经的陈羚羊、现在的Alice

  • 采访 INTERVIEWS 2019.10.17

    宋琨

    李姝睿

    宋琨的作品一向面貌清晰独特。她在上海SSSSART空间的最新个展“IMBODY-写真·女体”包含了一系列亚克力罩下切片式的女体绘画和一个临街橱窗展示的Popping女舞者独舞的影像作品,此外还有一张名为《资本咬合》的兽牙与人牙混合、并贴有碎钻的牙床。画面中轻薄透明的皮肤质感无法将这些躯体和人的肉身属性串联起来,身体如静物般被断章取义地欣赏,一些关节被假肢状的结构取代,提示着人偶及机械赛博格元素的倾向;另有一些SM器具被嵌入画面,它们介于饰品和刑具,用形式反映出隐形的“禁锢”这个关键词,也描摹出施者与受者的潜在关系。展览将持续至11月10日。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04.13

    表演社会:性别的暴力

    李姝睿

    香港艺术家黄炳的动画短片《你要热烈地亲亲爹地》(2017)以第一人称叙事讲述了虚构的原生家庭里,为掩盖父亲角色无能的蜜意亲情。这部充满地域文化风情的短片是大馆当代美术馆群展“表演社会:性别的暴力”中唯一让我发笑的作品,粤语旁白和港式幽默为这场关于“人类身体,性向,身份和行为规范的重重枷锁”的严肃讨论提供了些许轻松。

    同样是用第一人称叙

  • 所见所闻 DIARY 2018.11.14

    蓬皮远渡,只见成都

    李姝睿

    在和“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团队联络、定行程的过程中,包含展览信息的邮件一封一封地到,关键词一个一个浮现:蓬皮杜、方所、全球都市、延展智慧……但这些大词明显没有“成都”的表情明确。

  • 杂志 PRINT 2018年9月

    “李姝睿”

    莉莉安·戴维斯 | Lillian Davies

    在她的首次欧洲个展上,李姝睿展出了十幅新的绘画和一件影像作品,长约二十四分钟的《婚书》(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8.09.03

    堡垒

    李姝睿

    “堡垒”的展览结构图上,三个圆形相互交错,项目参与者之一曾宏对圆形结构中标题的解释是: “‘根茎’是工作的联合方式,‘终局’是今天的历史处境,‘蓝图’则指向今天治理术对过去集体主义的盗用”。三个结构分别对应陆垒、仇世杰、诸鸽、曾宏、蒲英玮集体建造的“工地现场”,石青的影片,以及胡庆泰的作品。

    展厅入口处便是胡庆泰的作品,视频里播放着艺

  • 采访 INTERVIEWS 2017.10.03

    李姝睿

    贺潇

    李姝睿之前几次个展都是以绘画与建筑结构结合的方式在空间中建立起视觉经验,而此次她在空白空间的个展“LSR 深白”更决绝地将绘画还原到了两面墙上,也为观者带来了更细腻的视觉经验。本文中,李姝睿讨论了此次展览背后的工作方式、她个人的创作脉络以及自身对绘画的认识。展览将持续至10月12日。

    《深白》的工作方法是先根据那块墙面定下来一个大概的

  • 新闻 NEWS 2016.12.02

    超过260个画廊聚集在Art Basel迈阿密海滩

    今年是Art Basel迈阿密海滩的第15年,共吸引了来自29个国家的269家画廊,包括第一次参加的21家。博览会于12月1日至12月4日在迈阿密海滩会议中心举行。首天晚上的表演包括达维达·巴鲁拉(Davide Balula)、兔女士(Lady Bunny)、罗伯·普瑞特(Rob Pruitt)和娜玛·查巴(Naama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11.10

    编辑景观:媒介化之后的个体与工作方式

    朱荧荧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新群展以“编辑景观”为线索,从一个侧面概括了17位具有代表性的80后艺术家的工作方式。通过副标题,我们可以更加明确展览的主旨,“媒介化”同时指向现代社会由媒体塑造的信息环境和由此导致的艺术家创作素材的泛化,而“编辑”既是艺术家应对媒介化社会所选择的身份,同时也是一种与个体相对应的艺术实践方法。

    如此看来,艺术家按照个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09.04

    异花受粉

    安静(Lee Ambrozy)

    “我看不懂,鄢醒跟我说让我一直看,简直像个谜”,一位一脸困惑的年轻艺术家在匆匆走入第二间展厅时对我说。好不容易,我们这一小撮人到达了鄢醒——这位时刻都可能进入表演状态并且劲头十足的年轻艺术家的个展“贼”的现场。展厅外聚集的人数并不多,但却形形色色。人们在麦勒画廊的内院里享受着北京今年最后的夏末时光。

    如果单纯从社交媒体的角度看,这次展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5.06

    李姝睿:单子论

    孟婷婷

    莱布尼兹在18世纪提出“单子”的概念,是为了创造出一种“无法在自身呈现的世界中被创造和消亡”的形而上粒子,以肯定上帝的存在。李姝睿的最新个展“单子论”也传达出了类似的确信感——对艺术中感知体验的基本性的确信。事实上,她并非按图索骥地借用哲学家的思考成果,“单子论”也非一场知识意味浓厚的展览。

    李姝睿2009年创作的《Light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3.29

    一城所仰

    王丹华

    从大雁塔附近古色古香的住处,到北池头的OCAT 西安馆,一路上仿佛穿越了两个时代。下车后走在街上,恍然间我觉得自己置身于北京的某一条新开发的住宅小区里。有些雾霾的空气,红绿白标识的便利店,写着“一城所仰”的地产道旗广告,比比皆是的中介机构,聚集了表情麻木的成年人的亲子大世界…千篇一律的都市面目很容易将人原有的兴致与好奇心消磨掉。此前,OCAT

  • 新闻 NEWS 2014.02.23

    “2014最具潜力青年艺术家”评选正式启动

    由《艺术商业》杂志和德国贝尔艺术中心(BELL ART CENTER)联合举办的“2014最具潜力青年艺术家”评选活动日前在北京正式启动。2012年末,《艺术商业》杂志曾推出 “2013最值得关注的当代艺术家”评选活动,当时由多家美术馆、非营利艺术机构负责人共同提名投票选举产生数十位青年艺术家,陈飞、那危、蒋鹏奕、陈蔚、李姝睿等艺术新锐力量获选。经过一年时间的验证,获选艺术家的作品关注度及市场价位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9.26

    李姝睿,陈杰:“问景”

    王凯梅

    艾可画廊李姝睿和陈杰的双人展“问景”这个题目取自庄子《齐物论》中黑暗与影子的对话,原文说罔兩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在庄子的世界里影子虽然是由物质自身的形态决定的,但它真正的属性却又超越于物质本身而成为一种附属于物质之上的精神之物,所谓“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这期间的神秘性浮游在认识的边缘地带,时而让我们相信身影相随的平凡逻辑,时而又在身影的飘浮中试图捕捉那些虚渺空灵的东西,比如精神,比如情绪,比如爱。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12.11

    第一个五年计划

    贝安吉(Angie Baecker)

    从仪式细节看政治气候是一门艺术。在中国更是如此,从天朝各种大会的座位分布上就可以看出一些微妙的高低起伏。就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几天之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也铺上红地毯,举办了五周年庆典。香槟招待会、静拍、庆典晚宴和余兴派对这些活动都是高高张罗的,她刚从蛇形画廊回来,目前担任尤伦斯的赞助经理。嘉宾陆陆续续来了,艺术圈内的人开始望闻问切起来:都邀请了什么人?怎么就坐?尤伦斯将怎样呈现这五年的坎坷历程?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01.08

    浮现

    段凌宇

    《浮现》展览取名自加拿大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浮现》(Surfacing),她尝试让剧中人物废除语言,重新点燃我们的自然本性,更接近周遭环境中的微妙之处。对于某些习惯捕捉绘画背后深意的观众来说,也许这是个好的提醒,你只需要去看、去感知。在绘画中,如何去看和看到了什么才是首要的。

    跨越两代人的四位艺术家虽然形式各异,在这点上却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