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58 results for: 杨福东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02.11

    自由行走

    李宁

    在还没有亲眼目睹刘韡“颜色”大展之前,我的想象便不由自主的停留在刘韡标志性的“形式感”绘画上,这也是展览题目给予我的一连串被动联想。顺着这个被动联想,迫切的赶往UCCA去参加展览开幕式的新闻发布会,但始终有某种空洞的期待伴随在这次展览的大动作与艺术家的名气上,预计媒体风潮的来袭是在劫难逃。展览开幕前一两天很多人就已经为 “颜色”剧透。微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01.26

    狮城艺周

    Philip Hemnell

    新加坡独立五十周年之际,“艺术登陆新加坡”(ART STAGE SINGAPORE)迎来了第五届,一波又一波的庆祝活动也拉开了帷幕。在新加坡艺术周的旗号之下,100多场活动覆盖全城,从特别展到演出再到电影放映,艺术之旅和五花八门的派对,各项活动层出不穷。虽说新加坡的公共交通十分发达,除非是走马观花,否则即使想只参加其中的一部分也是分身乏术。新加坡艺术画廊协会(AGAS)临时增加的摆渡车多少起了点作用,但一场场看下来也绝非易事。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5.25

    寻找幽灵

    窦子

    曾被西方某媒体报道“一开馆就荒废了”的红砖美术馆自2012年底开馆展后就归于沉寂。投资人、创办人闫士杰从2007年开始收藏当代艺术,藏品虽然还不多,但“都是大件的、水准很高”。在国内外各种艺术资源暗涌一年多之后,今天他以红砖美术馆馆长的新身份高调亮相,消散了之前坊间的一些传闻。红砖美术馆占地二万平米,其中8000平米是室外园林,设计来自著名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研究中心董豫赣教授,在大陆建筑与园林都出自同一位设计师不太多见。闫馆说他最早受到丹麦奥胡斯美术馆(ARos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2.19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顾灵

    于2013年中成立的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新年首展的策展人是堪称大展专业户的大卫·艾略特(David Elliott)。此次展出的作品本是为MOMENTUM(本展策划机构)的“SKY SCREEN项目”从艾略特策划的首届基辅双年展中特别挑选出适合在柏林、伊斯坦堡等地的公共空间二维屏幕上展映的几部作品;这次重新被还原到立体空间,漆黑的展场,等幅的巨大投影幕将七部影片投入浓烈的怀旧气息之中;高大的展墙分割出明确的三个展区,犹如走入长达两小时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1.04

    节日快乐!

    杨北辰

    年末的所有活动都带有一种节日气质,或者说,将要到来的节日让一切都夹杂着欢快、喜气的庆祝意味——但同时也迫使它们处于“加速”发生的状态——大家期待的终究还是节日本身,不是吗?即便如上海这个永远处于节日氛围中的城市,年终岁末依然是特殊的:所有人都开始为明年而奔波,日程与时间表已被暗自调整到2014阶段,倒计时状态使得年末的时间近乎某种匆忙的“告别”。

  • 专栏 COLUMNS 2013.12.05

    高士明谈“85’与一所艺术学府”

    当时说要做八十五周年校庆时,我就谈了一个想法:中国美院有可能用一个很开放的心态来做这件事情,哪怕做丰功伟绩也可以做得更漂亮。我有个提议,聚焦在1985年这一年,把它“打开”,在八十五年里拎出一些人、一些个案来打开。打开之后的结果是:一个世纪的艺术史都在场,绝对不是线性历史上的一个点。1985年的林风眠在香港生了一场大病,进入他人生最后一个创作高峰,但是极其寂寞,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孤单的老画家”。在此之前艺术史是怎么写他的?艺术史是拿他五十年代创作的图像讲他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故事——那个时候他正在搞“艺术运动”,做院长,也就是这个学校的起点。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12.03

    爱艺术的请举手

    宫林林

    才看到黄专老师在《别了,北京》中感慨“投资者爱的不是艺术”,又听说在上海坚持了近十年的非营利空间“下河迷仓”因财力不济暂停运营,感觉艺术和资本似乎不会再爱了。但我们马上迎来了它们又一次的高调秀恩爱——全新创办的Art021当代艺术博览会在外滩边的中实大楼盛装亮相。“021”既指上海区号,也指21世纪,几个数字点出了创办人包一峰先生和应青蓝女士以及主办单位上海国际艺术节的用意:立足本土,放眼未来。

  • 专栏 COLUMNS 2013.07.04

    TIFF Lightbox两岸三地百年电影光华展

    谢萌

    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一直是将华语电影介绍到北美的重要口岸。1992年刚刚完成处女作《落水狗》的昆汀•塔伦蒂诺在当年的电影节上带着全剧组成员为徐克制片、程小东导演的影片《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捧场。多伦多TIFF Bell Lightbox的艺术总监诺阿•科文(Noah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04.15

    重整旗鼓

    窦子

    也许是巧合,转型后的“伊比利亚”同样选择了在4月开幕,并更名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蜂巢)。自2008年4月创办以来,它便一直处于各种变动之中,而这次改变则比较彻底,解决了很多“历史遗留”问题。2012年西班牙警方的“帝王行动”曾一度把伊比利亚推上风口浪尖,成为舆论焦点;而对这次重新开馆后的动向,业内也是非常关注:彻底终结了之前与西班牙国际文化艺术基金会的合作,完全转为国人独资,机构也从以前的非营利性质正式转型为商业画廊。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4.03

    上海惊奇

    王凯梅

    二十多位上海的中青年艺术家以他们曾经展览过的旧作在上海商圈黄金地带的又一座新型商厦集体出场。虽然丁乙的十字画,张恩利的物品画和没顶公司用瓦砾堆砌起来的会呼吸的墙带给上海艺术界的惊奇并不太多,不过这个新的艺术空间力求的是一种艺术创造的积累与上海艺术实力的展现,并探究艺术在特殊环境中衍生新意的可能性。

    施勇的作品荒诞夺目,手脚错位让人分外

  • 新闻 NEWS 2013.02.25

    伊比利亚艺术中心更名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2013日2月25日起,原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更名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美术馆方将“蜂巢”解释为“意喻人类聚集性生存方式及其思想繁杂性的存在状况,与当下中国社会结构和当代艺术现状尤为契合。”

    更名后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在场馆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展厅数由原有的三个拓展为五个。

  • 杂志 PRINT 2013年2月

    贝安吉(Angie Baecker)论张永和个展

    Angie Baecker | 贝安吉

    1993年,张永和结束在美国十多年的学习和工作,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北京,此时,中国的社会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回归故里后,他对这里也有了新的认识,城市的发展正在荒诞无序的路上越走越远,遑论是否宜居了。当年的北京市长,给这里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山寨痕迹,在当时,北京所有的新建筑,无论构造或设计如何,都不免要被戴上中国风的华冠(后来被称为“中国帽”)。倘若中国社会认为荒诞性就是所谓的正常性,那么张就走向了它的反面----非正常性。应运而生的Atelier

  • 杂志 PRINT 2012年9月

    杨福东 | Yang Fudong

    电影更接近与自己的理想与想象,它存在于虚拟与真实之间,让你发现了自由,快乐。

    我开始利用分离的屏幕因为我希望尝试另外一种电影,或许称它为空间电影。观众也许是第二个导演,在观看时重新组织一部属于他自己的电影。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2.06.04

    蒋志个展:“如果这是一个人”

    安静 (Lee Ambrozy)

    蒋志虽然定居北京,却与杨福东在内的中国美院一群九十年代艺术家有着紧密联系。其事业中期的这次回顾展充满想象力,展览的试验方式很讲求策略性,至始至终都在挑战着作为主要创造动力的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展览成功地表现了蒋志在艺术上的广泛性试验,显示了这种颠覆自我意识也正是他主要的创造力所在。 这次展览包括两个由蒋志本人策划的迷你展:第一部分是来自他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2.05.25

    杨福东:靠近海/等待蛇的苏醒

    贝安吉(Angie Baecker)

    香格纳北京和相邻的艺美画廊里,正播放着杨福东的录像作品:《靠近海》(2004)和《等待蛇的苏醒》(2005)。它们分别在2004年的利物浦双年展和2006年的Parasol Unit基金亮相,但这是杨在北京的首次个展,也是两件作品首次在中国展出。

    每件作品都由十屏的录像组成,漆黑的墙上是排开的八个屏幕,一个挂在中间,两面都有显示。《靠

  • 杂志 PRINT 2012年1月

    暗物质:刘韡的艺术

    姚嘉善 | Pauline J. Yao

    初来北京的人总会被读在这座城市路上的大小车辆吓一跳:自行车、三轮车、电动自行车、骡马拉的板车、各式各样包着铝制外壳的三轮摩托车。最令人吃惊的不是数量,而是种类。人们对当代中国的刻板印象也许还停留在千人一面上,毛时代自行车的海洋或奥运会开幕式上整齐划一的表演方阵就是最好的代表,但这些表象之下,其实隐藏着丰富的多样性——需要你训练自己的眼睛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9.21

    水厂

    袁菁

    本展览名为“水厂”,毕竟因三位艺术家的强烈个人化表达,较难归于近似的概念之下。杨福东仍重复做着

  • 所见所闻 DIARY 2011.07.08

    严肃的游艺

    卢婧

    作为莫干山路M50创意园区的分园,位于武威路18号的M50西部桃浦创意园(SHANGHAI TOP)开园已有一年,香格纳展库、没顶公司、刘建华、杨福东等艺术家工作室已经入驻。在苦夏刚开始的7月,由丁力、金锋、石青、杨振中、徐震、周啸虎联合策划的艺术活动“桃浦大楼”为园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气。活动的地点就设在园区的5号楼,整幢楼内包含了戏剧、行为、声音、展览等多种形式的项目,活像一个当代艺术游艺会。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11.03

    上海的手势 [上海]

    任兰

    2010年10月23日下午,出门去上海美术馆的时候,下着濛濛细雨,杨福东说:“这场雨是笼罩在高士明心头的一块阴霾。”如果这是真的话,至少在人头攒动的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开幕式上,我没看出来。作为本届展览的三位主策展人中最年轻的一位,高士明脸上洋溢着的更多是意气风发。他同时还担任上个月于杭州新成立的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的常务副院长。这个学院由原先的三个较为“当代艺术”的系:新媒体系、综合艺术系和艺术策划系,整合而成。外界普遍看好高士明的仕途。他要足够机智才能想出“巡回排演”这样一个时髦、国际化、有丰富可能性的主题。双年展的另外两位主策展人是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和上海美术馆馆长李磊。

  • 新闻 NEWS 2010.08.19

    2010年爱知三年展即将开幕

    旨在传达当代艺术最新动态的《爱知三年展》(Aichi Triennale)将于2010年8月21日在名古屋开幕。 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大约130位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将在此展出他们的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首次亮相。

    为了实现“都市的祭典”这个主题,本届展览的地点不仅包括博物馆机构,而且也包括各种公共场所,因此整个名古屋都将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