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5 results for: 翁子健

  • 专栏 COLUMNS 2021.02.24

    多余的自由

    采访 / 郭娟、杜可柯

    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个人都认为黄小鹏最适合的是在大学教书,但广美没有给他这个机会。2012还是2013年,学校把他开除了,也没有什么理由,小鹏属于外籍老师,学校随时可以让你走人。这件事对他来说算是个打击。他在教育里有成就感和乐趣,而且他很爱广州这个地方。他也确实能影响到年轻人。

    我在美院读大一的时候已经想退学了,小鹏来了才继续下去的。我

  • 所见所闻 DIARY 2019.12.04

    喧然名都会

    王丹华

    夜抵蓉城后,看到手机上显示的研讨会地点,我好奇问起司机成都是否有岛。司机说有,因为近些年成都多了好几个人工湖。翌日上午,近四十位艺术家、艺术研究者以及策展人,汇聚在成都麓湖畔。由麓湖·A4美术馆举办的“从街头到语言:2008年以来的西南行为艺术”开幕研讨会如期举行。一行人在美术馆门口集合,登船前往麓湖生态城的云朵乐园。

    会议在岛上的寻

  • 新闻 NEWS 2019.04.26

    亚洲艺术文献库宣布2018年度何鸿毅家族基金研究资助奖名单

    亚洲艺术文献库宣布,2018年度何鸿毅家族基金会大中华区研究资助奖的三位获奖者为庄吴斌、邓丽雯与曾群凯,他们将收到为期一年的研究资金支持,在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开展各自领域的相关工作。

    获得研究资助大奖(

  • 新闻 NEWS 2016.11.04

    2016 Yishu中国当代艺评和策展奖发布

    《Yishu: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典藏国际版)宣布2016年“Yishu中国当代艺评和策展奖” 的获奖名单。本届获奖者共五位。他们是资深批评家/策展人陈侗,中青年批评家卢迎华、鲁明军,以及中青年策展人何雨、鲍栋。

    “Yishu中国当代艺评奖” 自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1.11

    陈翊朗:也许是魔鬼

    林瑞湘

    “(恐慌)这只妖怪取代了我,成为我日常行事的主机……没有了它,仿佛整个人都不知该如何运作。”从陈翊朗的自叙中,似乎让人觉得恐慌是他生活中的一根保险丝,通过以这种不安为阈限来主导生活中的种种。虽然他说恐慌变为自己达成目标的阻力,然而作为观众,却觉得这其实是艺术家控制自己的工具,也就是他自己提到的“心魔”。看似惶惶不可终日,实质是这位艺术家所进行自我救赎的探索。

  • 采访 INTERVIEWS 2015.05.12

    李杰

    黄河

    在各地过着“短暂生活”的香港艺术家李杰(Lee Kit)近日在广州停留,在观察社内实现了名为“不忠诚的”的个展。现场没有拥有标题的单个作品,李杰认为这里的整体为一件作品。在这篇访谈中他介绍了这次展览实践,并谈到在通过创作语言在世界和自身之间找到的“回应”。展览持续到6月16日。

    我总是到处走,在不同的地方过一些短暂的生活;不过广州可以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3.21

    土尾世界——抵抗的转喻和中国国家想象

    武漠

    作为Para Site搬迁至北角新空间的开幕展,强烈的讽喻特征贯穿在“土尾世界——抵抗的转喻和中国国家想象”当中。“土尾世界”来自广东雷州方言,那里的人们以此自嘲“天高皇帝远”的状态,然而越是这种中央权力难以触及的地域,似乎越有可能存在超越民族主义统一叙事的活力。正如展览中胡向前的《土尾世界之演讲》(2015)所显示的,艺术家以成功人士的形象回到家乡雷州的中学操场发表演讲,他“热情地”模仿着励志讲座的措辞方式和身体语言,大谈如何发挥个人力量去追求梦想,讲台下的中学生们却鲜有共鸣。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03.17

    三千世界

    杜可柯

    三月十三日,在香港艺术中心汉雅轩《三个艺术世界》新书发布会和论坛上,曾一度引发中国艺术圈热烈讨论的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陆兴华引用了巴迪欧作为开场:“谈世界这个概念很麻烦,因为巴迪欧说过,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这同一个世界却处于不同的逻辑统治下,只有货币这个普遍等价物统治了我们五百年。如果我们能找到办法推翻货币逻辑的统治,也许就能立刻实现共产主义了。”

  • 新闻 NEWS 2013.11.16

    亚洲艺术文献库将举行周年筹款拍卖

    亚洲艺术文献库宣布2013年度周年筹款拍卖预展将于11月21至25日在位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佳士得秋季拍卖展厅举行。筹款拍卖及晚宴将于11月30日 (星期六) 在中国会举办。届时,文献库将推出由知名艺术家及画廊所捐赠的75件作品。

    11月23日星期六,文献库将主持其中一期佳士得艺术论坛,届时,文献库资深研究员翁子健将与策展人费大为对话,回顾1990年代在海外策划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经历及其中的关键议题。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8.24

    Déjà Disparu

    翁子健

    “Déjà Disparu(已然消失)”是个难得的展览,估计对于很多观众来说,这是他们首次看到这些九十年代香港艺术代表作的原作。对我来说,特别注目的是黄志恒(Sara Wong)的装置作品,曾经从照片中看过Sara的充满精巧细节的装置作品的话,应该都会希望一睹其原作。至于鲍蔼伦(Ellen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6.17

    疫年日志:恐惧、鬼魂、叛军、沙士、哥哥和香港的故事

    翁子健

    《疫年日志》首先叫人欣赏的是其定题的创意和明确性:展览“以2003年春天影响香港的事件为起点”,它谈的是”恐惧、鬼魂、叛军、沙士、哥哥和香港的故事”。在维基百科查一查“香港2003年”条目,便会有点令人惊讶地发现,2003年对於今天香港社会政治所造成的影响,或许不比1997年低,它的关键字包括:SARS,基本法二十三条立法,第一次七一大游行,争取普选,自由行和「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还有张国荣跳楼身亡。这展览名為《疫年日志》(借十七世纪英国作家DANIAL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1.13

    陈劭雄:风干历史

    翁子健

    “风干历史”的展览布置可谓开宗明义︰几条钢线横跨空间的上方,二、三十张水墨速写和一块投影板夹在钢线上,就像正在晾干的衣服。

    陈劭雄以前就发表过一些水墨速写作品,画的是日常记忆和城市景观,而这次的内容是一些完全如实绘画的新闻图片,这些图片拍摄的是全球各地抗争行动的激昂画面(有美国的占领行动,北京的上访者,香港的国民教育示威),这些画就像一份报告,一套新闻图集。从理论上讲,这类图片在中国内地是“很难看到”的,所以这套图集就好比在宣布这一点︰无论如何,网络民主都总能绝处逢生,正因如此,它是当代抗争者最强大的工具。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2.11.06

    方琛宇:连续剧(Sitcom)

    Tony Zhou

    艺术家方琛宇的个展“连续剧”(Sitcom),与观察社的历次展览保持了紧密的思想关联。然而,连续剧却没有剧情。方琛宇用他的摄影机和摄像机为我们窥视都市陌生人的私密经验提供了方便,沉默的窥视伴随着艺术家独特的罪疚感,陌生人始终吸引着他。在许多看似无目的或无意义的作品中,静谧的、带有好奇心的一瞥激活了整个作品。

    在摄影作品《柏裕商业中心》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11.06

    杨诘苍:千里江山奇妙

    翁子健(Anthony Yung)

    杨诘苍早年生活在广东的佛山和广州,自青年时便接受严格的中国传统艺术训练。1982年,作为他在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的毕业创作,他画了一幅表现大屠杀的画,画面上堆积着很多被砍下的人头,这幅不寻常的“国画”虽然多少还是符合学院「写实主义」艺术的方针,但还是遭到学系否决;整个八十年代,尤其是研习禅宗及道家思想后,杨的创作愈来愈趋向实验性,他将国画及书法解构成基本元素,反复在画面上涂上一层层的墨,这些“千层墨”绘画把任何可能的诗情画意都磨灭掉。在好些年浸淫在绘画的“死”之后,近年他又将风格突然转向具象,这时他画中表现对象明确、锐利但出其不意,他用工笔技法描绘画中最精致、最细微的各种细节,同時将精神和观念用画简练地呈现出来。

  • 所见所闻 DIARY 2011.07.18

    换位思考

    安静

    常言道,我们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这周末也如此。这5位美国艺术家在15天的艺术驻留项目中,利用广州当地市场上捡来的材料进行创作,此时,这些创作结果即将在中国公之于众了。一批来自北京和上海的艺术家、批评家,以及艺术媒体受邀来此参加为时一周的研讨会。我们慷慨的东家是广东时代美术馆,这家 “时代地产”旗下的新的“社区”美术馆由雷姆•库哈斯(R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