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10 results for: 艾未未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10.20

    葵花籽妄想曲 [伦敦]

    白雪/Sylvia Xue Bai

    通过连续多日的微博网络传播偷窥了神秘的冰山一角后,也凑合着看看少许和谐的微博。2010年10月11日,我们终于等来了艾未未(网络昵称艾老、艾神、爱神)在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涡轮大厅的展览开幕酒会派对。每年泰特都邀请一位在世艺术家设计一件与涡轮大厅空间协调的作品。2000的第一位艺术家是路易丝·布尔茹瓦(Louise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8.27

    建构之维

    蒲鸿

    如果说“建构之维”对中国当代艺术尚有贡献的话,那么这种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照当代艺术的连续视角,而非其他。徐冰的版画《自留地》(1987)在今天依然让我们体会到艺术家运用文字资源寻求某种文化差异时做出的努力。汪建伟的《凝视》(2009)、冯梦波的《重启:长征》(2009)流的还是那个时代的血,一副老前卫的做派,但这也意味着与这个堂皇的展厅多少有点格格不入。至于在灯光昏暗的展厅里,满地狼藉的书籍被几台缺乏视觉美感的电风扇胡乱吹动,让人马上想到的是那句名诗: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然后转念猜度,这应该是邱志杰的作品吧,而事实上也是除了他,没人会创作这样的作品。

  • 新闻 NEWS 2010.08.11

    艾未未在成都再次被打

    《卫报》记者Tania Branigan报道: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声称他和他的助手今天被便衣警察殴打,他们当时准备提交一份关于前一次打人事件的申诉。艾未未说,他们在成都遭到拳打脚踢,并被推出警察局。

    他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一些便衣警察扯烂了我的衬衫,试图抢走我们的相机。他们10多人推推攘攘,还踢我们。这次他们对我们大打出手是因为我们抱怨上次的暴力行为,真是讽刺!”

  • 采访 INTERVIEWS 2010.05.10

    巴巴拉·波拉克

    安静

    巴巴拉·波拉克(Barbara Pollack)是一位艺术批评家和艺术记者,她从1997年起在《纽约时报》、《美国艺术》、《名利场》等媒体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和艺术家。她最近出版了专著《疯狂,疯狂的东方:一位美国批评家在中国的探险式经历》 (The Wild, Wild East: An American Art Critic's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5.09

    纪念•残留

    Angie Baecker

    展览将《纪念•残留》(Rem(a)inders)作为展题和策展概念,指的是原初累积的量的残骸,同时对记忆进行了挖掘。实际上,展览也许可以被称作《被象征着的和象征者》,每件作品探究的都是权力的脉络和价值的构成,通常超越了作品本身的物质局限。

    夫妻档孙原&彭禹在录像作品《今夜我不睡》(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04.18

    改造历史[北京]

    任兰

    潮流兴对当代艺术盘点,4月,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开馆展就题为:“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进程•绘画篇”。5月4日,另一场大派对,是“改造历史•2000年—2009年中国新艺术”开幕式。

    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此次展览,囊括了九成你应该知道的中国艺术家,达到创纪录的

  • 新闻 NEWS 2010.03.06

    艾未未将在泰德进行公共艺术项目创作

    《卫报》报道:中国艺术家艾未未将接受英国最著名的公共项目的委托,在泰德漩涡厅进行创作,他是有史以来接受这一项目的第十一人。泰德现代馆长Vicente Todolí表示,艾未未的作品“引人注目”,“是与当今社会最为密切相关的艺术。今年十月,他将在漩涡厅这一宽敞的公共环境中进行创作,此事非常令人期待。”

  • 新闻 NEWS 2010.01.21

    未来一代艺术奖评委名单公布

    《纽约时报》报道:乌克兰收藏家Victor Pinchuk设立的未来一代艺术奖,近日宣布了评委会名单,这些人都是国际艺术界的知名人士: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总监Daniel Birnbaum, 2007年威尼斯双年展总监Robert Storr, 2002年文献展总监Okwui Enwezor, 中国艺术家艾未未,皆在名单之中。Victor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12.05

    Santigold级别 [迈阿密]

    David Velasco

    纽约拍卖之后,众人期待今年的迈阿密能成就一次最颓废也是最奢靡的辉煌:大减价加上海滩边的性手枪乐队的诱惑,令人们无法不去这样想。但不尽然,开始的两天,是一些低调的晚宴和“私人性”的社交派对。UBS取消了每年一度的海岸边的表演;性手枪的演出成为了媒体兜售新闻的流言。佳士得的Amy

  • 新闻 NEWS 2009.05.06

    艾未未将为哥本哈根创作录像装置

    CBC报道:艺术家艾未未,将在“小美人鱼”雕像原址上,创作录像装置。经过设计竞赛,最终,艾的方案脱颖而出。而该城最著名的“小美人鱼”,将来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丹麦馆展出。

  • 杂志 PRINT 2009年3月

    储云

    Philip Tinari | 田霏宇

    储云的“香皂作品” 成了2008年中国艺术界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传奇。在这件名为《谁偷走了我们的身体》的雕塑作品中,艺术家将很多从朋友和熟人那儿收集来的旧香皂放到一起摆在一个白色底座上。这件在最近几场展览上频频亮相的作品实际创作于2002年,第一次展出是在深圳一家商业摄影工作室里,观众只有十几个人。当时的深圳还缺乏一个当代艺术圈所需的种种虚饰。最初创作这件作品时,储云把香皂视为一种“反纪念碑”,一种非物品,其之所以存在仅仅是因为有人决定不再使用它们。那时,北京和上海名气比较大的艺术家喜欢创作更具象征意义和实体性的作品,作为对这种风潮的尖锐回应,储云不事张扬的香皂方阵于六年后在被奥运浮夸大潮吞没的首都北京突然获得了一种新的、看似匪夷所思的牵引力。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01.15

    艾未未:纽约1983-1993

    景晓萌

    露天摇滚音乐会;街角的流浪汉;抗议不公正待遇的示威游行;陈凯歌、徐冰、何多苓……这里是艾未未眼中的1980年代的纽约东村。

    那个时候,艾未未还是一个纤瘦的小伙子,自拍照里流露出年轻人特有的敏感。有那么多中国艺术家聚集在先锋艺术的中心——纽约东村,在拮据的生活中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物质生活的匮乏似乎更能衬托出精神生活的饱满:照片中有些是

  • 杂志 PRINT 2008年12月

    北京现场

    Colin Chinnery

    曾经看上去了无生气的北京,在2008年却散发出了新的光彩。那布满钢筋水泥的地带在奥运粉刷工程的魔力下,洋溢出一派活力四射的气息。除了改善市容和资金流动外,时间才是这座城市真正的财富。跟随着奥运的脚步,北京有着足够充分的时间,以缓慢而开阔的步伐向前迈进,这番盛事带动的热情,似乎久久停留在人们的脑海中没有散去。今夏这场国际大亮相后,我们依然可以在此感受到一种特殊的节奏和空间体验。时间已过去了很久,中国式“长时段”的物质残余依然在空气中徘徊。当一座城市连空气中都负载着历史性的机遇时,这将意味着什么呢?这番浓厚的乐观主义,甚至也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这种情势下,又如何去创造意义、找寻意义呢?

  • 杂志 PRINT 2008年12月

    2008年度十佳

    Philip Tinari |田霏宇

    Philip Tinari(田霏宇) 是《Artforum》的特约编辑和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系列刊物《掉头》的主编。今年他为北京的PKM画廊策划了《癫狂北京》的展览,为柏林的Esther Schipper画廊策划了《CYLWXZ》展。

    1)《吴山专:国际红色幽默》(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

    这是这位最受忽视的中国观念艺术家的首场个展,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2.10

    最后的胜地 [迈阿密]

    Nicolas Trembley

    “最棒的体验就在你的世界与我们的世界交汇处;为你的想象找一幅画吧。”新的Fontainebleau酒店,根据Morris Lapidus的原初设计,也进行了一些改变,宣传册上,并没有吝啬言辞,将其仅仅限于欢迎观众来到巴塞尔-迈阿密海滩和设计迈阿密这样的语句上。上周,置身于些许神圣的酒店里,我也成为了其中的观众之一。

    之前的几个星期,酒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2.03

    目标的重影 [北京]

    任兰

    11月29日,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李青个展“重影”开幕,策展人朱朱。

    当我走进空间,发觉自己像一个在下午四点半就把自己喝大了的酒鬼,周围事物均成双成对。如果说艾未未是一位排比句大师的话,那么李青无疑是对偶句大师,有上联,必有下联,出手成双。他的和金江波相近的空旷、全景式的摄影作品,或可视为横批。

    浏览了一下李青绘画的题材,大约可分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1.10

    冬天里的一把火

    任兰

    上周末可能是岁末北京小圈子最忙的一个周末。从表面看来,北京当代艺术活动的热度和北京的气温、国际艺术市场的温度呈反比。

    11月6日,周四,中国美术馆的“与UBS对话:企业收藏论坛”。嘉宾名单比实际产出远为吸引。出于某种神秘的原因,这些杰出人士未能擦出火花,他们只是或长或短地汇报了自己过往事迹。包括凤凰卫视主持人曾子墨在内的中央美院艺术收藏与投资研究生课程班的学员列席了论坛。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0.22

    柏林数月短信 [柏林]

    刘安平

    “艾末未的作品在哪儿呀?”一个浓妆艳抹的妇女拿着展览指南在叫,这是在“柏林当代艺术”(ABC)展览的开幕上(实际上是柏林的画廊博览会),艾未未可能是这个展览中最有名的艺术家之一,在此之前,他的照片和名字就经常出现在德国的各种媒介上,而且涉及各种不同的主题和内容,他的名字本身就有丰富的内容,反正在这里展出大部分东西对普通观众来说都是对牛弹琴,而且展出的大部分东西都很难辨认它们的物主是谁。

  • 杂志 PRINT 2008年9月

    艾未未

    Jeff Kelley

    艺术家艾未未从2005年11月开始写博客,主要内容是政治评论和对艺术圈最新动向的记录。 首页更新频率最高的是一批一批的系列照片。这些照片不仅再现,而且表演——甚至通过照相机的诱惑、恐吓和单纯事实性的陈述,跨越了各种邂逅,手续,距离和亲昵关系,将所有进入艾未未批评视线的人和事都一网打尽。不管他在北京工作室,还是在国外旅游,如果你想知道艾未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7.30

    我们的未来: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

    杨浥堃

    这场大手笔的新展览所传达的信息多少让人感觉有些“模糊”和不知所措。“我们的未来——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和此前UCCA所举办的各个展览一样,除去由于某些原因所带来的争议,整个展览从作品的选择到展厅的设计与布局,都让人领略到一种严谨的风格。

    这场展览最不缺乏的就是大牌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从展览海报上印制的蔡国强、方力钧、谷文达、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