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20 results for: 陆兴华

  • 专栏 COLUMNS 2023.12.06

    复古口传文学时代的展览状况

    陈玺安

    刚结束的

  • 所见所闻 DIARY 2023.12.05

    新编的故事

    杜可柯

    在上海的最后一天坐大巴去了崇明岛,看了由废弃鸡舍改建的没顶美术馆里正在展出的两场展览:廖国核的“金矿,雷鸣般的烟雾”和刘雨佳的“故事山脉”。前者营造的氛围被它新闻稿里引用的一句契诃夫完美地总结了:春天十分美好,然而没有钱,真是倒霉。在大部分艺术从业者努力把自己的最高收入穿在身上的艺博会期间把代表最低工资的数字挂到墙上,提醒人们市场经济侵

  • 所见所闻 DIARY 2022.11.16

    愿你活在有趣的时代

    btr

    今年的上海艺术周让我想起三年前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愿你活在有趣的时代”。这不仅是因为在油罐艺术中心看了埃德·阿特金斯(Ed Atkins)的展览“无用之物”后所激发的记忆蒙太奇,而且更像是在见证一连串带着后见之明看或许并不太过出人意料的现实事件后,顿悟般看清了这句暧昧不明如同谶语般的祈使句被解签后的样子。

  • 专栏 COLUMNS 2020.10.29

    发生两次的历史

    陈玺安

    在《杜尚之后的康德》(Kant After Duchamp,1993)中,蒂埃里·德·迪弗(Thierry De

  • 所见所闻 DIARY 2019.10.27

    降临:建设当代艺术扩张前哨的一种方法

    林叶

    大巴驶过那座长十公里的跨海大桥就到了崇明岛。隔着车窗望去,车外绿意盎然,让人心情舒畅。偶尔从树缝里漏出来几幢房子,则多少显得寂寞孤单。心里不禁感慨,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造物,与大自然相比,都是渺小无力的。

    一路上,工作人员向我们讲述崇明岛的一些情况。据说年轻人大多已经离开这里,到城市去工作,岛上剩下的都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有一个村子,现在只剩下四位老人,平时他们就一起互相搀扶着出门遛弯。如何让这个地方重新恢复活力,的确是个大问题。

  • 新闻 NEWS 2018.04.05

    第二届银川双年展公布主题与艺术家名单

    4月5日,银川当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正式公布了第二届银川双年展的主题及艺术家名单。本届展览以“从沙漠出发——边界上的生态学”为题,由意大利策展人马可·斯科蒂尼(Marco Scotini)作为总策展人。双年展还公布了策展团队成员名单,他们为安德里斯·布林克马尼斯(Andris Brinkmanis)、保罗·卡法尼(Paolo

  • 采访 INTERVIEWS 2017.02.28

    刘畑

    张涵露

    “理论剧院”是第11届上海双年展的一部分,在展览持续的四个月内,几乎每周末,观众都可能在PSA中某个地点邂逅一场或多场理论剧院。双年展总策展人Raqs Media小组认为思想是可以被、并且值得被表演出的,因此,“当理论开始工作,它开始歌唱”概括了理论剧院的精神。到目前为止,艺术家、作家、哲学家、戏剧工作者、音乐人等不同身份的人都参与到了理论剧院中,除了在现场,他们的表演也可以在网上观看。在本文中,项目负责人刘畑谈了他对理论剧院的理解以及活动进行到现在的情况。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2.22

    单性知识

    贺潇

    在公众场所体验两性之间赤裸的关系莫过于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在博洛尼亚现代美术馆的入口处实施的行为作品《不可估量》(Imponderabilia,1977)。当观众从裸体二人之间狭小的空间中侧身而过,他们会看到展厅墙上写着这样的话:“在那些决定人类行为的不可估量的因素中,像美学感知这样不可估量的人性因素至关重要”。展览“单性知识”同样发生在一个提供美学感知的空间内。虽然时过境迁,但人类行为的不可估量或许是永恒的,而时代发展所造成的千变万化也体现在艺术生产的语境中。相较前者两性间具有张力且复杂的关系,在当下艺术后网络时代,生物科技已经普遍深入到生活的每个细节,也促使创作者对自身的主体意识、展览平台,以及艺术品流通方式等提出了新的预言。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1.04

    迷因何在?

    巢佳幸

    杭州这座素来最自得其乐的城市,并没有因为阴冷与粘稠的细雨而消沉。听闻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在年关安排了一场名为“国际媒体艺术节”的大戏,学者、策展人、记者、粉丝们纷至沓来,南山路校区边的酒店里穿梭起来了许多熟悉的面孔,大家多少是冲着“迷因”这个语汇来的。缘起美国学者理查德·道金(Richard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09.15

    上海黄金周

    贺潇

    北京还在全民享受着反法西斯70周年小长假的悠闲,我却空降“上海黄金周”,并且做好了走断腿的心理准备。据悉,九月初,上海将在一周里迎来近200个展览与艺术活动:三个艺术博览会,数不胜数的展览开幕、慈善晚宴、开幕party、after-party和小圈子聚会等等。想必在一览魔都艺术经济繁荣景象的同时,也是对每位参与者身体素质的一次挑战。

  • 所见所闻 DIARY 2015.03.17

    三千世界

    杜可柯

    三月十三日,在香港艺术中心汉雅轩《三个艺术世界》新书发布会和论坛上,曾一度引发中国艺术圈热烈讨论的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陆兴华引用了巴迪欧作为开场:“谈世界这个概念很麻烦,因为巴迪欧说过,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这同一个世界却处于不同的逻辑统治下,只有货币这个普遍等价物统治了我们五百年。如果我们能找到办法推翻货币逻辑的统治,也许就能立刻实现共产主义了。”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10.23

    生产在线报导

    陈克伦

    八月初,规划论坛的黄建宏老师跟我讨论,希望组织一个联结台北双年展(简称:北双)与“亚际论坛”的研究小组。我为小组起了个颇有“生产”意味的名字:“工厂小组”,希望将一次性交流转化为积累的进程,于是邀集五位青年研究者(包括我在内来自新竹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的杨成瀚与唐慧宇,以及来自台北艺术大学的王圣闳与徐明瀚),进行建立知识生产桥梁的系列研究,包括双年展概念、参展艺术家计划与作品,以及展览构成;藉以生产田野调查、思想评论,并推展未来亚际双年展的策略想象。所以,我想这篇笔记不仅是见闻陈述,也是一段生产进程的侧写。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5.05

    少与多

    陈熹

    一年一度的“艺术北京”如期而至,但当日去博览会看作品兼顾社交的人群明显被“分流”:一部分人被林冠画廊傅丹(Danh Vo)个展的开幕所邀请,去Temple吃高大上的晚宴,另一部分人则在为稍晚艺术家张鼎于香格纳北京空间的“一场演出”做着摇滚的准备,故在家养精蓄锐。继而,这种分众效应所影响的不只是“2014艺术北京”,当晚整个北京艺术圈的人流都似乎在“多”与“少”之间进行着某种颇有意味的涌动。

  • 专栏 COLUMNS 2014.01.28

    陆兴华:年度最佳阅读

    陆兴华

    鲁迅 -《野草》

    原以为它是中国的《精神现象学》或《扎拉图斯特如是说》。这次读中发现,它可说是现代汉语主体的纠结和闷骚的集锦,“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王蒙到钱理群到韩寒的一代代中国文人一再沉湎于这一巢臼,死磕这玩意儿到了今天。看来,现代汉语主体卡壳于其中,无法变形,无法成为,只好自己专制自己了。

  • 专栏 COLUMNS 2013.12.05

    高士明谈“85’与一所艺术学府”

    当时说要做八十五周年校庆时,我就谈了一个想法:中国美院有可能用一个很开放的心态来做这件事情,哪怕做丰功伟绩也可以做得更漂亮。我有个提议,聚焦在1985年这一年,把它“打开”,在八十五年里拎出一些人、一些个案来打开。打开之后的结果是:一个世纪的艺术史都在场,绝对不是线性历史上的一个点。1985年的林风眠在香港生了一场大病,进入他人生最后一个创作高峰,但是极其寂寞,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孤单的老画家”。在此之前艺术史是怎么写他的?艺术史是拿他五十年代创作的图像讲他二十年代、三十年代的故事——那个时候他正在搞“艺术运动”,做院长,也就是这个学校的起点。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08.22

    如何回顾

    宫林林

    8月16日,杨振中个展“不在此时”在OCAT上海馆开幕,距离正式开幕的5点钟还不到,就已经有不少人来到现场。陆兴华老师似乎很早就来了,我一进门,就看到他正跟人聊得起劲。杨振中的朋友们——那些经常出现在桃浦的面孔,自然也都早早前来捧场。午后时分,OCAT小小的后花园的沙发上坐满了人,大家神情闲适地喝着、聊着,一群孩子跑来跑去,很有家庭派对的感觉。到晚上七八点,仍陆续有人来,面积不大的大厅看起来拥挤热闹。快散场时,一辆警车停在了门口,警察下车径直走进展馆,我们几个在门口看到这一幕的人看热闹心理一下子冒了出来,以为会有意外状况发生,随后失望地发现警察只是到二楼借厕所。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05.31

    喧哗与躁动

    杜可柯

    法国哲学家雅克•朗西埃于5月6日抵达浦东机场,开始了他为期两周的中国之旅。从在1968年五月风暴中与导师阿尔都塞决裂的年轻“毛主义者”到如今以其独特的政治-美学理论而备受当代艺术界追捧的“异端哲学家”,朗西埃四十多年来的知识轨迹横跨了历史、社会学、电影、政治、文学、美学等多个领域。至于中国,除了学生时代对文化大革命的想象与投射,似乎从未成为过他特别关注或论述的对象。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11.24

    喧嚣与静谧

    林昱(Aimee Lin)

    开幕前已经听说没顶公司和李杰的双个展可能会延续到农历新年,虽然再过一周,美术馆一楼的两个空间还会有Gabriel Lester个展的开幕,心里却还是忍不住有点低落:这是民生美术馆2012年最后一个开幕季了,冬天来了,大家都开始放缓工作节奏;也不是没有想要庆祝和派对的心情,只是看着时间轴里的人来人往,偶尔也会禁不住唏嘘:逝者如斯。

    不过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07.10

    轻装上阵

    杨北辰

    在去桃浦的路上,出租车司机一直反复强调着一些字眼:乱,远,农村,什么都没有。这种描述似乎不是针对某种状态进行的白描,而是一边在潜台词层面向我输出着商品经济以及空间政治的概念,一边在对我进行着精神分析:你到底生了什么“病”才要去那个地方?从市中心出发的漫长旅途中,持续的对话逐渐令我察觉到,其实是我形成了针对他的某种“劫持”(

  • 杂志 PRINT 2011年12月

    安静 | Lee Ambrozy

    安静(Lee Ambrozy) 是《Artforum》杂志中文网站Artforum.com.cn编辑,也是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讲师。她最近编辑并翻译了《艾未未的博客》(MIT出版社,2011)。



    1 “我的共产主义:海报展” (上海桃浦当代艺术中心; 杨振中、周啸虎、徐震、金锋、陆兴华、丁力、石青、Philippe Pirotte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