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22 results for: 陈熹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4.04.14

    正义市场

    王丹华

    基于对东亚(尤其是日本)传统市场和商店街的游历与观察,策展人巢佳幸邀请10名/组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复现了一个形态上以此为借鉴的小型综合“市场”,试图借助这一世俗场景所包含的仪式性,探讨其在道德范畴内可能引发的思考,具体而言也就是对“Righteousness”(正直、正义)的不同感知与愿景。

    踏进展场,地面上的一排

  • 采访 INTERVIEWS 2018.04.12

    陈熹

    巢佳幸

    “理想的人”是陈熹在亚洲当代艺术空间的第二次个展。其中,艺术家带来了一批“人性”十足的绘画和一部动画长片。近80分钟的《步行指南》是艺术家首部剧情长片。陈熹 1985 年生于武汉,现工作及生活于北京。展览将持续至5月13日。

    我选“理想的人”这个巨大的主题作为标题,是为了让观众远离这个题目,我们只是恰巧都在这里度过一段时间而已,关键是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1.04

    真相部II:再造界域

    杨紫

    一幅“标准的”抽象的绘画,往往要抽空叙事和再现,从“纯形式”出发,强调精神性的魅力。有趣的是,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家却向非再现性的抽象画里注入了现实元素——展览“真相部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10.09

    王思顺:真理

    陈熹

    王思顺的个展“真理”作为没顶画廊落成后的首展,内容包括了一段关于火的旅程,那些行为、录像、摄影、装置都似乎是这段旅程不同阶段的特异风景。据王思顺介绍,他请一位消防员在某次火灾现场取得一枚火种,将这枚火种燃放在煤油灯里,借此保存起来。艺术家接着策划并履行了这次为期10天、携带火种从北京到上海的车旅。旅途中在私人的加油站罐装一些散装汽油,略有几分随机的播撒并用那枚火种引燃周遭景致。

  • 专栏 COLUMNS 2014.10.02

    尼古拉•布里奥(Nicolas Bourriaud)谈2014年台北双年展

    采访/杜可柯 杨北辰 录音整理 / 陈熹 钟若含

    关于展览结构

    做双年展的策划人,你必须一方面考虑双年展的现有结构和本土语境,同时还需要努力带进来一些你自己的结构性元素。我看了2012年安塞姆・弗兰克(Anselm Frank)策划的台北双年展,觉得很有意思,但这次我想要跟上一届拉开一些距离,所以第一时间就定下了几条主要原则:不要过多展场,不要文献资料,只展示作品。我希望让这届双年展在视觉上尽量强劲。以此作为出发点,接下来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一个艺术家带领你发现下一个艺术家,展览一步步慢慢成形。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9.16

    郭鸿蔚:大比喻家

    陈熹

    在与展览同名的3屏录像《大比喻家》(2014)中,郭鸿蔚背对镜头,一望空阔,嘴巴如连珠炮,欲止不得,踏下油门、比喻连篇、荒腔走板,然后停车抽烟,郭鸿蔚似乎正在享受着某种燃烧般的快感。录像中有一段郭鸿蔚被警察随机拦下来查验驾照身份证的镜头,郭鸿蔚腼腆而突兀地声称自己在思考人生,“人生好像一条路,警察叔叔来保护”。当然,这里是艺术家事先安排妥当的演员,警察叔叔是不会轻易放过满嘴奇葩伪饰的驾驶者的,哪怕说的是有深意和诚意的谎言。郭鸿蔚还安排了一位富二代朋友驾驶保时捷超车的场景,这种场景在平时能有效唤起尊敬与嫉妒,而在录像里却如梦境的边缘、释然之后的和蔼。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8.18

    软核:上层建筑的颠覆与体系的崇高性

    陈熹

    智先画廊这次的群展收纳了来自中外艺术家的绘画、影像、装置、现成品,甚至诗歌作品。阿斯巴甜带来的10屏GIF动画,瞿潇 & 刘风雅在智先画廊周围的胡同里拍摄了不少当地居民,并且配上高尚的台词——一位剁猪肉的胖小伙叼着烟,旁边闪着一句“艺术只是另一份工作”;一位正在攀爬电线杆的电工师傅背上背着一句“我要一直爬,这是一件关于爱的行为”——这样

  • 采访 INTERVIEWS 2014.06.11

    谢墨凛

    陈熹

    艺术家谢墨凛1979年出生于中国温州,先后毕业于中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及英国爱丁堡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的绘画作品皆经由其发明的三轴联动绘画机器完成,通过精密的操作与细腻的调控,往往可以展现出异乎寻常的恒定与庄严的气质。在这篇访谈中,他详细介绍了最新个展“灿·烂”的创作经验以及背后对于绘画问题的深入思考。展览将持续到8月2日。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5.05

    少与多

    陈熹

    一年一度的“艺术北京”如期而至,但当日去博览会看作品兼顾社交的人群明显被“分流”:一部分人被林冠画廊傅丹(Danh Vo)个展的开幕所邀请,去Temple吃高大上的晚宴,另一部分人则在为稍晚艺术家张鼎于香格纳北京空间的“一场演出”做着摇滚的准备,故在家养精蓄锐。继而,这种分众效应所影响的不只是“2014艺术北京”,当晚整个北京艺术圈的人流都似乎在“多”与“少”之间进行着某种颇有意味的涌动。

  • 采访 INTERVIEWS 2014.05.01

    阿斯巴甜

    陈熹, 韩丽

    阿斯巴甜小组的命名来源于英文Aspartime,借用他们在微博上的小组介绍“阿斯巴甜是专业非专业的全天候兼职的明确未知的艺术活动、计划、项目”,自2012年成立以来,阿斯巴甜一直以网络为创作平台,2012年借由微博他们展开了“Update微博计划”,2013年阿斯巴甜入驻淘宝展开了“Aspartime收藏计划”,以每件两元的价格出售艺术创作相关图片或方案。近期在应空间的展览“是什么让今天的生活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是以他们的“idea”系列作为串联的一次线下落地活动,展览邀请了来自不同背景的23位参与者共同创作完成。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4.15

    邬建安:白猿涅槃

    陈熹

    对专注于创作平面作品的艺术家来说,一般有两种策略摆在面前:一种是持有灵的笔触将观者的注意留在画面本身,只用画面就将人强势征服;还有一种则是用文本技巧将观者最终带出画面。而邬建安本次在前波画廊北京空间的个展采取的显然是后一种策略。此次展出作品的数量多,画幅大,细节精密,正如邬建安在开幕接受采访时谈到的:“这些作品自己一个人是干不过来的,有很多助手来帮我完成”。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3.31

    郝量:幽邃之地

    陈熹

    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郝量个展题为“幽邃之地”。远看墙上挂着的昏暗作品,的确显得深沉隐晦,但随着步伐迈近,阴沉逐渐转为清幽,显露出天光云影。的确,暗处有光则为幽,此题为郝量绘画的空间感作出了贴切的提示。

    郝量的绘画有着明确的主题,多为转译或演绎一则古老的玄幻故事。比如展厅中央的展柜所展示的两组绢本重彩《搜异录——续夷坚志》(

  • 采访 INTERVIEWS 2014.03.18

    尾家杏奈

    陈熹

    日本新生代艺术家尾家杏奈(Anna Oya)毕业于日本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绘画专业,近期在杨画廊的双个展“治愈”中,杏奈忧郁晦暗的大幅绘画在昏黑的展厅中,呈现出异样的生命力。2012年杏奈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北京驻地交流项目,本次的展览正基于艺术家那段时期的生存体验和绘画创作。展览将持续到3月22日。

    在北京的驻留机会使我能更加投入油画创作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12.10

    陆超:黑森林

    陈熹

    陆超作品中黑压压人群的在场是在呈现社会里的各种不伦、不公、不美、不舒服,洋溢着底层蝼蚁般的阴暗情怀。如此解读的确极具诱惑也不无道理,却流于简单草率。陆超的画看上去第一眼是黑暗。那黑色来自白色的画面上刻意露出的裂口,之内的细节喷涌而出。人总是前往密集处,钻来挤去,最后撕破表皮,探出脑袋。艺术家在画作中善于制造无数细节,以及细节与周围空白的联系,极端的复杂却执意发生在有限的区域,如同在发光的晶体,而这种“拥挤”带来一种无限的视觉体验。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11.21

    NOT VITAL:GUARDA 看

    陈熹

    从第一展厅的玻璃门外就发现一尊蛋形的漆黑物体统治着前厅。它作为《头》的细节几乎只剩下隆起的鼻梁。黑色的不锈钢的头像顽强的照出周围的光景,并保持自身的沉静,像个熟睡的婴儿。它以一种拒绝的姿态,微笑的面对每一个黑洞般复杂无比的人,从不展示内心世界,与它靠近太久就会被它的孤独感传染。当询问艺术家为什么头上造了个不同寻常的小尖角,艺术家就笑着走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11.03

    朱家角三日

    陈熹

    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突然取消了对本次“朱家角当代艺术展”的财政支持,原因是一条关于节俭举办文化活动的上级文件。但精力爆发不肯放弃的策展人安妮还是寻找到香港共同艺术基金会的创始人吴燕这位肯出资的金主,同时还找到一家名为“巨佳”的景观设计公司单独来赞助石青的作品。但经费还是比原来紧张得多,所以展览规模有不少缩减,绝大多数北京的艺术家都没能来参加——在这种时候,李牧说:“花钱就是为难别人。”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8.02

    马秋莎:RAW

    陈熹

    本次北京公社的个展取名为“RAW”,这个题目与三件作品的材料虽然略微相连,但比起这种关联,作品本身的力量更为显著。高清的彩色画面带来的生理愉悦使影像作品《虹》在整个展览中最为醒目。完好鲜美的番茄被切碎,清澈的玻璃容器被浇灌,洁白的丝袜被茄红泼溅,以及表情没有变化的少女们,马秋莎又一次的把个人经验在作品中微妙的转变为建设性的形态。这些经验常常直接来自她本人的成长记忆,艺术家对早年生活的执着回望暗示了一种知道无法回到过去、却又不愿朝向未来的状态,这种“不愿前行的太快”的心态就像青春期在生理之外的某种延长。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7.03

    长物志NO.3:王思顺

    陈熹

    步入王思顺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项目“长物志”,我们便需要接收以下的事实:只有两块石头,且它们与艺术家去年在长征空间展出的另外两件作品暗通款曲。三件作品都用到了错位(Dislocation):把一件事物移植到新的情境之中。这是当代艺术家常用的手法之一,但王展示出了更多的可能性,时间的错位,前后认知的不协调。更有趣的是,在王的作品里错位的不只是物体,更是一段经历或一种情绪。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5.16

    叶凌瀚:99个上帝

    陈熹

    叶凌瀚在杨画廊呈现的首个个展《99个上帝》主要由五部动画构成,与以前的创作不同,这次所有的作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风格化的世界,这种变革带来了艺术家创作语言的提升。

    《50%美金》拥有众多的黑白图示:奥特曼、上帝、佛祖、工具、城市、美元……它们也许是艺术家平日和记忆里的碎片,笼罩在阴影里,不想被理解。叶凌瀚通过时空迂回错综复杂的呈现方式使这个人造世界,或者说这个由50%美金构成的世界更显压抑。《50%美金》也是一个有着强烈宿命感的作品,毕竟人们在短暂的一生中对这些图示的追求都得在短暂的一生里放下。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4.08

    劳瑞斯.切克尼个展

    陈熹

    在2001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劳瑞斯•切克尼(Loris Cecchini)展出了一件名为《没没没气了(BBBreathless)》的作品,一个橡皮制成的死囚牢房在自动风机的控制下膨胀与收缩。这种体感上的直接性一直延续到他现在的创作里。

    这次在常青画廊展出的作品都是近两年的新作,其中从墙面挤出的“涟漪”(Wallw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