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2 results for: 颜峻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4.04.22

    听路

    btr

    曾有一个夏日夜晚,我躺在床上,恍惚中听见海浪拍岸的声音。后来发现,是下了一场雨,地面潮湿,有车驶过,听来便似海浪声。另有一回,我参加了一个跟随视障人士行走苏州河的活动,双眼被厚厚的眼罩蒙住,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但仅仅过了一小段时间,听觉系统就在高度警觉中变得异常敏感,逐渐能够凭声音判别前后左右路上的动静。

    近日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开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1.05.11

    于吉

    杨杨

    印象中的于吉似乎在工作室外的形象比在工作室内来得更加深入人心——无论是在泥泞的山间拖拽石块前行的背影(“采硫日记”项目,2016),还是潜入街边工地挑拣废弃建筑材料的脚步,艺术家将这些来自外界的经验填充在作品及其周遭空间中,虽然并不总是显而易见,但就像一块块事先预留的空地,为观众的遐想与意义耕耘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对于这样一种意义并非总是主动生产、全权把控,而是向外勾连生发的创作机制而言,回归艺术家(们)在工作室的状态和举动将带来怎样的启发?

  • 专栏 COLUMNS 2017.07.06

    声音艺术?

    殷漪

    “即便因为胆怯,音乐还处于‘永恒的莫扎特时代’,我们也不应该为了急于摆脱这种状况而把本质上是音乐的那些东西叫做‘声音艺术’。”

    这句话出现在2000年Max Neuhaus给MoMA P.S.1的展览“Volume:Bed of Sound”撰写的前言介绍里[1]。17年后的今天,Neuhaus所描述的这种状态彻底改变了吗?好像并没有。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05.05

    少与多

    陈熹

    一年一度的“艺术北京”如期而至,但当日去博览会看作品兼顾社交的人群明显被“分流”:一部分人被林冠画廊傅丹(Danh Vo)个展的开幕所邀请,去Temple吃高大上的晚宴,另一部分人则在为稍晚艺术家张鼎于香格纳北京空间的“一场演出”做着摇滚的准备,故在家养精蓄锐。继而,这种分众效应所影响的不只是“2014艺术北京”,当晚整个北京艺术圈的人流都似乎在“多”与“少”之间进行着某种颇有意味的涌动。

  • 专栏 COLUMNS 2014.02.01

    姜宇辉:年度最佳阅读

    姜宇辉

    我首要推荐原则是前卫性,其次是艺术性和思想性。

    约翰•凯奇 -《沉默》

    2013年,几乎没有哪一本艺术理论类书籍在前卫性上能与这部姗姗来迟的珍稀译作相媲美。如果单就西方20世纪音乐理论史而言,凯奇的前卫性已然褪色很多。但当它真正第一次以汉语形式呈现在人们前面,其震撼力仍然是空前的。颜峻说,凯奇的书你只需要读两句。没错,但这却是最带有震撼感的两句。如禅宗的公案,如俳句,如手指击弦所发出的绵绵不绝的清音。

  • 专栏 COLUMNS 2014.01.23

    王婧:年度最佳音乐

    王婧

    Toshiya Tsunoda (角田俊也) - O Kokkos Tis Anixis (Grains Of Spring)

    这是日本声音艺术家角田俊也的双CD田野录音作品。角田是当下倍受关注的田野录音大师。他对录音的修改方式、地点的选取、主观和诗意的声音表达,以及对声音的哲学思辨,使其作品独一无二。《Grains of

  • 专栏 COLUMNS 2014.01.22

    陆晨:年度最佳音乐

    陆晨

    FEN (Far East Network, 大友良英,颜峻,柳汉吉,袁志伟) 以及大友良英2013年1月6日上海密集音乐节演出

    实验音乐不好听,或者说实验音乐抛弃了音乐的可听性,希望能更直接地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观念。大友良英在FEN中,你可以关注他的眼神,他在倾听每一位合作者的声响,那份投入与合作最为迷人。之后的电吉他独奏沉着地牵引观众进入他的自由世界,这不会令人讨厌,实验成为享受。

  • 采访 INTERVIEWS 2012.08.07

    颜峻

    卢婧

    颜峻,声音、文字工作者,撒把芥末/观音唱片发起者,2005年发明了实验音乐活动“水陆观音”和Mini Midi音乐节,现为FEN乐队成员。2012年在上海斯沃琪艺术中心做为期四个月的驻地活动,在此期间举办、参与多场音乐会及艺术展览,在7月5日至28日举办了“客厅巡演”活动,上门到邀请者家中进行表演,对音箱设备都不做要求。他在访问中谈到该项目、驻地期间与上海艺术家的交流、观众反馈及自己对声音艺术的理解。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2.05.02

    "共振峰:从聆听的形式到形式"

    何思衍|Daniel Ho

    这场展览的题目取自声谱达到高峰时的状态,展出了多种多样的声音艺术和表演作品。一个共振峰在整体感知音质的作用与它依赖于谐振环境在中国新兴的声音艺术流派中产生了贴切的比喻。由两名艺术家殷漪和卢卡•福库奇(Luca Forcucci)策划,包括装置,行为表演和讲座,希望能让人们对作为艺术的声音表示更多的关注。

    沿着墙面蜿蜒向前的是颜峻的《牵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09.04

    平民走秀 [北京]

    安静

    丝带配披肩(或格布衬衫、或花卉)有的时候特别出效果。张达,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自主创业的独立服装设计师以平切的“O型衫”为人所知。8月15日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他将自己设计的图案大秀特秀了一番。那些热衷于本土时尚的潮人,以及建筑界的人士齐聚尤伦斯的侧面展厅,用不锈钢杯品着清茶参加了张达2010年度《没边》秋冬装展示会。

    尤伦斯文化教育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1.15

    和“生活”凑在一起

    胡铨

    从广州的赤岗菜市场二楼到北京永安里建外SOHO西区的地下一层,维他命空间(Vitamin Creative Space)给人的感觉总是大隐隐于市。对于习惯混迹于北京艺术圈的人来说,可能不屑于CBD这个以商业区域聚散来来突出主流的概念,因此位于CBD的建外SOHO就成了一个主流和边缘暧昧不清的地方。

    胡昉/张巍,维他命主持人,好比中国的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10.31

    白夜生长

    Kim West

    展览本身并不想落入中国当代艺术群展的平庸俗套中去。策展人张巍称:它旨在表现艺术家对当代中国社会空间的体验。看到展出的装置、多频录象作品、花园/休息区,新媒体作品,恶意的参观者可能会认为,在当下中国的社会空间中生活,肯定很像参观一场全球化的—西方衍生出来的—当代艺术展。但实际上,这场群展策划得很好,展出了很多不错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作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