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25 results for: 仇晓飞

  • 所见所闻 DIARY 2023.10.04

    留下许多情

    杜可柯

    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社会的变化,几轮下来好像都不用三十年。这种庸俗的感叹不是凭空而来,八月下旬为泰康美术馆的开馆展在北京短暂停留两天,早起散步看到酒店附近的央视大楼,回想起2009年前后灰蒙蒙的天空下这里还是一片工地时的情形。当时感觉仿佛是外星来客的庞然大物现在看来如此矮小和普通,和CBD其他闪闪发光的摩天大楼比起来甚至显得有些陈旧。也许这是所有时代的符号共同的命运:见效越快,有效期越短。

  • 所见所闻 DIARY 2023.06.09

    漫长的疗愈

    杜可柯

    “你看这些观众,十几年前很难想象会有这么多人来美术馆看当代艺术展览,这就是十年经济发展的结果。”UCCA馆长田霏宇坐在美术馆入口处的大台阶上对我说,我们身边有小朋友正尖叫着在台阶上爬上爬下。

    的确,哪怕和疫情前相比,798园区也变得整洁很多:马路更宽,更平整,尘土飞扬的工地和大卡车越来越少,店面越来越精致,UCCA门口步行街上还能看到尺寸可爱的无人售货车,只要有人过去就自动停,扫码就可以买面包和甜品。

  • 所见所闻 DIARY 2021.11.26

    淡季

    李佳桓

    上一次写上海艺术周的“所见所闻”还是2019年,一片疫情前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现在疫情已经持续了两年,本地艺术圈乍看上去是马照跑、舞照跳,然而这之外的世界却越发地遥远了:多数持外国护照的人仍无法入境,一度弥漫艺术周的国际化氛围走向低迷。去年这个时候,我们还在指望到今年一切都能够恢复“正常”,这愿景显然是没戏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合了漠然和疲惫的情绪(至少在我所在的圈子里如此)。

  • 所见所闻 DIARY 2020.11.19

    美术馆之夜

    李佳

    “你好呀好久不见”,“啊我刚到,你是什么时候来的?”……这些或长或短,饱含浓重或曲折感情的问候语从无数张嘴里吐出时散发的二氧化碳充满了美术馆灯光明亮的大厅,走进去就意味着要做好准备,深呼吸,保持微笑,一头扎进这片氧气稀薄的海洋,同时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一部分排量。不知从何时开始,像点样子的展览总会以这样的前奏曲来宣告“开幕”。展览规模越大,人气越旺,这前奏也会相应地更加热烈绵长。在南京新成立的私人美术馆——金鹰美术馆的开馆晚宴上见到的几乎都是从外地连夜赶来的同行——重逢的愉快、惊喜与和谐在此情此景中翻了倍,当然,前提是你能成功地忘记自己是深度社恐患者这一残酷的现实。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4.16

    仇晓飞:问松柳

    贺潇

    自2014年的个展“南柯解酲”以来,秉承艺术家从记忆、情感释放以及对生命认知展开推进的脉络,仇晓飞架上的工作已经由最初扭曲实物的再现,逐渐背离早期具象的创作方式,转而寻找语言和物体无法表现的视觉层面。与其称之为图像,他的创作更类似利用绘画的基本语言去接近人的潜意识的过程。之前个展中的一些具像的图案、几何形状,甚至在画布上出现的现成品在此次展览中被精简替换,展览“问松柳”为观者呈现了仇晓飞在绘画语言探索中更开放的路径,同时也展现了创作者徘徊的过程。

  • 专栏 COLUMNS 2016.07.10

    劳森伯格的讯息

    梁舒涵

    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回顾展“劳森伯格在中国”由三部分构成:《四分之一英里画作》(The 1/4 Mile or 2 Furlong Piece, 1981-1998年)是一件占据整个展厅的大型装置,呈现了劳森伯格艺术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拼贴、装置、摄影等形式;《夏宫》是他1982年来中国时拍摄的彩色照片;第三部分为文献,集中记录了当年中国艺术界及公众对于劳森伯格作品的反应。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5.10

    影子不说谎

    刘倩兮

    五一节前夕,在上海连续多日的阴冷天气后,首次达到了近30度的高温。我来到位于世博园的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M21)“真实的假像”展览开幕。比起这个略显复杂还带通假字的中文展名,我大概更喜欢它的英文名“影子从不说谎”(The Shadow Never

  • 新闻 NEWS 2015.10.26

    2015年佳士得上海秋拍6906万元收槌

    Artnet报道:佳士得上海2015年秋拍以6906万元人民币(包括买受佣金在内)拍卖总额收槌,“典雅生活艺术"、“中国及亚洲当代设计"、“+86开创"及“亚洲与西方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四个专场共222件拍品中有193件成交,全场拍品的总成交率为87%。相比于去年佳士得上海秋拍所获得的1.32亿元人民币(包括买受佣金)的成绩,今年的成绩有所下滑。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10.01

    秋日奏鸣曲

    王丹华

    沪上九月,博览会扎堆,人们几乎一周赶一场。龙腾大道上,每隔几米就可见到西岸博览会蓝白相间的宣传条幅,这样的色彩搭配令人想到海天相间的澄澈与开阔。大道的一边,是新建成的高端楼盘,因为崭新而显得人际寥落;另一边是轮船穿行的黄浦江,江边游乐场升起的几个大红气球,显得多少有些突兀。打开手机,有人朋友圈里询问去西岸的路线。比起市区的拥挤躁动,这里更像是一个出售江景房的新兴小镇,一切尚未真正活分起来。前方的西岸艺术中心门口,起重机吊挂着一个灰黑色的写着博览会名字的大方块,徐徐转动。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06.13

    仇晓飞:南柯解酲

    贺潇

    如果说仇晓飞之前的创作是一种消磨时间的体验和情感,那么此次在北京佩斯空间的个展“南柯解酲”才是他展开绘画创作真正的开端。所谓绘画,其最基本的两个元素无非是颜色和造型。怎么画和画什么是困惑艺术家的两大难题,这种困惑不是源于根深蒂固的教条(神似与形似),就是源于图像制造的诉求。就像艺术家所说的那样,如果绘画还可以有一种力量的话,就要重新回到它的本源性。而回到本源便是将原有的绘画形式陌生化,而利用颜色和造型创造出图像。

  • 专栏 COLUMNS 2014.02.13

    秦思源:年度最佳展览

    秦思源

    仇晓飞:反复

    仇晓飞在民生美术馆的个展最明显的特征是其展览结构的明晰与简单。民生美术馆巨大、复杂的展厅被分割为三种颜色的展示空间,每个空间对应艺术家的一个发展阶段:童年涂鸦;仇晓飞代表性的怀旧风格成型期;以及他的最新创作。最后一部分展示空间是此次个展的重点所在——仇晓飞超越他(开始有疲惫之势)的怀旧风格,勇敢进入新的方向:明亮的颜色,超现实的构图,以及绘画与装置的结合。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12.16

    喻红:忧云

    张夕远

    “这是一种生活形态的终结。艺术如果不能从哲学自我意识当中找到自身的镜像,它便无法继续下去。”在一个半月前丹托去世之际,人们悼念这位哲学家和艺评人的同时,再次回到艺术是什么、以及艺术的终结这两个现代主义之后的问题。通常意义上,人们在今天所谈论的当代艺术是一种观念结构,艺术家有很多种途径和不设限的媒介去抵达这个结构——可能是视觉形状,多维感

  • 专栏 COLUMNS 2013.10.18

    仇晓飞谈展览“劳申伯格说,拐杖总比画杖长”及自身创作

    采访/贺婧

    谈早期作品及创作演进

    2006年以前,我的工作方式只是去寻找素材、做,但是我不创造。我的工作就是临摹然后陷入一种情境之内,对我来讲这是一种渡过时间的方式。但是慢慢地它就失效了,就像一个人对安眠药有了抗药性,需要的越来越多,但却越来越难陷入那种平静。皮力写过一篇文章,他的形容是,我给记忆添加了一个手工的光晕,而从我的角度讲,这是体验与情感的成分,而不是因为技巧。

  • 所见所闻 DIARY 2013.05.24

    五月的现实

    鲍栋

    每年北京的初夏都会飘着香港和巴塞尔的味道,这个月初的“艺术北京”据说行情看好,家家都多卖了三五张作品,于是人们比往年更加期盼着香港和巴塞尔的到来。但今年,在对于博览会这种艺术名利场的热情中,又加上了一丝对威尼斯的鄙夷:那么多人都扎堆去了,那不是和798一样了吗。似乎将要蜂拥而去的中国人是超发的货币,已经使威尼斯这块金字贬值了。

    这个博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3.03.02

    仇晓飞:反复

    林昱

    "反复"是仇晓飞的第一个美术馆个展,展览作为一种外来的拉力,促使艺术家将自己以往的创作实践和内在动机进行梳理和反思,其结果就是在空间和逻辑上结构格外清晰的这个展览。具体而言,展厅由漆成黑、黄、蓝色的三个房间构成:黑色房间里是2002年至2006年期间通常以老旧照片和报刊图像为内容的“临摹”绘画,其绘画过程被艺术家称作具有“致幻剂”的作用。蓝色房间里是2012年以来的新作的完整呈现,完全可以被当做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独立个展来对待。黄色房间是展览构思的后期才加入的,里面展示的是家人保留下来的仇晓飞幼年正式学习绘画之前的卡通涂鸦,被他称作出自“前意识”的绘画。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12.11

    第一个五年计划

    贝安吉(Angie Baecker)

    从仪式细节看政治气候是一门艺术。在中国更是如此,从天朝各种大会的座位分布上就可以看出一些微妙的高低起伏。就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几天之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也铺上红地毯,举办了五周年庆典。香槟招待会、静拍、庆典晚宴和余兴派对这些活动都是高高张罗的,她刚从蛇形画廊回来,目前担任尤伦斯的赞助经理。嘉宾陆陆续续来了,艺术圈内的人开始望闻问切起来:都邀请了什么人?怎么就坐?尤伦斯将怎样呈现这五年的坎坷历程?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06.06

    千吻之深,犬夜静躁

    窦子

    6月2号成人儿童节这天,我们在798泛起滚滚尘土的路上奔赴滚滚红尘中的 “千吻之深”。经过“东八时区”时看到昔日的书店已改为日本料理餐厅,感叹元老级的艺术书店竟也关闭了。

    提前到空间站看候勇个展时观众还不多,策展人付晓东正在给王维薇介绍着作品。这是候勇近两年来创作的一组新作,虽然表面看上去题材没太大变化,仍是水的系列,但是这次所有的作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2.20

    北京之声: 在一起或孤芳自赏

    Lee Ambrozy

    仅从题目看,“北京之声: 在一起或孤芳自赏”就表明,这座城市在文化上的强势与丰富足以举办一场纵览一年来重要艺术潮流的展览,而今后的年度计划展也由此拉开帷幕。这次展览近乎该画廊及其艺术家的年鉴,然而,概括北京的情况谈何容易,因此这样雄心勃勃的计划也绝非易事。宋冬占据了展厅空间的作品《胡同》(2010)是对老北京街巷的浪漫阐释,而史金淞的《北皋村525号甲3》和《甲4》,取自近期艺术区拆迁中的残砖断垣。因此,这些作品之间的联系也就不言而喻了。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0.09.13

    仇晓飞:登楼已去梯

    刘溪

    2010年初秋仇晓飞在Boers-Li画廊正在进行的个展《登楼已去梯》被视为是艺术家本人的突破之作。在这一批作品中,仇晓飞过去那种标志性重复出现、单纯的对真实世界器物性的呈现消失了。代之以某种非现实、被编织的、梦呓般的图景。从零八年开始,仇个展的整体性就很强。本次展出作品同样归属于彼此,互相指涉。特别像《乌有之乡》、《静绽》、《三千尺》这样的作品,必须与《肢僵硬》、《国营物》、《鹿为马》、《悲观的暮年》合在一起观察,才更可体味其中荒诞的所指,某种被有意虚焦、不予指明的历史样态。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04.18

    改造历史[北京]

    任兰

    潮流兴对当代艺术盘点,4月,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开馆展就题为:“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进程•绘画篇”。5月4日,另一场大派对,是“改造历史•2000年—2009年中国新艺术”开幕式。

    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此次展览,囊括了九成你应该知道的中国艺术家,达到创纪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