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仇晓飞,《绿与绳》,2013, 板上裱布、丙烯、木头和麻绳,201 x 165 cm

北京

仇晓飞:南柯解酲

佩斯北京| Pace Beijing
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中心706厂房旁
2014.05.08 - 2014.06.21

如果说仇晓飞之前的创作是一种消磨时间的体验和情感,那么此次在北京佩斯空间的个展“南柯解酲”才是他展开绘画创作真正的开端。所谓绘画,其最基本的两个元素无非是颜色和造型。怎么画和画什么是困惑艺术家的两大难题,这种困惑不是源于根深蒂固的教条(神似与形似),就是源于图像制造的诉求。就像艺术家所说的那样,如果绘画还可以有一种力量的话,就要重新回到它的本源性。而回到本源便是将原有的绘画形式陌生化,而利用颜色和造型创造出图像。

去年仇晓飞在北京公社的个展“劳申伯格说, 枴杖总比画杖长”就已经为回归绘画的本源性埋下伏笔。无论是与周边光源的无必然关联性的《奥特来斯的维纳斯》,还是先有画框再随机想象适合内容的《W》,都是艺术家颠倒惯性绘画形式的尝试。同样,在此次展览中的《木上蓝上木》和 《缺角方块》为进入“南柯解酲”提供了切入的线索。

“南柯解酲”中大部分让观者无法辨认图像的作品,便是仇晓飞陌生化自身的绘画习惯更大胆的尝试。艺术家全无顾及地运用了绘画的各种手法:喷漆、 刮刀、局部的图案、油滴、甚至是规矩的三角形、镶边的木框或是挂在画面上的绳子,绘画的表面成为了一种操作过程的体验。作品表层的颜料或是其他的道具,连同绘画的诸多手法都被归复到同等的地位,而对于它们在画面上的呈现则完全取决于艺术家的意识流。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展览的题目——无论是中文的“南柯解酲”或是英文直译的“阿波罗撞击迪欧尼索斯”(分别是希腊神话中理性和感性的象征)——并采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来分析作品的玄境,由此来看每一张作品便可能是一个梦境中的视觉化片段,并可以认定作品的名称即是这些片段的叙事。或许图像呈现的是潜意识的呈像,借用列奥·施坦伯格对劳申伯格作品的评价,这样的图像是其表面潜能和幻想自身的独白。但是仇晓飞绝非关注感性的放任,并让其作为绘画的主导。驱动并颠倒绘画的常规、将绘画元素与技法的平等化,才是艺术家理性的选择。如果劳申伯格重新发明了图像的表层并将其向世界敞开,那么仇晓飞的图像则是艺术家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 而对世界的认知也同样是对自身潜能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