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仇晓飞,《山前木后山》,2012,木板油画,木头,尺寸可变.

上海

仇晓飞:反复

民生现代美术馆︱MINSHENG ART MUSEUM
上海市淮海西路570号F座
2013.01.18 - 2013.03.07

“反复”是仇晓飞的第一个美术馆个展,展览作为一种外来的拉力,促使艺术家将自己以往的创作实践和内在动机进行梳理和反思,其结果就是在空间和逻辑上结构格外清晰的这个展览。具体而言,展厅由漆成黑、黄、蓝色的三个房间构成:黑色房间里是2002年至2006年期间通常以老旧照片和报刊图像为内容的“临摹”绘画,其绘画过程被艺术家称作具有“致幻剂”的作用。蓝色房间里是2012年以来的新作的完整呈现,完全可以被当做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独立个展来对待。黄色房间是展览构思的后期才加入的,里面展示的是家人保留下来的仇晓飞幼年正式学习绘画之前的卡通涂鸦,被他称作出自“前意识”的绘画。

最关键的作品位于三个房间之间的“连接地带”,是代表艺术家最近一次创作转变的关键作品《山前木后山》(2012年)。这时,艺术家摒弃了前一阶段创作中图像生成先于绘画过程的方式(见2010年个展《登楼已去梯》),以随意捕捉到的动机作为绘画的开头,在绘画过程中任由画面自然生长和改变,而最终完成与否作为一个悬念,则由画面的自然生长决定。作品很容易被称作“装置化”的绘画,它是几番转换的结果:先在写实的风景中植入三个人造的木架子,完成画布上的虚构叙事,然后根据虚构的木架子,请工人造出实物,再据实在的造物,修改画面中的虚构之物,形成“山前木后山”的呈现。这一次次的转换(作为展览标题“反复”的其中一层含义),加上充满悬念的图像与画面同步而生的发展方法,以及部分作品中节制而又精心的绘画语言的错乱用法,显示了仇晓飞何以超越画布、将绘画变成“开放的文本”的叙事方法。

此外,正如三个房间的结构所提示的,展览有趣的地方还在于仇晓飞对自己绘画心理动机科学家般的分析:前意识的幼年涂鸦、具有精神迷幻作用的临摹、以及放任画面自由发展来捕捉潜意识的近作。尤其是最后一种,究竟是绘画带出了艺术家的潜意识,还是潜意识促成了最后的绘画?这恰恰让我想到标题“反复”所揭示的一种迷人的模糊性,因为,根据罗伯·格里耶的同名小说,反复既是向后的回忆(我理解为对既有之物的考古),又是向前的希望(在仇晓飞身上即一连串创作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