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34 results for: 刘窗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3.12.21

    刘窗

    刘承臻

    刘窗的新片《锂矿湖与复音岛》延续了《比特币矿和少数民族田野录音》(2018)以来的多重线索复杂交织的论文式叙述风格。在影片开场处,艺术家设置了一个极具叙事意味的改编:刘慈欣著名科幻小说《三体》中锁死地球科技并监视人类的技术物“智子”被设定为一名保有永恒新奇而聚精会神观察世界的女性,随蒙太奇而鬼魂般地游历各处。她有时在冷战期间的潜艇中监听鲸鱼的歌声,有时在墓穴般的考古现场考察佛祖以身饲虎的壁画,有时全副扮相化身为《牡丹亭》故事里的情侣,或者忽然出现在行驶的汽车上、摇晃的地铁里。她不止步于一个未来考古学家,而是作为每个场景的主角亲历着一切。三屏影像构成“智子”的影像-舞台,她似乎目击一切,又吞吞吐吐,语焉不详。

  • 专栏 COLUMNS 2023.12.06

    复古口传文学时代的展览状况

    陈玺安

    刚结束的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21.11.18

    李明

    杜可柯

    进入天线空间看到的第一件录像作品《烟士披里纯第五章:早晚一天》(

  • 杂志 PRINT 2021年4月

    台北双年展

    崔维斯·杰普森

    本届台北双年展用一个貌似挑衅的标题表明了自己的论文展身份:“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这原本是句具有讽刺意味的反话,不过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认为此刻这句话却蕴含着真理——21世纪的人类对地球变迁的认知变得如此扭曲和分化,而这些对立的认知必然改变了我们曾经一致认定的“自然”。拉图尔和联合策展人马汀·圭纳德林(Martin

  • 新闻 NEWS 2020.12.17

    北京美凯龙艺术中心宣布启动

    由红星美凯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支持,艺术家及艺术赞助人车宣桥创立的非营利艺术机构美凯龙艺术中心今日于北京宣布启动。美凯龙艺术中心致力于跨学科和跨领域的教育及文化交流,促进公众对于当代艺术学术前沿的深⼊理解。

    美凯龙艺术中心于今日宣布启动的同时也揭晓了三个艺术项目:艺术家陈轴受到委任创作的机构概念短片《骨头与篝火》(2020)、数字影像委任项目“赤屏”(Bare

  • 新闻 NEWS 2020.10.29

    第十一届首尔MEDIACITY双年展公布新日期和参展艺术家

    第十一届首尔Mediacity双年展“一次逃脱”将于2021年9月8日至11月21日在首尔市立美术馆和首尔其他场地举行。

    “一次逃脱”将展出41位艺术家的作品和项目,其中很多是新作品,参展艺术家名单如下:Bani Abidi、Monira Al Qadiri、Amature Amplifier、Richard Bell、Johanna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12.03

    李景湖

    贺潇

    继上次画廊个展“时间就是金钱”之后,李景湖选用“陪伴”作为此次展览标题,如同艺术家以往的创作一样,延续了某种日常——这种日常既体现为艺术家在其长居城市东莞就地取材的习惯以及对彼处生活经验的转换,也暗示了他对亲密关系的期许。身在其中,观众的思绪也许还会在无意间与命运的莫测与事物的变迁不期而遇。

    以物作为情感的载体早已成为李景湖擅长的创作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10.13

    来自山与海的异人——2019亚洲艺术双年展

    李雨洁

    此次双年展呈现了来自东北亚、东南亚、中东及其他地域共十六国的三十组艺术家,保守估计其中超过三分之二参加过国际双年展,不算团体的话,有七位台湾人, 九位生理女性。这样偏颇的数字化勾勒出本展一些政治指标,然而较之更加明确的是艺术家与策展人飞往世界各地参与国际艺术活动、超越亚洲也超越山与海的共同经验。展览视觉上的逻辑联系很强,但若深究每件作品背后探讨的议题,会发现它们像是不同村落的吟游诗人,只因亚洲交通的联通漂流到此处开了个趴踢。策展概念蓝图煞有介事地打造了一个从赞米亚(Zomia)到苏陆海(Sulu

  • 新闻 NEWS 2019.08.30

    第七届亚洲艺术双年展公布艺术家名单

    由国立台湾美术馆主办的第七届亚洲艺术双年展计划于10月5日开幕。本届双年展由台湾艺术家许家维与新加坡艺术家何子彦共同策划,将邀请来自16个国家,共30组艺术家及团队参与,展出作品囊括绘画、装置、录像、行为表演、工作坊等多种形式。馆方于今日公布了本届所有参展艺术家名单。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9.04.02

    刘窗

    徐瑞钰

    刘窗在个展“在地宇宙”中呈现了他最新的研究性项目“比特币矿和少数民族田野录音”。从位于川西地区的那些利用丰沛剩余水电资源来运作的比特币矿场出发,用“货币”与“声音”两条相叠的主线勾连起体量庞大的研究与结构错综的创作中的重重叙事线索。

    艺术微喷作品《比特币矿和少数民族田野录音档案》(文中提及的所有作品创作年份均为

  • 所见所闻 DIARY 2019.03.28

    March!前进?

    陈嘉莹

    3月21日清晨,上海艺术圈已经渗透着亢奋情绪。这一天全球昼夜均分,气象轮转。收音机广播意外播报了政府对上海这一开幕季盛况的预告,观点简单明了:各大美术馆竞相推出外国艺术家的展览,本土艺术家与艺术行业人才储备却略显欠缺。这成为我去往外滩美术馆采访 Tobias Rehbeger 的前奏。这位拥有无数品牌合作经历的金狮奖获得者,仍穿着弯腰露出半个屁股的垮裤,对着镜头说到:Welcome

  • 所见所闻 DIARY 2018.11.14

    蓬皮远渡,只见成都

    李姝睿

    在和“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国际艺术双年展”团队联络、定行程的过程中,包含展览信息的邮件一封一封地到,关键词一个一个浮现:蓬皮杜、方所、全球都市、延展智慧……但这些大词明显没有“成都”的表情明确。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8.08.06

    违章建筑三:特区

    康康

    在长征计划“违章建筑”系列常态与临时状态之辩的框架下,该系列的第三次展览“特区”尽管探讨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加速发展经验,却并未对加速度的意识形态做过多预设,而是呼唤对“失向”的中国技术和发展观进行正面反思。中外几代艺术家时间跨度20余年的14件作品(包括读本),共同呈现出一幅内在指涉丰富而轮廓不明的图景。

    刘窗新作《经济特区》(

  • 采访 INTERVIEWS 2018.05.26

    李景湖

    杨北辰

    李景湖目前工作和生活于广东东莞,其最新个展“久别重逢”呈现了艺术家近期创作的系列装置与绘画作品。展览中,李景湖充分回应了珠三角地区特殊的社会与经济环境,在将“现成品”概念本土化的同时,不断延展自身对于物件及其与人的情感关联的思考。在这篇访谈中,他深入解读了本次个展,并分享了东莞独立艺术空间的发展情况,尤其是“石米空间”创建以来的经验。本次展览将在东莞会合点当代艺术空间持续到6月23日。

  • 所见所闻 DIARY 2017.03.23

    北京新常态

    李竞雄

    北京画廊周启动当天下午3点,我去了麦勒画廊位于798的新空间,等程然的表演“新古典”开幕。一杯香槟之后,聚集在门口的人群被放进尚未施工结束的新空间——部分暴露在外绿色石膏板,巨大的低像素电子屏,李剑鸿、李青、李维斯以及这次扮演程然的表演者王晶(程然助手)分散在这个不大的空间里,观众很自然地站到了地上的白线之外。作为SNAPLINE铁粉,我一直站在李青背后,看她玩儿那台老式KORG合成器。一个貌似醉酒中年艺术家的人在演出中段走过来,试图打断李青但没有成功。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7.02.17

    时代异托邦三部曲之III 从不扔东西的人

    武漠

    “从不扔东西的人”作为一个试图通过艺术实践来探讨“档案”及相关问题的展览,其立意很自然地提示我们注意到,它与时下非常流行的、将档案实物与艺术作品并置陈列的策展方式间的异同。就像时代美术馆不久前在关于“大尾象工作组”的展览中所做的那样,一个醒目的档案展示专区不仅按照线性叙事将“大尾象”的思考与创作路径串联起来,更加强了这些思考和创作的实在性,围绕着它们的历史叙述也在有意无意间得到进一步固化。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6.27

    世变

    李棋

    由陈立和武漠在香港Para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4.04

    事件的地貌

    顾灵

    “事件的地貌”有着十分生动的英文标题:“在中国挖洞”(Digging a Hole in China),作为对“挖洞去中国”(Digging a Hole to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2.22

    单性知识

    贺潇

    在公众场所体验两性之间赤裸的关系莫过于玛莉娜·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在博洛尼亚现代美术馆的入口处实施的行为作品《不可估量》(Imponderabilia,1977)。当观众从裸体二人之间狭小的空间中侧身而过,他们会看到展厅墙上写着这样的话:“在那些决定人类行为的不可估量的因素中,像美学感知这样不可估量的人性因素至关重要”。展览“单性知识”同样发生在一个提供美学感知的空间内。虽然时过境迁,但人类行为的不可估量或许是永恒的,而时代发展所造成的千变万化也体现在艺术生产的语境中。相较前者两性间具有张力且复杂的关系,在当下艺术后网络时代,生物科技已经普遍深入到生活的每个细节,也促使创作者对自身的主体意识、展览平台,以及艺术品流通方式等提出了新的预言。

  • 专栏 COLUMNS 2016.02.15

    刘窗:2015年度最佳展览

    刘窗

    1916年,诗人圣琼·佩斯(Saint-John Perse)出任法国驻北京公使馆三等秘书,在游历了东北、朝鲜和蒙古之后出版了诗集《远征》,在其中他写道:“此处的国度,非我所属。除了摇曳的绿地之外,这个世界给了我什么?”这是一个处在不同文化背景的阴影中的主体所作的自我阐述。与此相关,秋天发生在泰康空间的“白求恩:英雄与摄影的成长”以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