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6 results for: 周啸虎

  • 新闻 NEWS 2023.10.20

    第14届上海双年展发布参展艺术家名单

    10月20日,第14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策展团队及组委会宣布参与本届双年展的艺术家名单。本届展览将探讨人类与宇宙的关系如何影响地球上的生命,呈现来自80余位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艺术家的创作,其年代横跨二十世纪初至今。

    “宇宙电影” 亦将呈现MOMus希腊现代艺术博物馆(MOMus-Museum of Modern

  • 新闻 NEWS 2021.03.27

    Art-Ba-Ba宣布运营团队更新

    创立于2006年的Art-Ba-Ba日前宣布,将重新升级整个系统,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逐步转换为一个跨多平台发展的艺术创意品牌,包括但不限于集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微博、B站等多平台的艺术文化内容输出,艺术项目的策划、运营以及艺术公关服务等。媒体人李宁将接管Art-Ba-Ba。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6.26

    周啸虎:地上

    姜俊

    按照格罗伊斯(Boris

  • 所见所闻 DIARY 2014.12.11

    幽暗的视觉之外

    Tony Zhou

    我赶到OCT的时候,动画双年展尚未开幕。B10展厅门口排着长龙,周六创意集市正人头攒动。好不容易等到下午六点,由冯梦波创作的打碟表演《幻灯》静默地宣示独立动画双年展开幕。与静默相称,这个开幕式场所是如此隐蔽——几乎在北区最远的位置,入口埋藏在B10的转角。《幻灯》的表演形式与皮影戏之间存在着若即若离的联系,观众面对幕布上的老式幻灯,而打碟人则用声音效果与影像产生互动或疏离。晦涩的表演形式让一些原本兴致勃勃的观众陆续离场。但抛开表面的晦涩,《幻灯》与冯梦波的另一件作品——主题展里的《皮里春秋》——通过电子技术呈现“游阴曹”这类传统题材,为双年展注入了某种东方版的但丁式韵味:在未知的黑暗空间里游弋(并重返人间)。

  • 所见所闻 DIARY 2012.07.10

    轻装上阵

    杨北辰

    在去桃浦的路上,出租车司机一直反复强调着一些字眼:乱,远,农村,什么都没有。这种描述似乎不是针对某种状态进行的白描,而是一边在潜台词层面向我输出着商品经济以及空间政治的概念,一边在对我进行着精神分析:你到底生了什么“病”才要去那个地方?从市中心出发的漫长旅途中,持续的对话逐渐令我察觉到,其实是我形成了针对他的某种“劫持”(

  • 杂志 PRINT 2011年12月

    安静 | Lee Ambrozy

    安静(Lee Ambrozy) 是《Artforum》杂志中文网站Artforum.com.cn编辑,也是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讲师。她最近编辑并翻译了《艾未未的博客》(MIT出版社,2011)。



    1 “我的共产主义:海报展” (上海桃浦当代艺术中心; 杨振中、周啸虎、徐震、金锋、陆兴华、丁力、石青、Philippe Pirotte策划。)

  • 所见所闻 DIARY 2011.07.08

    严肃的游艺

    卢婧

    作为莫干山路M50创意园区的分园,位于武威路18号的M50西部桃浦创意园(SHANGHAI TOP)开园已有一年,香格纳展库、没顶公司、刘建华、杨福东等艺术家工作室已经入驻。在苦夏刚开始的7月,由丁力、金锋、石青、杨振中、徐震、周啸虎联合策划的艺术活动“桃浦大楼”为园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气。活动的地点就设在园区的5号楼,整幢楼内包含了戏剧、行为、声音、展览等多种形式的项目,活像一个当代艺术游艺会。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11.03

    上海的手势 [上海]

    任兰

    2010年10月23日下午,出门去上海美术馆的时候,下着濛濛细雨,杨福东说:“这场雨是笼罩在高士明心头的一块阴霾。”如果这是真的话,至少在人头攒动的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开幕式上,我没看出来。作为本届展览的三位主策展人中最年轻的一位,高士明脸上洋溢着的更多是意气风发。他同时还担任上个月于杭州新成立的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的常务副院长。这个学院由原先的三个较为“当代艺术”的系:新媒体系、综合艺术系和艺术策划系,整合而成。外界普遍看好高士明的仕途。他要足够机智才能想出“巡回排演”这样一个时髦、国际化、有丰富可能性的主题。双年展的另外两位主策展人是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和上海美术馆馆长李磊。

  • 所见所闻 DIARY 2010.04.09

    感官世界[北京]

    任兰

    2009年4月的第一个周末,一系列展览中至少有三个都与“感官”有关,或者说“玩身体的”。

    4月2日傍晚,“唐人当代艺术中心”,泰国艺术家里克力•提拉瓦尼(Rirkrit Tiravanija)的个展《别干了》正在举行闭幕式。在1月9日的开幕式上,Rirkrit请来的师傅曾为观众奉上豆腐脑和油条。这天的闭幕式上,Rirkrit围着白围裙,在制砖机附近逡巡,视察排着队缓慢通过炉膛的羊腿、烤鸭们。策展人吴承祖则在展厅另一头戴着耳机打碟。泰国香料的气味弥漫展厅。

  • 杂志 PRINT 2010年1月

    周啸虎的《军演营》

    Mathieu Borysevicz

    2008年10月,苏丹武装分子在苏丹南部绑架了九名中石油工人。十天后,根据最新报道,四名工人试图逃脱未果,被杀害;另外三名被解救,一名逃脱成功。一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六十年大庆,国庆大阅兵成功举行,此时,上次事件中最后一名被绑架的工人,依然下落不明。对于媒体夸大的民族主义,中国在国际外交事务中的斡旋,人们对网上游戏的痴迷,艺术家在最近的装置作品《军演营—10.18营救》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索,为苏丹事件进行了续写。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09.24

    “上海滩1979-2009”当代艺术回顾展

    王雪云

    由比利安娜策划的“上海滩1979-2009当代艺术回顾展”可谓是系统地回顾了上海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轨迹。通过梳理上海现当代艺术从1979-2009的时间发展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上海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轨迹和脉络。从1979年开始的上海美术史是一段特殊的历史,在文革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化气氛依然紧张,但是上海艺术家的实验艺术在文革期间从未中断过,而且他们一改文革美术中的主题叙事的创作风格,在多个领域表现出了独特的创造力,尤其是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在绘画领域的多角度探索,从单一材料到综合材料的表达;转而到90年代早期的从行为艺术到影像、装置的大胆尝试等,都从不同侧面呈现了上海艺术家对艺术的丰富、大胆的尝试,这些甚至走在了同时代的其他城市的前列。

  • 所见所闻 DIARY 2009.09.19

    上海一周

    任兰

    9月的第二个礼拜,上海热闹非凡。在“上海当代”博览会开幕前开幕后,一系列个展群展竞相开锣。单9月6日一日,莫干山50号就有周啸虎在比翼的个展、香格纳画廊MadeIn所谓的“中东当代艺术展”、小平画廊的袁远个展、中国美院新媒体系的后起之秀“双飞”组合的“不问路在何方”和北京艺术家足球队的“踢艺术”展。

    当晚,这五个展览齐聚吃开幕饭,宴开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9.05.11

    周啸虎个展:集训营

    景晓萌

    周啸虎一直以影像、装置作为主要的创作方向。这一次的个展,他用影像、装置、行为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对“乌合之众”之群体无意识的消解与重构。

    周啸虎个展的现场被布置为巨大的放映厅:展厅的几面墙上用大屏幕投影仪放映着安利驻中国公司对员工的培训场景。录像装置作品由八个部分组成:《超越自我》、《集体造梦》、《财富讲坛》、《分享泪水》、《集体谋略

  • 所见所闻 DIARY 2008.12.14

    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荡荡

    任兰

    12月6日,梯空间群展“断舌”开幕。想不到在艺术的寒冬,还有这么一次浩浩荡荡的群展,还有这么一次开幕饭和开幕酒。没有发放画册,也就罢了。

    “杭州残联主席”陈晓云在他的录像《狴》里,再次表现出对畸零人、鞭打和绳子的爱好,十台湖蓝色大卡车围困着一名男演员,洒水车淋下倾盆大雨,泥泞中,演员持鞭而立,不时鞭打泥地。因为标题奇特的发音:BI,我们都猜测是艺术家自己发明的字,陈晓云辩说:“有这个字,古代的一种兽,代表‘禁锢、驱赶’,就是门环上的那只。”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08.09.23

    “失眠”摄影展

    木音

    将三十七位艺术家集中在“失眠”主题下,共同进行一场艺术实验,策展人付晓东的创意可谓大胆。而以摄影为主要媒介,多少让这个命题的可操作性更强一些。艺术家以摄影作为媒介来进行创作也是近几年的一个趋势,想法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似乎更短一些。

    失眠,让人的潜意识浮现出来,甚至超过显性意识。艺术家不例外地更是在无聊、自醒、臆想和崩溃边缘游走,在异常清

  • 杂志 PRINT 2007年12月

    2007年城市之在上海

    马修|Mathieu Borysevicz

    [[img:1|left]]

    莫干山,也就是我正在写这篇文章的地方,是一处距离上海四个小时车程的度假圣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西方人和富有的中国资本家在这里修建了很多避暑山庄,以消磨炎炎夏日。但讽刺的是,这些凤尾森森的山岭和上海前工业区,即该市如今最重要的画廊区——莫干山50号(又叫M50)有着同样的名字。眼前的画廊和洋楼揭示了几个世纪以来,上海在东西方两股力量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独特个性。要想概述这座城市及其当代艺术圈的状态,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