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17 results for: 宋拓

  • 专栏 COLUMNS 2022.01.22

    重访“校花事件”

    钱文逸

    宋拓的影像作品《校花》(2012)于2021年6月在OCAT上海馆展出遭遇的网络抗议及撤展引发了社会最大范围的围观、议论与争端,在近年的当代艺术生态中实属罕见。这一方面反映了性别议题在媒体讨论中的热度和随之引发的公众态度的决定性转变,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公众对当代艺术现场越发高涨的参与度。不过,向来标榜走在时代思潮前沿的当代艺术界是否已经准备好面对扩大的观众群和社会氛围改变带来的冲击?

  • 新闻 NEWS 2021.06.18

    OCAT上海馆因参展作品引发争议暂时闭馆

    6月18日,OCAT上海馆在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由于展览“环形撞击:录像二十一”中艺术家宋拓于2013年拍摄的影像作品《校花》(Uglier and Uglier)引发争议,馆方决定从即日起将该件作品撤出展览,同时进行闭馆调整。《校花》拍摄了约5000名女性大学生,并以艺术家个人审美标准“从美到丑”进行排序。

  • 专栏 COLUMNS 2021.02.24

    多余的自由

    采访 / 郭娟、杜可柯

    其实到现在为止,我个人都认为黄小鹏最适合的是在大学教书,但广美没有给他这个机会。2012还是2013年,学校把他开除了,也没有什么理由,小鹏属于外籍老师,学校随时可以让你走人。这件事对他来说算是个打击。他在教育里有成就感和乐趣,而且他很爱广州这个地方。他也确实能影响到年轻人。

    我在美院读大一的时候已经想退学了,小鹏来了才继续下去的。我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8.12.16

    新冶金者

    方言

    展览“新冶金者”囊括了八位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以德勒兹和迦塔俐在《千高原》中提出的“冶金术”概念为出发点,借金属材料的流动性、无具体肌理性及其特殊的光亮为拟喻,集中地展示了题材、手法和风格各异的移动影像作品的多种可能性。

    方迪的《冲上云霄》(

  • 采访 INTERVIEWS 2018.08.30

    宋拓

    顾灵

    位于广州东山口老城区的扉美术馆近期展出了艺术家宋拓的首个策展项目“劳家辉的自助庙宇”,劳家辉、葛宇路和林华池(又名:木十也)三人参展。闷热的夏日广州,劳家辉布置了云雾缭绕的展厅,葛宇路雇佣助手团用冰块和风扇守住了汗腺(《cool》,2018),木十也在动画视频中把校服改短(虽然他看不惯实际把校服改短的人),都不失为防暑降温的好手法。展览将持续至10月10日。

  • 新闻 NEWS 2017.11.14

    第四届新美术馆三年展公布参展艺术家名单

    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宣布第四届三年展(New Museum Triennial)参展艺术家名单,展览日期为明年2月13日至5月27日。本届三年展由新美术馆策展人加里·卡里昂·穆拉里里(GaryCarrion-Murayari)和迈阿密当代艺术中心副馆长兼首席策展人亚历克斯·加滕费尔德(Alex Gartenfeld)共同策划。

    入选的

  • 采访 INTERVIEWS 2016.12.29

    宋拓

    赵梦莎

    宋拓的最新个展“K-POP取代J-POP,C-POP取代K-POP”通过北京公社画廊官方微信宣布“由于技术原因”延期开幕。宋拓表示虽然感到郁闷,但这也不是第一次展览被叫停。而接下来2016年12月25日-2017年1月24日在武汉剩余空间“Talk,Talk”作为特别展映部分与观众见面或许可谓“曲线救国”。据悉这三件新作品也将在2017年1月以放映或讲座的形式回到北京——宋拓也称:“在北京展出才有意义”。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6.05.10

    操行零分

    周雪松

    Tabula Rasa画廊的群展“操行零分”在题目上呼应了法国导演让·维果(Jean Vigo)1932年的同名电影,这种呼应既是一种“致敬”,又在某种程度上以电影中那群聪明、爱搞怪的小学生占领学校的反叛行动为蓝本,提出了针对当下艺术体制的质询。

    展览开幕当天,艺术家叶甫纳与北鸥策划了一场带有入侵意味的直播表演《我在偷窥你是否在偷窥我

  • 所见所闻 DIARY 2016.01.19

    流动客栈

    刘倩兮

    温暖如春却暴雨连连的周日,从潮湿污浊的下东区地铁站出来,沿着嘈杂的德兰西(Delancy)大街一路向西,拐进也许是曼哈顿最后一块极具诱惑并充满各种可能性的“风水宝地”。上世纪80年代,相对便宜的房租让一大批画廊与画商瞄准了当时还是贫穷混乱代名词的下东区,而如今,城市中产化的步伐向南渗透,冲破德兰西大街,盘踞在中国城的核心区域。显然,菜市场、锅贴店和街心公园的广场舞没能阻挡住新一轮的割据。而比尔·维奥拉(Bill

  • 采访 INTERVIEWS 2015.07.19

    蔡回

    郭娟

    六月到八月,蔡回的四屏录像作品《原谅》在箭厂空间展出,他此前曾在广州的观察社展出《债主之梦》。蔡回的影像作品既有类似纪录片的客观陈述,但又有偏向文学化的主观叙事。虽然他说他并没有刻意地利用地域化特征,不过环境本身的质地在他的作品里是强烈和活跃的,无论是南方城市的气息和节奏,还是其中活动的人,他们的生活轨迹、言行举止、古怪念头和表达欲,包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7.12

    回家,离家出走

    刘溪

    泰康空间的最新展览“回家,离家出走”如同展览标题所指明的,是一个看似在地理及文化空间上询唤对“家”及“集体”认同的作品集合展示。展览中出现的四位艺术家全部来自于广东,除艺术家/策展人胡向前现在在北京生活、创作外,其余三人宋拓、郑国谷、李景湖目前仍居住和生活在广东。地域性无疑构成了这个展览的首要及浅表特征。对于地理面积广阔的大中国而言,关于南北地域相异的讨论一直存在,从饮食等日常生活习惯,到语言及群体性格,而最终发散却细微地辐射入文化、艺术层面。而四位广东籍艺术家的“北上”,其作品在同样鲜明的具有地域特征的北京艺术圈,会呈现出何种“相异性”,也无疑成为这些作品被观察的潜在心理预期之一。

  • 采访 INTERVIEWS 2015.06.04

    刘茵

    贺潇

    艺术家刘茵近期在箭厂空间为期三个月的展览“Publica”中,陆续将平日的时事新闻和娱乐报道的图片进行了“卡通般”的再创作, 将那些“成人”语境的话题给予“幼稚”的解读。 这篇访谈中,刘茵对这一系列作品创作做出了阐述, 同时也对其经常运用的冷幽默与自身创作的角度予以更深入的分解。

    我平常无聊的时候,会看看手机新闻的图。我现在生活中每天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5.03.21

    土尾世界——抵抗的转喻和中国国家想象

    武漠

    作为Para Site搬迁至北角新空间的开幕展,强烈的讽喻特征贯穿在“土尾世界——抵抗的转喻和中国国家想象”当中。“土尾世界”来自广东雷州方言,那里的人们以此自嘲“天高皇帝远”的状态,然而越是这种中央权力难以触及的地域,似乎越有可能存在超越民族主义统一叙事的活力。正如展览中胡向前的《土尾世界之演讲》(2015)所显示的,艺术家以成功人士的形象回到家乡雷州的中学操场发表演讲,他“热情地”模仿着励志讲座的措辞方式和身体语言,大谈如何发挥个人力量去追求梦想,讲台下的中学生们却鲜有共鸣。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4.10.08

    宋拓: 最可爱的人

    贺潇

    幽默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质——一个人的幽默感,无论制造或感受,都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并建立在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幽默感的人不但可以揭示某种存在的荒诞性,现有制度、知识体系、权利体系的随意性及其对人的效应,抑或某事件的灰色地带,同时幽默制造者可以用诙谐和理性的角度对现象及事件提出阐释,并引发他人对现实的怀疑。

    宋拓的诸多作品都以“调研”的

  • 新闻 NEWS 2014.05.13

    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公布最新艺术家名单

    五月十三日,第八届深圳雕塑双年展公布了最新艺术家名单。参展艺术家和团体如下:曹斐, 陈界仁,陈劭雄,陈彧凡&陈彧君,程然,耿建翌,格兰•弗瑞 (约翰•林戴尔) (Gran Fury (John Lindell),黄博志,岩崎贵宏 (Takahiro Iwasaki),贾淳,特雷勒沃•卡雷勒侬&奥利维•科克塔-卡雷勒侬 (Tellervo

  • 采访 INTERVIEWS 2012.11.07

    宋拓

    卢婧

    宋拓是广州地区的年轻艺术家,从“观察社”的展览到今年4月在箭厂空间的 “我最喜欢的十个医生”,已经受到了多方的关注。9月他受邀参与了“上午艺术空间”的展览“九月蠢事”,借此机会宋拓谈起了他参与展览的作品《市长看恐怖片》以及他学习和创作之初的经历。

    我在广州美院学的是水彩画。这个专业比较奇怪,是在教育系里面。教育系很大,还有师范类美术教

  • 展评 CRITICS’ PICKS 2011.06.16

    “对灰色的容忍”

    吴维

    谈话间,宋拓的眼睛经常闪烁着狡黠的目光,有时候难以分辨他说话的真伪。宋拓和广州美术学院几个本科生组成一个松散的团队,他们称之为“平台”,几个年轻人在一起办过三次展览,最近的一次叫“旧作品”,地点在大学城的一个小课室,几乎没有路人意识到那是一个展览,他们故意模糊展览与游戏的边界。展览从一个学生谈论自己不愿意拿出来展览的旧作品开始,这些年轻人开始挖掘自己的创作经历中的尴尬旧作并再做一次,用以展出。严肃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更多的以自我组织的方式嘲笑当下艺术教育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