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拓
不论是《奠飨赋》(2016)中的招魂仪式,还是《共谋失忆症》(2019)中无法安息的创痛记忆,或是“东北四部曲”(2018-2021)里来自不同年代、彼此纠缠的鬼影,构成王拓影像叙事根本动力的,似乎总是一些无实体的事物与幻影般的意象。然而,王拓在香港刺点画廊个展“第二次审问”上展出的同名新作却把“鬼魂”的登场放到了由两部分组成的影像装置的下半部。分双频道播放的上半部则呈现了“艺术家”与“审查员”两个角色之间交换的大段辩论。
从标题上看,此次新作可被视为艺术家2017年的录像作品《审问》的续篇。问答双方虚实相间的话语角力和悄然实现的身份互换——相似的情节让人忍不住猜想,审问这一形式本身是否就如让影子显形的底片,是艺术家搭建镜像结构的手段。辩诘的两人与其说是对手,不如说互为对方的影子,他们彼此照见、彼此辨认,从某个角度看去,也彼此重叠。事实上,在这组影像乃至整个展览文本中,我们不断遇上各种重复、对话或呼应的结构。影片上半部发生在艺术家和审查员之间的故事,可以看作是下半部人和鬼魂之间遭遇的预演。发生两次的不止是审问,还有艺术乃至现实中的背叛、矛盾、抉择和死亡。正如重复出场的(包括以剧中剧的方式)不仅仅是虚构的情节或人物,还有一个国家真实的历史及其断裂时刻。只不过在第二次出场中,这一切只能以某种幽灵般的形象现身——死去艺术家的鬼魂,舞台上重排的戏剧,和永远停留在某个时刻的图像。这个以重演为核心的时间机制又是完全不对称的:在人与幽灵、历史与戏剧、见证与追忆之间存在着一道鸿沟。就算实体可以同它的影子完全相似,二者之间仍存在最根本的差别——正如召来鬼魂附身的萨满,并不能真的变成曾经存在的那个人,而只能借用它逝去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