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沈绮颖,《余迹之十一》,2017,纤维棉浆纸、艺术微喷,110.5 x 110.5 cm.

香港

沈绮颖

汉雅轩 | HanArt TZ Gallery
401 Pedder Building, 12 Pedder Street, Central, Hong Kong
2019.06.15 - 2019.08.03

这是一个沉重的展览,是一个关于追求更美好社会的信仰及一腔热血被历史碾作尘埃的故事。若不是新加坡艺术家沈绮颖追寻她从未谋面的祖父沈焕盛的家族史,用档案和影像挖掘出马来亚左翼与英殖民政府自1948年至1960年的斗争片段,这些历史的尘埃可能早已灰飞烟灭。

艺术家的祖父原是北马华校校长,兼任左翼报纸《怡保日报》的主编,日本占领期间参加抗日活动,日本战败后他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后在1948年开始的“紧急状态”中被捕,被驱逐出马来亚,送回祖籍广东,但因为政治信仰在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杀害。在马来西亚官方历史叙事中,艺术家祖父这样的人是被英殖民政府成功镇压的暴徒。

在展览的“余迹”部分,艺术家展示了三十二件从与祖父人生轨迹相似、散居在中国大陆南部、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南部的当年左翼战士那里搜集的文献和物件,包括家族旧照、马列思想刊物、广东南方大学毕业证、拘留和遣送所使用的身份证件、便于随身携带的小型手术医疗包、一具自制义肢、一管无法上膛的手枪等。另有一组朦胧的、空无一人的风景摄影作品,场景多是当年武装冲突发生的地点,游击队在雨林中的伏击据点和藏身地,以及曾经血流成河如今郁郁葱葱的自然景象。幽灵一般的图象是对失语的历史的无声控诉。

这组照片中有一张拍摄的是被马共游击队员杀死、年仅25岁的英国种植园主的墓志铭,上面刻着“总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展览的标题就出自于此。革命的对错难分,创伤却是永恒,于个体,于家族,于整个社会的记忆。这句话没有责难,没有仇恨,反而像是带着在不解中寻找和解的希望。艺术家引用此句做为标题,亦或是想探求历史在特定时期的复杂性,因为没有人是无辜的,亦没有人可以幸免于难。


在展览的另外一部分“挽歌”中,垂垂老矣的左翼战士,茫然地面对镜头,却仍可以在少许的间断和提醒后轻声唱起《国际歌》;暮年的祖母,被驱逐出家园数十载,依然可以在铺着整洁方巾的旧钢琴上弹奏悠扬的《告别马来亚》;影像旁边的文献区,还摆放着当年的革命运动歌本和被拘押的左翼青年所留下的热带风景和人物素描。面对此情此景,观众很难不为之动容。信仰为何?政治为何?历史为何如此残酷?在世界政治图景愈发不明朗的今天,是否总有一天,我们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