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万青,“点状的关切可以开始相互抵达”展览现场,2022.

上海

万青

夜校@创业大楼 | Night School
上海市四川中路33号创业大楼609室
2022.09.30 - 2022.10.21

万青在“夜校”的项目主要呈现了她近年的影像作品,除成片以外,还包括若干被艺术家称作“日常练习”的小品,以及一些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文字出版物。在构成本次展览核心的三部短片《看不到完整的风景》(2021)、《第四幕:爱》(2021)和《我请xx散个步》(2022)中,万青和她的镜头都试图最大程度地向日常遭遇敞开:偶然碰到的人物或景物,随意开启的对话或冲突,未经排练的阅读和行动,都被留在屏幕上,并因势利导地展开。长片《早餐室》(2019)的放映采用边看边聊,观影和交流同时进行的方式,通过临时的聚集,制造感知共同体。这也提示了与万青的影像实践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一般同时进行的另一条线索:集体实践与共同创作。同期开幕的外滩美术馆年度项目RAM Highlights的展览“美好生活”邀请了万青参与的艺术团体“44月报”参展,与夜校项目刚好形成彼此对照的互文关系。

在夜校围观过万青的个人项目后,我到网上找来了她的其他片子。和这些片子恰好缠绕在一起的,是我同时在读的小说《苔蕾丝·德斯盖鲁》(Thérèse Desqueyroux),两方碰巧形成了一场不太友好的对话。如果说万青的影像和展览实践召唤的是联结、流动、激起的涟漪与能量的传递,以及某种持续生成的共同体;那么莫里亚克(François Mauriac)的小说描绘的,则是情愿彻底消失于虚无、任何对话和理解都不可企及的个体。这两份不同媒介的文本几乎同时抵达我,但并未相互抵消,而是唤醒了另一种展开情节的方式:在杨德昌的电影《恐怖分子》中,不良少女淑安从电话本随机挑选号码,打通以后假扮对方丈夫的外遇对象,而接到电话的女人信以为真,由此启动了一系列荒谬的联结,最终导致了一次严肃的自杀。

集体的生产是否总是来自于强意志的,抑或是否总是有效的?临时的共同体在形成后是否有可能被转化为某种装置,从而使得一个匿名流通的开阔场域能够凝固为“此时此地”,并围绕其生成一个牢固而稳定的聚落?展览空间为临时群体的形成提供了场域,这些临时群体因缺乏某种固定的共同身份和意识,而具备了更激进的转化潜能。作为展览空间的“夜校”呼唤失落的革命教育遗产:在卷入晚期资本主义的白日劳动之后,打工人试图通过再教育来认识自己的处境,在象征层面寻找自我转化的途径。万青的夜校项目告诉我们,共同联结是可能的,但苔蕾丝说那不过是幻觉,淑安说她只是在恶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