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谢牧岐,《爱画才会赢》,2009,录像截屏

北京

台湾艺术新世代

今日美术馆|Today Art Museum
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今日美术馆
2010.01.17 - 2010.02.12

年轻台湾人的新鲜志

一直以来,两岸双方都有一种奇妙的观望心理。这种心理,受历史、政治、经济格局的原因影响很大。对于父辈一代来说,这种观望相互饱含着遗憾与屈辱。上代人政治意味儿极强的“没能解放大陆百万同胞”、“地理学这么差怎么反攻大陆”,如今已成了饭桌上两岸年轻人对谈的一句戏言。因而,对于这代年轻人来说,看与被看之间,是怀疑、友好与比较。这些东西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种有张力的趣味。

很遗憾,文化的输出与导入,相当大程度上受经济引导。交流跟着钱走。近两年,随着大陆艺术市场的火热,以及台湾市场的消退。互动开始频繁发生。大陆作为一个新的巨大的市场,货流集散地,很大的吸引了各地包括对岸的目光。大陆艺术家去台湾展览早已不是新鲜事,而台湾的画廊、从业者、艺术家过来,也越来越多。方式是一样的,先是大牌来,然后是新人。此次由台北当代艺术馆带来,在今日美术馆参展的台湾年轻艺术家们,有一些并不是首次内地触电。我记得在2007年帝门画廊曾经看过其中数位的作品,如张耿豪曾御钦等。当时参加了他们一个研讨会。印象是,首先,对他们来说,他们的文化吸引在亚洲的日本和西方,他们的作品朝向是日本、西方或台湾本土(后者很少);其次,他们对此岸,即大陆的了解非常有限,主要原因是不关心。这可以理解。在场的某位发言说,在798看到北京的年轻人,“穿的和我们差不多嗳!”而对于同样年龄大陆的同代人来说,“港台文化”作为流行文化的一个特定称谓和构成,虽然包含着很大程度的误读,然而是熟悉的;并且是进入台湾文化的一个开始。当然,对于台湾来说,这种情况在近一、两年间开始发生逆向的变化。

大陆同代的年轻艺术家,上代人国耻家愁太久了,做东西时有本能想要脱包袱的冲动;而台湾的年轻艺术家则是,天然的没有包袱。他们的根,更模糊,表达上更轻松、更当下,也许在他们看来“更本土”。这是一代真正新鲜的台湾人。他们立足、植根于本地。社会制度和文化上,这代人也许更亲近西方和日本。这一点在本次展览上表现的非常明显。

三十二位艺术家这么大规模的群展,在大陆还数首次。所参选的艺术家也都是在台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人。第一个特征是,展览中近八成的作品,都深刻拓印着日本动漫、卡通文化骨血上的浸染。无论是造型、构思、内容还是价值呈现上。对于大陆的观看者来说,整个展览都像是星空间一手操办的。材料的选取上,随着大陆年轻艺术家越来越多的出国做展览,作品手法上接受国际上最新的展览刺激,如今看来,对大陆的观看者也不构成刺激了。另外两成的作品,思路是非常设计系的。在我看来,都不构成作品和观念,而更接近产品和概念。还有个别作品,是针对美术史的。另外一个很明显的特征是,新媒体的使用。大部分作品都使用影像创作,并且本次展览中,我觉得最有意思、最好的作品,都是影像作品。比如张立人的帮美术史的名画美人脱衣服;还有陈万仁的作品,在阴云下行走的人群,有一种城市的疏离感,非常简单的手法,十分动人。还有曾御钦,我见到两次他的作品,都有一种朴素的对人的关怀。相对于影像作品的活跃与新颖,传统媒材使用的少而古板。绘画里印象最深的是周珠旺的《猴囝》。这是与大陆这边创作最明显的不同。

这个展览最触动我的是参展作品中呈现出来的艺术家心态上的纯真、简单和无忧虑。仿佛一切都没什么可想的,“青春只是淡淡的忧伤”。也许就是这种轻盈,“好玩即可”,构成台湾艺术新生代区别于彼岸和他乡的特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