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安塞尔·亚当斯,《德雪莉峡谷胜景》,16x20厘米,1942

杭州

安塞尔•亚当斯经典影像展

浙江美术馆 | Zhejiang Art Musuem
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138号
2010.01.22 - 2010.02.28

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1902年2月2日-1984年4月22日,美国摄影师,生于旧金山。他14岁时弹钢琴操劳过度,由于对约塞密提(Yosemite)以及他的舅父所送的照相机的热爱,转而成为这片新大陆的拓荒者。亚当斯加入的F64这个摄影组织的信条几乎可谓是艺术的清教伦理,信仰F64这细小的光圈能够带来精致细腻的影调并将此目标置于价值链的较高层次。安塞尔自创的区域曝光理论也成为影调控制方面的奠基性理论。“纯影派”的诞生无疑是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品独立于光韵艺术(Aura)的一个重要事件。类比于美利坚合众国脱离了大不列颠母体,独立行事并在文化上别开生面。

此次在浙江美术馆举行的安塞尔亚当斯典藏展促人追忆往昔的黄金,但抚今追昔也揭露了艺术史的巨大断层。当代艺术正在日益朝着展示价值的方向狂奔不止,艺术作为凝视审美的价值早已衰落。但在50年前的亚当斯的黑白摄影作品中,我们惊奇的发现在表面的独立之下,深厚的传统艺术谱系的存在与呼吸。《路边》这幅摄影使人重新回到古典风景艺术,希施金与丢勒笔下的《野草》程式在此浮现,被程式的邻近性与主题的连续性召唤到场。《果树林》使人发现梵高,《红衫林》使人误认为是希施金的未作之画。我们甚至能从他的关注自然界抽象形式的作品《忏悔地》以及《风雪中的橡树》中发现惠斯勒以及安德鲁怀斯的影子。

本雅明在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谈到新艺术出现时的无节制性与粗野性,这种释放源于技术革新。当人们发现摄影技术使艺术第一次从礼仪膜拜之中解放出来后,摄影便开始发展它对于光韵艺术而言的粗野不拘的性格,拍摄成为只要按下快门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这里没有规则甚至忽略技巧,追求对无限定的客观对象的记录,纯然是一片新大陆。往昔的冒险家在看到美洲时也爆发类似的狂热。

光韵艺术的特征是它的即时即地性,正是这种性质保存了它的全真性。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消解这种特性,它无处不在但又没有实体可供寄居。然而在此局面下亚当斯逆流而上,要求重塑膜拜价值。失根的艺术要求被凝视。亚当斯在每一幅作品中都力求塑造经典的程式,并使之具有某种深刻的永恒性。有些作品已经经典化乃至符号化,他的风景摄影极大的促进了旅游业及环境保护,具有社会、政治表达的功能。纯影派的一种奇特努力在于,他们力图弥合机械复制造成的价值裂痕。使不值得凝视之物被凝视,在消遣的观看中召唤并重建对物和世界的光韵体验。这一体验在现代人的日常惊颤(Schockerfahrung)中似乎早已扼杀殆尽。

这种永恒性建构的努力还在于,他看待摄影为一个事件。他驱车外出,跋山涉水并且遭遇自然中奇幻的瞬间。将摄影看作事件而非实体,重新指认了摄影的不可复制性以及即时即地性。作为实体的摄影被本雅明圈养在消遣性接受的功能中,作为事件的摄影却要求大众的凝视、驻足与集体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