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西蒙•伯尔奇、《爬出残骸》、 2010 钢筋、尼龙绳、荧光色、电线、UV灯、电视、耳机,尺寸可变。

香港

西蒙•伯尔奇:希望与荣耀

ArtisTree
1/F Cornwall House, TaiKoo Place, Island East, Hong Kong
2010.04.08 - 2010.05.30

在艺术创作上,西蒙•伯尔奇(Simon Birch)可以说是铁了心要干出点什么来。在香港生活和工作近十年的他以具像绘画而知名。近些年,艺术家将精力投注到了装置、行为和录像上。2007年的作品《Azhanti High Lightning》, 在新加坡的南洋美术学院展出过,当时为创作而牺牲了一头猪,此举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希望与荣耀》(Hope & Glory)是 B的最新个展,他献上了一件大型多媒体装置。进去后,观众就陷入了黑暗中。悬挂着钢筋与灯光做成的雕塑一路排开,而录像则被投放到墙上和隐秘的屋子里。幽闭黑色通道的尽头为2010年与艾瑞克•胡(Eric Hu)一道创作的影像《Khor Virap》创造了一个绝佳的现场,那个故事描述的是一个遭受黑色液体折磨的男人。不可思议的一间全息摄影房《水晶化》(Crystalised, 2010)探索的是人类身体的脆弱,与接受过古典艺术熏陶的芭蕾舞演员、建筑师露西•麦克雷(Lucy McRae)共同合作。全息立体投影从一系列的投影、镜子、屏幕中显现出来,表现了一个身形轻盈、半裸的人,当团团的肥皂泡从那三维的发亮的皮肤上滚落时,她抽搐不安。

穿过错综复杂的空间,在这些气势撼人的作品中穿梭,观众不禁会产生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据称展览的驱动力是背后隐藏的哲学思想—-“人类存在的双重性,痛苦与救赎的关系,从黑暗到光明的旅程,从逆境到超越的跳跃”—-但这些似乎并没有从作品中渗透出来。虽然如此,却不影响展览的独具匠心;伯尔奇的初衷并不想模拟一场博物馆展或打破新的界限,而是“构筑一个有喻意的世界,一个观念性的马戏团”,以此来愉悦大众,为这个城市的艺术表达创造出新的可能性。在这方面,展览可以说是无懈可击。

译/ 王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