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110件“ larrakitj”》,由 41位来自东北部阿纳姆地(North East Arnhem Land)的Yolngu艺术家制作 ,2010, 土性颜料于自然镂空的圆木上。

悉尼

第17届悉尼双年展:距离美/危机/求存之歌

当代艺术馆 |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140 George Street, The Rocks, Sydney, Australia
2010.05.12 - 2010.08.01

由大卫 • 艾略特(David Elliott)掌舵的第17届悉尼双年展强调面对文化空间的日渐广阔与多样性,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应抛开成见重新选择以求安度时艰。本届双年展尝试“把来自不同文化的作品集结在平等的当代艺术竞技场。文化不分主次。”——这同时也是艾略特站在西方彼岸风雨飘摇之中的妥协式的求存之道。因此,在遭遇全球性次贷危机、岌岌可危的气候暖化、种族冲突、资源掠夺、饥荒等丞待解决的问题后,以及面对艺术双年展体制的日渐式微,艾略特带着些许穷途末路的哀伤提出主题:距离美——危机中的求存之歌。“距离”两字恰如其分地点出了英联邦中澳洲地理和历史位置距离“中心”之遥远,同时也暗指人与人之间、不同种族、不同观点、不同视角之间的心智和文化间距。艾略特为哈利 • 史密斯(Harry Smith)收集的北美土著民歌所触动,结合澳洲特殊的土著、殖民和移民文化,在标志着西方现代精神的启蒙运动崩塌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间歇性瘫痪的一片哀声中,试图领悟新的观看和体验世界的可能性和机遇。而这新的机遇与可能,是日渐失去霸权的西方必须直面的关于自身的衰退,并学会与其他文化共享其昔日侵占的文化空间。

美国艺术家保罗 • 麦卡锡(Paul McCarthy) 在2/3码头架起其陶土制的《愚人船》(2009),船上泥偶硕大的头颅挤在一起,看似浑然不知、知道也不介怀这艘无人掌陀的船将会漂向何方。麦卡锡将这中古时期的讽喻赋予当代的寓意,讽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缺乏准绳,并暗示权力的失衡将必引致船毁人亡。在改建成当代艺术理想场馆的、曾是监狱和船艘加工厂的鹦鹉岛上,中国艺术家沈少民的《高峰会》(2009) 则把几可乱真的共党已故领导人塑像放在玻璃棺材中。毛泽东、列宁、金日成、胡志明、卡斯特罗共聚一堂,似乎是对由西方触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和毫无建树的G8峰会的沉默回应;然而这停尸间般的设置又绝不可能是解决之道的诞生地。年轻艺术家曹斐索性使毛泽东、马克思和列宁复活在虚拟世界中,讨论着他们心目中社会的理想状态;但面对当下的前途未卜,这几位共产主义的奠基人和信徒,却不得不忧心忡忡地问卦于老子。作为雄心勃勃的装置和网络虚拟项目《RMB之城》(2009) 的一部分,曹斐制作简陋的3D片段在AES+F无懈可击的《Trimalchio的饗宴》(2009) 面前却不免贻笑大方。这个名声显赫的莫斯科四人组,以其炉火纯青的手法,糅合时尚摄影和潮流文化,把超过7万5千张照片串联成19分钟的9频录像装置。影片中古罗马诗歌小说人物Trimalchio被幻化成当代的度假圣岛,岛上装潢穷奢极侈,身穿白色服饰、非富即贵的客人面容冷漠而迷茫。由于影片由照片串合而成,不连贯的人物动作僵硬迟疑,在贝多芬和莫扎特的奏鸣曲中,气氛紧张而鬼影幢幢,彷佛暗示着灾难将至。岛上由亚非拉各裔族和美洲土著组成的员工群看上去庄严肃穆,毫无选择地变成白人贵宾不可理喻的消费欲望的客体。观者情不自禁地沉溺在AES+F潜心制作的环形9频感官盛筵中,并在恍然迷醉的刹那间,进入影片中对于殖民历史、阶级差别、消费主义、性交易、同性恋、易装癖的各类暗示。

本次双年展不可避免地与往届一样围绕社会政治时弊而展开针砭,这本是当代艺术展的题中应有之意,而艾略特提出的因文化共存和其差异产生的距离而使其各自为主的说法还略嫌笼统和缺乏执行力;但哈利收集的土著民歌如此动人心弦,以至于艾略特按捺不住地要高呼“所有艺术皆民俗艺术”,并最终促使本届双年展返璞归真:当代艺术馆中41支由Yolngu(澳洲北部土著部落) 艺术家设计的Larrakitj(空心圆木,Yolngu式棺木,外画代表死者的图案, 1998-2009) 如森林般矗立在展厅,用最质朴的泥土作涂料,将最质朴的感情简化成点面线,以祭先人。这样,当我们陷入困境时,回首我们从哪儿来,或许能看到可以往哪儿去的可能性。在这一点上,艾略特的做法即便落入俗套却也是稳当可取。

展览场地还包括:鹦鹉岛、2/3码头、悉尼歌剧院、皇家植物园、艺术空间、新南威尔士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