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托尼•克拉格,《伙伴》,2008,玻璃纤维,278x205x294".

上海

托尼-克拉格(Tony Cragg)绘画与雕塑展

喜玛拉雅美术馆 | Himalays Art Museum
浦东新区芳甸路199弄28号
2012.09.08 - 2012.11.18

喜马拉雅美术馆正在举办的“托尼•克拉格:雕塑与绘画展”共展出克拉格的绘画及雕塑作品177件,既有七八十年代的旧作,也有近期的新作,呈现出相对全面的面貌。在展出的50件雕塑作品中,近期作品所占比重较大,相对于七八十年代的旧作,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家的创作在材料和形式上的明显变化,同时亦不难看出格拉克是一位“赶时髦”的艺术家,总是开放地接受不同时代最新观念的影响。

托尼•格拉克一直反对工业化生产的物品的既定形式。在过去的创作中,他使用很多现成品作为材料,通过加工重组消解原有物品的形态,对物进行重新定义,以此表达对于工业社会的警醒甚至戏谑。作品《大教堂》(1990),用大大小小的轴承、齿轮等圆柱体工业元件层层堆叠,最终获得的视觉产物远看如大教堂尖顶,具有强烈的精神指向性。在近几年的雕塑创作中,格拉克所用的材料多为更简单、纯粹的雕塑材料,比如木材、钢铁;在技术上,他借助于电脑计算和CAD等图形软件,用一种生成的方式在形式上进行更多探索。这些作品的形状、线条表达着艺术家对于工业物品外形的一贯抵制,但是比起那些能够让我们联系当时语境发出会心一笑的旧作,这些新作不免有些“拧巴”。

如今,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电脑完成对形式的开发,数码技术让我们不仅获得形式的无穷可能性,更能带给我们全然立体的体验。我们既然已经可以足不出户逛遍威尼斯,当然也可以在电脑上感受一件雕塑作品的规模、质地。而克拉格仍旧坚持做出实物,并且强调作品中大量的“手工”,更多是出于对个人表达的坚持——托尼•格拉克在言谈中也常说到“个体性”。 作为艺术品的这些“物”本身,其实已经不具备多少批判性,它们最好的结果也是进入收藏体系,成为一个艺术家一生创作经历的注脚。这也是很多早期现代主义者所面临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