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奥拉夫·梅泽(Olaf Metzel),“一段黄墙”展览现场,2014.

柏林

奥拉夫•梅特泽尔:一段黄墙

Wentrup Gallery
Tempelhofer Ufer 22, 10963 Berlin
2014.03.11 - 2014.04.12

奥拉夫•梅特泽尔(Olaf Metzel)在Wentrup画廊的新展览“一段黄墙”标题来自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其中的人物贝戈特在临死前提到维米尔绘于1660年的《戴尔夫特风景》中的一个细节——“一小段黄墙”。同时,“一段黄墙”又是德国的《世界报》(Die Welt)所刊登的一篇介绍普鲁斯特艺术观文章的标题。

本次展览中, 与展览同名的这件大型雕塑(420x600x110cm) 挂在展厅最宽敞的主墙上,它看起来似乎是由许多被揉成一团的报纸放大后堆放在一起组成的,这里所选取的报纸都是关于不同时期的艺术评论,通过原文配载的照片,观众能辨认出在文中提到的很多古典和当代艺术史里的名作。 当观众退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就能在作品的右上角发现《世界报》的《一段黄墙》这则醒目标题。那些看似轻盈的报纸实际上是数码打印在薄铝板上再加工褶皱而成,作品逼真的纸张表面掩盖了雕塑自身的硬度和重量,所以,即便站在这件巨大的雕塑前,观众仍然不会产生任何压迫感,往往都会在好奇心驱使下努力读出报纸上的原文,试图找出某些线索。这种材料的错位正是始于文艺复兴的错觉画的手法和思想:错觉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二维的平面上逼真地制造出三维的幻觉。而这件悬挂在墙面的彩色浮雕,其引用的报纸里的照片与文字都事关绘画,且打印放大所形成的粗颗粒更有意无意地强化了作品的“绘画感”,但同时由褶皱产生的强烈体积感又干扰了这种绘画感的呈现。

大展厅里的另几件作品《飞行的小餐桌》(Flying Buffet I-V,2014),一组铺着桌布的钢制小餐桌零散放在四处,桌布同样由钢材加工而成,只是上面还经过了白色粉末涂层的处理,所以乍一看不太容易辨认出其金属质地。和报纸作品的手法类似,桌布也被折出各种夸张、不自然的折痕。这组作品是在模仿各种开幕式或者自助酒会上经常看得见的简易圆餐桌,观众也正可以像面对真正的小圆桌一样,在画廊开幕的气氛中,倚在这些作品上,甚至直接把酒瓶放在上面。这一点更加强了 “错觉画”的效果,因其完全模糊了作品与摹拟对象的界限,观众与作品完全没有任何距离感。当然,就算经常搞错艺术品和垃圾的博物馆清洁工在明天一早打扫卫生的时候,也不会把这些桌子搬走,因为只要稍加注意,就能发现它们精良的制作,且它们的重量也能立即引起任何艺术门外汉的敬意。当然,展厅里还有一张失去实际使用功能、倒在地上、完全脱离了通常桌子形象的作品,亦在提醒大家它们的真实身份。

展览的另一件装置作品《中转站》(Sammelstelle,1992-2013), 题目的德文原意是回收站或暂住点,而在这里特指被拒绝的难民在被遣返前暂时居住的地方。作品最早创作于1992年,而在今天的欧洲,难民问题依然备受关注并充满争议。梅特泽尔的这件作品把画廊的小空间直接改造成难民中转站,空间的四面墙是便宜的铝制瓦楞板,多处被撕开了大口,露出锋利的边角,入口处张贴着警示,几个被破坏得不像样的垃圾桶或被安在墙上,或被摆在墙角,总之整个装置再现了一个充满难民愤怒情绪又被暴力破坏的现实场景。这件同时可被理解为表现性极强的雕塑装置的作品,更具代表性地体现出在艺术家早期创作里贯穿始终的鲜明政治立场。

展览的三组作品,无论是材料,题材抑或表达方式,都体现了艺术家对现实的某种关注,其中给人感受最强烈的是早期作品《中转站》,而另两组作品则似乎有些过度追求视觉效果,夺人眼球的技术反而让内容显得不甚重要。浏览画册时能发现一件艺术家之前的作品,同样的报纸褶皱的形式,不过内容讲的是德国新纳粹。再抬头看着展厅墙上的浮雕,形式没变,内容却变成了法国艺术家德•斯塔艾尔(Nicolas de Staël),我们不禁要问形式与内容是否还有关联。但回头想想,这样的一视同仁,难道不就是现在我们媒体世界的现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