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沈丕基,《2014》,2014, 鞭炮,泡沫胶.

深圳

手谈

在•空间 | Zai Gallery
深圳南山区蛇口半岛城邦一期在空间画廊
2014.06.28 - 2014.07.27

“创造的工作不可在多于两人在场的情况下解释”,塔木德的告诫被很多人视为交流的智慧。在这个话题的另一端,海德格尔讥讽过“没有很好加以隐藏的凯旋感”的阐释。假如这两种见解之间需要一个连接的话,我想应该是普鲁斯特说过的“事实上,每个人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他内心的东西”。这些前人的观点,可能已经接近了谈论艺术的最佳尺度。或许,也可以作为一种理解实践智慧的有备无患的前提。我想正是从在这个意义上,本次“在-空间”展览的组织者李景湖将艺术家之间的交流解释为了“手谈”(围棋的一个术语)。

在展览现场发现这样一则创作手记:“想起一个念头,写下的却是另一个”,具有一定写作经验的黄珺尧不会不知道语言与创作间的暧昧关系。任何创作文本都存在模仿、亵渎和再创造,这样的文本跟创作之间形成理解的岔口,它始于言说自我的不可能性,终于无限的潜存关系,让创作的事实搁浅于某种非此就不能被发现的过程里。正如此次展览另一位参与者曾湾在组织者的要求下,为自己的作品写道“这些画作是对字词句的练习……因为你不能再给句子加上一个名字去称呼它,句子如其本身所是”。艺术固然如其所是,描述性话语却存在如其所不是的问题。艺术家将个人创作比作其他事物的做法并不稀奇,有时是不得不为之,有时是聪明的保守策略,但如稍有不慎,“违背”了艺术阐释的要义,就可能成为粗率的主意,或是无用的精妙。

诚然,这差不多已成为对当今艺术家的技术要求,它并不是一种僭越的“话语”,相反倒成了艺术家对质料感知和创作思维的弹性空间未能全面实现的补充。但众所周知,不存在一劳永逸的见地,艺术的当代性要求也不再倾慕那些玄虚的顿悟和妙语,并一直拒斥那些流俗的批判意识和容易被权势利诱的艺术行动。如果这样的陈述说出了关于审美艺术的部分事实,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方面进一步领会“手谈”背后的语义:奕艺讲求不以胜负为务,及自由、自信和不妥协,并着重在反复的“交”“谈”中领悟和建立调和之道。被誉为昭和棋圣的吴清源曾争取“每局有所创造”。这与艺术家及专业观者对艺术的见解如出一辙:更倾心于能够提供多维度进入和出走的,以艺术家自身生命形式为躯壳,并致力于不断地重塑生活形态的实践。

艺术家沈丕基用泡沫胶和数百个红色炮仗塑造了一个犹如但丁笔下“炼狱山”般的装置,上面悬挂着炮仗摆成的“幕帘”。如果此次展览的核心关乎艺术家们持之以恒的事业及状态,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沈丕基的作品理解为一次对未来事件的预演,并暗示着诸种紧张关系的落幕。对于《2014》这件作品,作者只表示“一种预感,不想描述”,此话可以联系起所有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兴趣——“现在的过去和现在的未来”,同时也提示了李景湖作品“结网”的隐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