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吉磊,《少女肖像no.3》,2014,布面油画,100x80cm.

成都

无聊就是行动的开始……

那特画廊 | L-Art Gallery
成都高新区天府大道天府软件园C1区西楼
2014.12.20 - 2015.01.30

尼古拉•布里奥(Nicolas Bourriaud)在其著作《后制品》里强调了当代艺术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潮流,即“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通过翻译、再现、重新展出和利用别人的作品的方法进行工作”。如果只看“无聊就是行动的开始……”的策展陈述,我们也许会忍不住接着推论:艺术策展和评论是否也存在同样的倾向,即从某哲学“概念”或某先哲的“警句”出发,在其基础上强行推演出展览的出发点(或许可称之为“后策展”或“后评论”)?当然,这种对已有观念的“回收利用”与布里奥在《后制品》中赋予艺术家翻译策略的意义相比,营养成分显然少得多。

但如果撇开策展理念,“无聊”展的视觉呈现还是值得称赞的。展览特意去掉作品标签,以便让观者的注意力集中于对作品的直接感受,同时有意打乱以艺术家参展作品为顺序的常规布展方式,转而以作品与空间、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节奏感为线索。

九位参展艺术家以油画、录像等为媒介在各自领域里对“无聊”进行了探讨。林科、陆平原、王思顺、龚剑的作品最终虽然都以录像形式呈现,但思考方式与创作脉络迥然不同。林科将电脑软件制作图像的过程公示化,如同演示在画布上涂抹油画的过程,人机对话形成的默契和新的自由空间关系将艺术的可能带向虚拟电子世界。陆平原玩了一个讲故事的小游戏,艺术家只提供作品的线索和起点,然后交给艺术空间去填充完成。行为艺术家王思顺持续不断地往地上小圆圈里抛掷瓶盖,以期可以抛中。艺术家试图把一个哲学命题转化为可见的行为:人在不断抛掷的欲望循环中被固化。龚剑的碎片式影像集合《02》(2013)尝试看上去无聊的影像以反逻辑、无目的的方式组合到一起。

当然在成都,油画的优良传统决定了该媒介在画廊展览的绝对出镜率。在新媒介的冲击下,新一代油画显得有点落寞和举棋不定。廖国核是个例外,涂鸦式的《打铁还需自身硬》(2013)超越了构图和笔触在技术上的学院派范式,随性狂放的图画加上文字的舞蹈流露出八大山人式的疏狂。吉磊的《少女肖像》(2014)、张钊瀛的《生日快乐》和《回旋曲》(2014)、龚剑的《为一棵树所作的肖像》(2014)、余极的《绝对是》和《真他妈难以置信》(2014)、葛彦的《序曲》(2013)、《红窗帘的房间》和《挂彩系列》(2014),都艰难地在二维世界里寻找多维空间的置换与错位,或者在油画本身的技术体系里寻求微妙的自我观想。

总体来看,在2014年那特画廊最后这场展览里,作品本身的观看消解了主题的演绎,尽管主题确实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