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胡庆雁,《无果之树》,2014,铸铜,29件,尺寸从11 x 21 x 10 cm到45.5 x 92 x 56 cm不等.

北京

胡庆雁:永垂不朽

麦勒画廊 | Galerie Urs Meile
中国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8东街D10
2015.02.07 - 2015.04.15

艺术家胡庆雁的最新个展“永垂不朽”全面展示了其关于雕塑艺术的思考线索与实践,并通过不同的媒介方式以及材料转化呈现出一种超乎我们认知的创作理念——也许依雕塑线索来梳理他的作品并不全面,对于胡庆雁来说,雕塑是不断在生长的,包括雕塑的边界。正如经由描述事物的前戏和余味以跳脱“本体”来叙事一样,《无果之树》(2014)中的29件铸铜雕塑发生在雕塑行为之前,是制造雕塑的浇注工具。形成雕塑形态的液体,曾从这些孔洞中缓缓流出,如此艺术家将叙事扩展至雕塑之前,来反观雕塑的“轮廓”与意义。而只讨论边界又是不够的,材料之于雕塑的意义同样是胡庆雁感兴趣的。如用大量樟木仿照柴火的形态堆垒成的《柴火》(2012),虽同为木头,却显然并非现成品,而这样“笨拙”的以木仿木的方式与背后巨大的工作量,正是作者用以证明雕塑与形态之近,以及与材料之远。

但形态真的能描述物体吗,它会以什么方式来描述?胡庆雁在《一口气-老婆的塑像》(2015)中向口袋中吹满气并用大理石倒模,与《记忆》(2012)中将恩师的形态嵌在青石和枕木铸成的矩形石块中一样,都是作者试图描述“本体”所采取的方法。而大理石制的空气形态正是将人体比作通道,空气经身体吸入呼出,就成为了人形的塑像;而隐匿于青石中的人体,则是关于皮囊的记忆——《记忆》就像是模具,那个牵扯怀念的名字被隐藏在青石之下。这是反雕塑吗?起码是有关雕塑的逆向姿态。

此外,原型与复制品之间的暧昧关系也是胡庆雁希冀探索的主题之一。《一堆泥巴的故事》(2010-2013)中,艺术家将记录循环往复的雕塑行为过程的120张图片展示出来,照片中物体原型与不同阶段的泥塑并排出现,暗合了展览标题“永垂不朽”所涉及的重生转化等概念。而无论是《人民》(2014)中充满空气的干瘪金属管,还是祭奠用的金灿灿的纸元宝堆《金山》(2012),都是胡庆雁对个体与世界、物质以及皮囊间关系的探索与再认识,而这些被西方人用以与菲利克斯·冈萨雷斯-托雷斯(Felix Gonzalez-Torres)的糖果堆相比较的“金山”,实则是中国人用来祭奠的一个符号——一个用来寄托怀念并指向仪式的“道具”。精神性的行为始终会超越意义、概念、手法或材料的维度,迈向更加自由的疆界。而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包括雕塑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