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CRITICS’ PICKS

欧阳春,“一粒尘埃”展览现场,2015-2016.

北京

欧阳春:一粒尘埃

香格纳北京 | ShanghART Beijing
北京朝阳区草场地 261号
2015.12.05 - 2016.01.24

实用品、垃圾、被消耗物资,路边捡到的物件,朋友和爱人的物品,旧相片、年轻时对艺术理想的写作,各种纸盒、马粪纸板、裤衩、皮鞋、塑料袋,由这些有关个人历史的碎片为媒介集合成的“光屋”,像是日积月累的“尘埃”的合体,承载了欧阳春自1993年以来的创作和情感历史——彼时他正用元初的感受力执着于绘画本身,偏安西安美院外的独居陋室。在欧阳春看来,绘画的精神性诉求远比虚幻的画面“内容”重要得多,内容本身将作为精神表达的辅助媒介,让作者无限接近绘画的本体。也许此次香格纳北京空间“一粒尘埃”的展览现场,就是欧阳春对于绘画理想主义执念的戏剧性呈现,只不过这些随手画就的点滴,不但来自于作者对绘画的热情和日复一日自然的习作,更是和带有温度与记忆的生活小物相互扭结,共同“发声”。

欧阳春强调对个人历史的“咀嚼”是“呼吸新鲜空气的管道和那些描绘的情感基础”,当艺术家早期尚未具备职业的判断和认识能力时,可以从本能出发,不假思索的倾注对于绘画的热情;而如今在业已成熟的状态下,他依然希求保持绘画中的“偶发性”,并将其看作一扇可以通向精神和深度意识的门。换句话说,自1993年以来,欧阳春尽量避免让自己的绘画变得油滑,并尽量保持那种绘画中的直接的、即兴的感受,这种感受让他放松,不用紧绷神经的掩饰某种企图。欧阳春所指的“偶发性”不是真的凑巧,而代表一种有效且有意义的态度和绘画质地。正像宋人所说的绘画以“理”为本,欧阳春用元初的情感,恢复绘画客体的“真形”、“真神”与“真态”,用对人、文化、社会、过去与未来深刻的理解作为绘画的基础,可谓以“真”代“理”。因为绘画的本体是不可见的形,对于绘画的精神诉求虽然因人而异,但我们还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共同感受到作者用图像/绘画语言构建的精神彼岸。